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美国文学作品中,高贵且神经质的南方淑女的形象屡屡出现。笔者通过分析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爱米莉的玫瑰》中南方淑女爱米莉的出身背景,即清教思想统治下的美国南方社会以及爱米莉的家庭环境,尤其是她独裁式的父亲的影响,从而揭示出造成爱米莉畸形性格的根本原因是她的性变态心理。归根结底,爱米莉的悲剧缘自南方长期清教徒式性教育方式。这种畸形的教育摧残了女性正常的欲望,使她们变成受害者的同时变成了为害者。  相似文献   

2.
《爱米莉的"同谋"》一文认为小说有双重叙述视角,"我们"是与爱米莉同龄的一群男性居民,而且很可能就是曾经追求过她的年轻人,是谋杀案的"同谋"。笔者赞同双重视角的观点,但认为"我们"的真实身份是全镇居民,因而不是爱米莉的"同谋"。  相似文献   

3.
爱米莉·迪金森(1830~1886 )出生于美国麻塞诸塞阿姆亨斯特,一生深居简出,终生不嫁。她在世时,只有七首诗歌发表。然而,她一生总共写了一千八百多首。但直到1890年,一本名叫《爱米莉·迪金森的诗》问世,她的诗作才与普通读者见面。她的诗歌全集《爱米莉·迪金森诗歌全编》于195 5年才终于被读者公众所拜读。如今,这位羞涩、隐居的女诗人,已被公认为美洲伟大的抒情诗人之一。她能把最深层的情感,用睿智的言语表达出来,而且其中常常可见她联想的丰富、思考的果敢、表达的优美。虽然她不总是严格遵守诗歌格律的原则,但是,她还是用传统格律诗的…  相似文献   

4.
爱米莉·狄金森被公认为美国诗坛上的一颗巨星。她的作品意象奇特新颖 ,并善于巧妙的安排声与义的关系。本文分析她的第 2 5 8首诗 ,并对其诗歌创作特点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佛洛依德的三我说来探索爱米莉的心理世界,并得出她人生三个时期的变化:初期的隐忍阶段.中期的苏醒阶段和后期的疯狂阶段。通过对其心理世界的分析,不仅可以了解她内心世界的变化,而且可以得知她成为一位自私、自负和疯狂女人的具体原因。  相似文献   

6.
狄金森死亡主题诗歌的陌生化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陌生化理论分析爱米莉·狄金森的死亡诗歌,探讨她的死亡诗歌主题与创作手法的陌生化效应。在狄金森看来,永恒可以通过诗歌的艺术美实现,而她的艺术美也超前体现了现代文学中的解构主义、陌生化效应的应用,从而帮助她实现了对永恒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爱米莉的玫瑰》的女主人公爱米莉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悲剧形象。父亲的专制,杰弗逊小镇的保守,矛盾,以及时代的错位造就了爱米莉的畸变以及死亡。  相似文献   

8.
《献给爱米莉的玫瑰》是美国南方文学代表—福克纳的力作,是以出身贵族世家的爱米莉的生活为中心的一个讽喻故事,反映了南方庄园经济文化的没落与消亡。此文拟从解构主义的视角来阐释女主人公爱米莉及玫瑰的隐喻意义。  相似文献   

9.
什么叫爱情?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不同年代的人对它有不同的理解.本文从爱米莉与常人不同的恋爱经历,分析她在某种特定社会背景下的爱情观和婚姻观.  相似文献   

10.
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莉的玫瑰》中的女主人公爱米莉是一个引人深思和值得同情的悲剧形象。通过独断专横的父权思想、残酷无情的妇道观、时代的错位解析爱米莉小姐的悲剧成因。  相似文献   

11.
美国女诗人爱米莉·狄金森一生创作了1800首诗。她生前恬谈,默默无闻,过着隐士般的生活。她终身未嫁,外表宁静,内心却隐藏着一个丰富、深邃、炽热的情感世界。本文主要剖析诗人的情感世界,并着重分析其爱情诗。从而,有助于读者进一步了解诗人及其诗歌构筑的世界。①  相似文献   

12.
什么叫爱情?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不同年代的人对它有不同的理解。本文从爱米莉与常人不同的恋爱经历。分析她在某种特定社会背景下的爱情观和婚姻观。  相似文献   

13.
将<远大前程>中的郝薇香和<献给爱米莉的玫瑰>中的爱米莉相比较,我们会发觉这两个人物形象在社会背景、家庭背景以及报复社会的手段等几个层面上具有互文性.爱米莉人物形象不仅仅是对郝薇香人物形象的简单模仿,而是更高层次上的颠覆和再创造.  相似文献   

14.
抽象感性跳跃———评爱米莉·迪金森诗歌中的意象吴娜爱米莉·迪金森(EmilyDickinson1830~1886),美国文学史上一朵灿烂的奇葩。在她那1700多首诗歌里,无论是《生命》之歌,还是《自然》之情;不管是《爱情》之颂,还是《时间与永恒》之叹...  相似文献   

15.
一如在现实生活中一样,在文学中,女性自我意识也首先表现为对男权家庭进行反面叙述来表现对家庭的否定。爱米莉在《呼啸山庄》中打破了父权家庭的神话,把父亲及男性家长看作家庭混乱、职能丧失、最终解体的根源,为她对父权家庭的否定“找到”了合理的前提与被社会普遍接受的理由,表达了她对充满父爱的非专制压抑的家庭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16.
爱米莉·狄金森被公认为美国镀金时代崛起的伟大作家之一,美国罕见的文学天才,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本文拟通过分析爱默生思想在其诗歌中体现,探索其创作思想,从而使读者更好的理解她诗中所蕴藏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7.
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莉的一朵玫瑰》中"笼"的隐喻不断出现,而小说主人公爱米莉恰是被这层层不为所见的铁笼所困。本文从符号学维度出发,结合文本细致分析玫瑰色婚房、破败的大木屋和传统封建的杰弗逊镇,此三个"笼"的隐喻在文中的具体彰显,证明其原因在于无望的爱情、父权制、南方妇道观。  相似文献   

18.
爱米莉.狄金森,美国19世纪最伟大的女诗人,1830年12月10日出生在马萨诸塞州的阿默斯特镇。除了几次有限的外出以外,她的一生都在自已的家中度过,直到1886车5月15日逝世。在阿默斯特镇的家中,她默默无闻地用一生创乍了1775首诗。这些关系到生命、永恒、爱情、自然和死亡的主题诗,表现了她强烈的思想和情感。这些诗提示了一个充实、坚强的个性,同时也反映了她灵魂世界的独立和宽广。  相似文献   

19.
<正>1火热的太阳每天罩在马儿多农场上空,院子里的菜都打蔫儿了,孩子们动都不想动一下,更别说跑到外面玩了。小米去封闭式补习班学习,管小正和小麦不但吃不到她做的美味凉皮,连雪糕都只剩下一支了。“她走得可真是时候,看来咱俩只能去小卖店买雪糕了。”小麦说。“这叫走得早,不如走得巧。”管小正回答。  相似文献   

20.
《呼啸山庄》是爱米莉的代表作,在作品中,她刻画了希斯克利夫这样一个饱受苦难,忠于爱情的主人公形象。通过希斯克利夫的性格发展过程———从一味忍让到被逼反抗到最后的绝望,作者表明了她对社会的态度。希斯克利夫的悲惨境遇及他的忍受、他的失败,说明作者并不赞同对不平社会的妥协。作者用事实说明希斯克利夫的反抗是被迫的,是被压迫者对压迫者的反抗。对希斯克利夫的悲惨结局的安排则表现了她对现实社会的绝望,是她消极人生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