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利用文本资源,让学生读出创造 新课标指出:“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而我这里讲的“创造”,仅仅指的是作者在文中有意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而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性的意蕴空间。对这些“空间”的填补正是读者阅读不可缺的动力机制之一,它能驱遣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与作品和作者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让学生对作品“空间”进行带有个性色彩的填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这是培养学生阅读创新,促进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没有个性的阅读,没有创造的阅读,只是一种“死读书”。那么如何对在阅读过程中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及想像能力呢?  相似文献   

3.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以阅读指导写作,以写作促进阅读。从而提高写作之目的呢?现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作法及体会。 一、结合课文中心扩展写作。即在原文基础上想象写作。这是对学生进行的一种跳跃性的扩展思维训练。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从原文的阅读中跳跃出来,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写作的空间遨游,使他们时而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时而感到学习之路“曲径通幽”。例如,学习了《孔乙己》之后,我便让学生以《孔乙己用手走出酒店之后》为题扩展作文,学生任凭想象的驰骋,描绘了一幅幅孔乙己的悲惨画面。如一女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影响深广。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学生对课文进行研究性阅读,不仅是一种“发现”“吸收”,而且是一种“拓展”“创造”。语文教材是例子,也是艺术品,为学生留下了许多“空白之处”或“顿歇之点”,引导学生捕捉这些发人深思的感悟点,让学生在研究性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发挥想像,加以填充、扩展,深入到作者潜意识的层面理解作品,是寻找探究之路的有效切入口。研究性阅读不应停留在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对课文的理解,而要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自身感知、领悟,…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先生说过:“给孩子—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给孩子一个想像的余地,让他们将想像放飞。语文课堂应给孩子创造自由放飞的空间,放飞孩子的想像,放飞孩子的理想。”在语文学习中,丰富的想像力能使学生了解课文及一些文学作品的意境,再现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那么,怎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呢?  相似文献   

6.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双向沟通活动,或者说是阅读主体与阅读对象的一种共振。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不是居高临下的替代学生展示阅读主体对客体的情感表述,而是在“引导”的基础上,将鉴赏、批评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发现、讨论、申辩中张扬个性,自我表现,用自身的体验和感情去解读作品,对作品不确定性的“空白”处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进而让学生体验创造的乐趣,并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7.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没有个性,没有创造的阅读,只是一种“死读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下面我对在阅读过程中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及想像能力发表一些粗浅的想法。  相似文献   

8.
作文教学怎样才能使学生神思涌动、浮想联翩、大胆创新呢 ?一、“添油加醋” ,补编故事阅读课文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资源。教师可结合课文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像习作。1.结尾续编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言已尽而意未完的耐人寻味的课文结尾 ,利用这些材料 ,让学生或顺着或逆着文章的思路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 ,展开想像 ,延伸课文内容。既可巩固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又可拓展学生的想像空间。2.空白补编文章的插图或文章中一笔带过的情节 ,都给学生留下了想像的空间。可让学生抓住文章中的某一点进行补写或扩写练…  相似文献   

9.
在阅读教学的一定阶段,由教师提出或学生质疑生成话题,形成问题情境,然后师生围绕某一话题,边阅读边讨论,这是语文教师常用的手法,也是不少阅读教学研究课的重头戏、“课眼”。我们不妨把这种围绕话题安排教学流程的阅读教学方法叫做话题阅读教学法。一、话题阅读教学的特征我们先来看一组关于《孔乙己》阅读教学的话题设计:*从孔乙己“脸色”想到的孔乙己脸色由“青白”到“红”,再到“灰”而“黑瘦”,抓住这一特殊细节,结合阅读全文,从脸色变化看孔乙己性格的逻辑发展。*小学徒的作用。“孔乙己悲惨命运的见证人”、“中国的若瑟夫——童…  相似文献   

10.
课标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那么,教师如何提问才能完成这些目标呢? 一、正确认识和利用老师的问题 教师的问题应该是“桥”,是“路”,是根据学习任务、学生的实际和自己对课文的钻研的基础上提出的,让学生进入一种疑问情境,是引导学生学习、思考的线索,启发学生在思维的困境中找到路途.  相似文献   

11.
一、教师提问要善于抓住契机,设置矛盾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孔乙己》一文,应抓住“孔乙己是站在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来设问,这句话看似矛盾,实则交代了孔乙己的特俗身份,在社会中的特殊身份也就预示了他的悲惨命运。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完《坐井观天》一课后,笔者让学生利用网络提供的阅读知识,劝导青蛙并做了这样一个假设:如果青蛙跳出井口后,他们会谈些什么呢?从而给学生创造了想像的空间,让孩子们尽情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不出所料,孩子们想得都合情合理,切合实际。他们说:“青蛙真的跳出井来一看,哇,  相似文献   

13.
所谓“空白”,这里是指文学作品中写得含蓄、留给读者充分想像空间和回味余地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往往是作品最精彩、最吸引人的“神来之笔”。比如《红楼梦》第九十八回写女主角林黛玉神伤绝世时的语言,“宝玉!宝玉!你好……”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孔乙己被举人老爷...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一向反对习作者迷信《小说作法》之类,主张多看大作家的作品,认为“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这些话不仅强调了“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且对教师如何指导学生阅读,也有极其深刻的启示。仔细揣摩鲁迅的小说《孔乙己》的构思,我们就可以从中悟出一些“应该怎样写”的道理。选定一个最合适的舞台,让主人公在这  相似文献   

15.
余秋雨认为:阅读的最大理由是为了摆脱平庸,他说阅读是在“开发自己的生命”。苏轼曰:“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可见阅读之重要。那么,怎样提高阅读的能力和质量呢?我以为借助想像阅读是个不错的方法。借助想像阅读就是读者充分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和想像,使作品的人物、景物、场面等描写,化为头脑中活生生的画面,以便深入其境,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蕴和真谛。具体地说,阅读时可从以下两方面运用想像。l、凭借想像,走进作品阅读时走进作品是理解领会作品内涵的重要步骤。凭借想像,深入体会,走进作品,与作者交流,才能领会作品…  相似文献   

16.
“创造教育”、“自主、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些词汇我相信对于我们广大教师而言肯定是耳熟能详,但是如何把这些理念或是思想贯彻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中,这是值得我们大家深思的问题。其实,创造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力量,人的创造力是与生俱来的,就像人会走路与生俱来一样。因此,对于我们教师来说,重要的不是“教”学生创造,而是“让”学生创造,“给”学生一个创造性学习的空间,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性  相似文献   

17.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想像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语文能力。它可以弥补和突破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化无为有,化实为虚,使他们在想像的天地中找到闪烁着创意的亮点。一个人有了想像力,就仿佛鸟儿有了翅膀,可以在语文这个广阔的天地里自由飞翔。在语文学习中,不但文章的写作离不开想像,阅读也同样离不开想像。阅读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创造的过程,作品的价值要在读者的创造性阅读中实现。尤其是文学作品,必须借助想像来再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才会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  相似文献   

18.
合作学习,教师应善于设计富有思考性、创新性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合作才有方向、有目标,思维才能得到锻炼。如教学《孔乙己》时,在分析完孔乙己可怜、可笑、可悲的性格特征后,教师可设计这样一道思考题:“孔乙己爬出咸亨酒店后……”,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想像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阅读热情 如讲<孔乙己>和<范进中举>2篇文章时,可以把切入点定为孔乙己和范进的换位思考:范进如果面对酒客的奚落会怎样表现?孔乙己如果面对岳父的谩骂会怎样?孔乙己如中举会不会像范进一样发疯?这些问题一定会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20.
儿童创造力的发展与儿童整个心理各方面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儿童的创造力既通过儿童的各种创造活动表现出来,又通过这些活动不断形成与发展,为了使学生具有较强创造力,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培养,特别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在讲课时老师要提出问题让学生围绕“为什么?”“是什么道理?”等问题展开思路、展开想像、展开质疑,鼓励学生纵向追踪,挖掘思维深度,让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要围绕“还有什么其他的意见和想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