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峰值体验”是行为心理学的重要概念,它对课堂的启示是好的课堂应该带给学生身心深度愉悦的体验。营造“峰值体验”是优化课堂生态、推动深度学习、践行学科育人的需要。教师可通过催生“突破体验”、营造“欣喜体验”、激发“荣耀体验”、寻求“连接体验”等途径创造课堂“峰值体验”。  相似文献   

2.
“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先后被表述达16次之多,分布于新课标的各部分,如“情感体验”、“独特体验”、“审美体验”、“体验情感”等。这决非偶然,而恰恰表明,体验是新时期最重要的教学理念之一。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在“课程目标”中提出“注重情感体验”:在“实施建议”中提出“在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评价”中提出“语文学习具有中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体验”一词成为了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词汇,“情感体验”、“实践体验”、“审美体验”等新鲜词汇在语文老师的口中更是频频出现。“体验”自然也就成为了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虽然课改工作不断深入,但也不难发现,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体验性学习的许多操作问题值得三思。  相似文献   

4.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经历”、“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构建体验式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5.
《教学随笔》2007,(6):4-6
“有情境”、“有参悟”、“有反思”、“有真情”是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体验的一种标准,或者说是一种要求。本文阐述“情境、参悟、反思”是互相制约、互为条件、相互融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对一堂体验课来说都是必要的体验要素,而“真情”是体验过程中有效体验的试金石,在体验过程中没有真情就谈不上什么“有效体验”。[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姚晓群 《成才之路》2009,(11):37-38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在“课程目标”中提出“注重情感体验”;在“实施建议”中提出“在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评价”中提出“语文学习具有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体验”一词成为了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词汇,“情感体验”“实践体验”“审美体验”等新鲜词汇在语文老师的口中更是频频出现。“体验”自然也就成为了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虽然课改工作不断深入,但也不难发现,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体验性学习的许多操作问题值得三思。  相似文献   

7.
道德行为不等同于学习“道德认识”、“道德认知”或“道德判断力”等道德知识,而是包括情感、意志、理想等系列因素在内的一种生成式、融通式的发生过程。“体验式”思想道德教育倡导回归生活、回归自然之境,以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由“知识的道德”向“实践的道德”的转变。体验教育不是简单的课外实习。而是由体验项目、体验时间、体验引导者、体验途径、体验实施、体验监督等要素组成的一种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8.
体验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学习方式,是走向理解、学习建构和运用的重要路径,对培育和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要将语文教学中的“体验”落到实处,就要抓住关键,给“体验”足够的空间,对“体验”进行精致的定制,为“体验”创设鲜活的情境。在实施体验式教学时,教师要“先行体验”,并从“先行体验”中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以保证教学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体验。  相似文献   

9.
“开放·体验”德育立足于开放的思维,通过受教育者的亲身体验来形成和完善德性,以情境、体验、指导为结构要素。阐述“开放·体验”德育的基本含义,提出“体验”的主要类型,介绍学校如何通过“开放·体验”德育模式结构开展德育活动。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分析“云旅游”体验满意度相关理论及其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云旅游”体验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并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包含平台体验、沉浸体验、情感体验、求知体验及社交体验等5个一级评价指标和20个二级评价指标的满意度指标体系,确定了指标权重,提出加强平台的安全管理是提升“云旅游”体验满意度的前提、提高平台的操作便捷性是提升“云旅游”体验满意度的基础、加强愉悦情感体验是提升“云旅游”体验满意度的“引擎”、强化虚拟呈现效果和沉浸式设计是提升“云旅游”体验满意度的关键等结论。  相似文献   

11.
“体验”的“体”即“人之本”,可以理解为身体、自身、亲身,“验”从字理上讲就是检验的意思,“体验”即通过亲身实践来认识事物。随着教育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我认为应该予以“体”新的内涵,才能跟上时代。用“我”之“体”去“验”是“体验”,借他人之“体”加上“我”之“想”去“验”也应称为“体验”。基于这样的理解,“体验”便可以进行有效的训练。  相似文献   

12.
“尊重学生的体验”,这是新课标中的新理念。那么,何谓“体验”,如何“尊重”呢?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一、体验的涵义体验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指主体把自身当成客体,从而获得关于客体信息的一种感知方式。体验包括心理体验和实践体验。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的体验常以心理体验为主。心理体验,指主体在观念上把自己当做客体,使自己暂时根据客体所处的环境、立场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从这种体验中去获得关于客体的信息。二、尊重学生体验的几个误区及对策1.曲解“尊重”———偏离主题不指正从教师的“一言堂”到“尊重学生…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程标准》使用了较多的“经历……的过程,获得……的体验(感受)”,可见,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程标准》使用了较多的“经历……的过程,获得……的体验(感受)”,可见,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5.
创办特色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我园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园所科学发展为着力点,深入研究探索“体验育人”教育理念,通过“体验育人”形成新型师幼互动关系,优化幼儿园管理,提升幼儿园品质。
  “体验育人”要求给受教育者更多的自主感知、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机会。以“体验”为方式,以“育人”为目的,既重视体验过程又重视培育目标,既重视认知体验又重视情感体验,通过体验让发展更快乐。我园以“体验”思想统领校园文化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园本课程建构,以实现教师、幼儿、园所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数学课程标准》使用了较多的“经历……的过程,获得……的体验(感受)”,可见,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7.
“体验”在心理学、哲学、教育学领域都有各自概念的界定,在语文教育领域,目前对于体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作为新的教学理念的“体验”。二是作为教师组织教学的策略的“体验”。三是作为学生学习的方式和学习活动的“体验”。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程标准》使用了较多的“经历……的过程,获得……的体验(感受)”,可见,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9.
体验,就是亲身经历,就是联系自身的体悟。它具有亲历性、独特性等特征。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不难看出,“体验”一词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一共有16处,最多出现的词组是“情感体验”、“真切体验”、“审美体验”等。为什么《语文课程标准》对“体验”一词情有独钟呢﹖原因是其价值取向主要强调学生亲身经历、主动发现、活化语感,即通过朗读、游戏、表演等感性的、学生喜欢的实践活动,“进入”文本的情境,“触摸”作者的心灵,与文本发生“内在意义的交流”即“对话”,生成带有个体色彩的情绪感受、意义体悟、价值判断等。如果没有个性…  相似文献   

20.
【设计思路】要学会记“实”,首先得学会发现“实”、体验“实”、判断“实”。教学中,第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超越“感受”,学会“发现”。第二步,引导学生进入“体验”,促发写作的“灵感”。第三步,引导学生对所发现和体验到的生活进行真实而别出心裁的记录。【导写过程】一、处处留心发现“实”叶圣陶先生说:“作文即是生活。”留心观察生活,处处皆有素材。学生讨论、交流自己在极寻常的时间和空间中发现的值得一写的“实”。二、设身处地体验“实”面对景物,调动一切感官去体验;面对事件,发挥一切想像去体验;面对人,联系一切阅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