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激情“没有真实激动的感情 ,就写不成好文章。”(孙犁)在课堂上开展一些丰富多彩又令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模拟活动 ,诸如小品表演、课本剧表演、古诗配画作文等形式 ,将课堂变成一个微型的社会 ,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认识。笔者曾经指导过“师生模仿大赛”、“‘盲人’摸‘象’”等作文活动课 ,学生情绪高涨 ,参与劲头十足 ,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在“师生模拟大赛”的作文活动课中 ,我既做“主持人” ,又当“参赛者” ,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的视线。亲自上场“参赛”又博得阵阵的笑声 ,难怪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什么 ,全国第一届模仿大…  相似文献   

2.
中学语文教学必须循循善诱,以掌握方法;必须相机点拨,以收获成果;掌握了方法之时也就是结果之时。运用点拨,既要"点出"问题的关键,"拨动"学生的思维,又要点出思维的起点,拨正思维的方向。点拨的方法是多样的,有突破点拨、环境点拨、联想点拨、细节点拨、方法点拨等。  相似文献   

3.
点拨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互动的一种手段,是教师成功展开教学的技能之一,点拨应找准恰当的时机,运用恰当的方法,促成师生精彩互动,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4.
课堂是教师预设的课堂,也是学生动态生成的课堂。在教师、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不可避免会出现精心预设之外的各种意外——课堂即时生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  相似文献   

5.
点拨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互动的一种手段,是教师成功展开教学的技能之一,点拨应找准恰当的时机,运用恰当的方法,促成师生精彩互动,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6.
<正>课堂是教师预设的课堂,也是学生动态生成的课堂。在教师、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不可避免会出现精心预设之外的各种"意外"——课堂即时生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  相似文献   

7.
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就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叶圣陶先生也说:“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必须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上,当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时,教师要适时地进行诱导和引发,使学生达到自奋其力,自致其知的结果。有经验的教师总是根据学情,在上课时,多方点拨,相机诱导,破解教材难点,化解学生心中疑团。一、引进生活的活水。课堂教学中要打破课堂的封闭性,把学生引向广阔的社会,把生…  相似文献   

8.
许天元 《文教资料》2009,(6):135-136
诱导与点拨是不可截然分开的.诱导是手段.是掌握方法,点拔是目的,是收获成果,其间,很多是水到渠成的,掌握了方法之时也就是结果之时.学生在阅读中.或以为懂而忽略过去;或按一般解释而产生误会;或不懂而存疑.如果对这些地方,教师能加以点拨,让学生能自行去深掘其含义,并从中悟得读书之法,当能收到举一反三、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之效.  相似文献   

9.
<正>实践证明,采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的优越性显而易见。能够充分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但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生动精美的媒体吸引住,成为观众而思维停于课件的表面。这就违背了多媒  相似文献   

10.
<正>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诱导""点拨"主要是诱导思维、点拨思路。善思则得,善诱则通,诱是条件,思是目的。所以我认为,教学机智的灵魂是循循善诱、点而不破、引而不发,同时在诱导思维、点拨思路的过程中,将激励与唤醒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一、问题领路,让引领"悄无声息"1.借问题激活旧知,促进主动转移如果学习材料是一个知识链条上的某一环节,可借助原有知识结构解决问题,那么像这样的新知教学,我们所要做的主要工作就是激活旧知。如:几何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等。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可先回忆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和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接着问:圆柱体和长方体之间有联系吗?能转化吗?怎样转化?之后就有学生根据旧知类推出解决新问题的思路:圆柱的底面是一个圆,因此只要沿底面切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就能将  相似文献   

11.
作文教学中需要诱导、点拨,其作用不可低估。教者应通过点拨,架起课文与作文的桥梁,沟通生活与作文的联系,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与兴趣。这样,会使作文教学之路越走越宽。  相似文献   

12.
禹辽源 《考试周刊》2009,(13):205-205
一、诱导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可见,教学中的相机诱导至关重要。善于点拨和诱导的教师,能够出神入化地带动学习者遨游于知识的海洋,启迪学生举一反三,又润物细无声地收到“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效果。反之,若采取“填鸭式”的枯燥说教,不论教师灌输多少知识,布置多少作业,都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点拨与顿语     
在一次单元测验中有这样一道选择题: 20毫升某有机物的蒸气在60毫升氧气中充分燃烧,得到液态水和50毫升气体(所有气体在同一条件下测定),则该有机物可能是: A甲醇 B乙醇 C甲醛 D乙醛学生一般由体积差量来确定有机物碳、氢、氧之间的基本关系。设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_xH_yO_z  相似文献   

14.
15.
点拨     
为了提高教师的基本功,我们杭州钢铁厂幼儿园经常举行教师制作教玩具的竞赛。我作为发动、组织这些活动的园长,理所当然,应该自己先投入,身体力行,意在身表,才于活动更为有益。那天晚上,我在家里摆开了战场,桌子上、地板上摊满了劳保手套、碎布、棉花等材料。经过几天构思,我准备做一组形态、服饰各异,题为“我们都是好朋友”的娃娃。我按手套的原形,将手指套作为娃娃的四  相似文献   

16.
阅读材料,按要求写作。李广是汉代名将,战功显赫而又厚道诚信。他死的时候,天下人都为之悲伤。司马迁在赞扬他时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又引用谚语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桃李虽然不会说话,但它们的下面却由于人们的前来而自然形成了小路”,这话看似说的是小事,却可以说明大道理。)李广为什么会受到天下人的敬仰?“此言虽小,可以喻大”,其中的大道理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发?请以“修养自身”为话题作文。文体自选(不写诗歌),题目自拟,700字左右。[点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原因是…  相似文献   

17.
1.—HasAnngotintouniversity?—.A.IdontbelieveitB.IthinknotC.IthinknotsoD.Ibelievenotthat2.—Someonehasbrokenthewindow.—Not.A.IB.meC.myselfD.mine3.MrAlcott,headmasteroftheschool,refusedtoacceptofthethreesuggestionsmadebytheStudentsUnion.A.eitherB.neitherC.anyD.none4.Ididntbuytheapples;theygavethemtomefor.A.anythingB.somethingC.everythingD.nothing5.Ijustwantanumbrella,sowilldo.A.anyoneB.oneC.anyoneD.it6.Ifthisdictionaryisnotyours,canitbe?A.whatelseB.whoelseC.whichelsesD.whoelses7.…  相似文献   

18.
阅读材料,按要求写作。生命本身就是幸福。(德国谚语)使时间充实就是幸福。(爱默生)劳动常常是幸福之父。(伏尔泰)幸福在于为别人而生活。(托尔斯泰)遵照道德准则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亚里士多德)我们愈是使别人幸福,我们自己也就愈幸福。(费尔巴哈)幸福并不在金币挥霍的房屋底下。(巴尔扎克)根本没有毫无悲哀的纯粹的幸福。(塞万提斯)读了以上名言和谚语,你对“幸福”有什么看法?选择以上材料中的一条或几条为主题,以“体会幸福”为话题作文。文体自选(不写诗歌),题目自拟,700字左右。[点拨]首先必须理解每一句名言或谚语的含义,弄清其不…  相似文献   

19.
初二年级的作文训练,主要以说明文的写作训练为主,而在此之前,学生虽阅读过一些不同类型的说明文,但从未真正写作过说明文。因此,对他们而言,写好说明文,就有相当的难度。不少学生不知从何下笔,有的写着写着,就不知写啥了,或说明时失去条理,或将说明变成记叙。为此,教者也颇感困惑:说明文的写作究竟该怎样教?怎样教才易于学生接受?在这一点上,经过不断摸索实践,在教法上我一反以往只是读范文讲技巧的陈旧模式,而采用全新的教法。这就是:实物展示,诱导点拨。结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20.
“点拨法”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与心理障碍,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的目的。所谓“点”就是指点,就是“画龙点睛”或“点石成金”。所谓“拨”,就是拨去迷雾,使学生开窍。点拨法虽然它也着眼于“导”,但却重在“点”与“拨”。什么地方要点,什么地方要拨,完全取决于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因此它是把教师和学生结合起来的一种好形式。点拨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在实践中经常运用的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