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结合文献分析与数据统计,归纳了清代怀宁县“淫雨连绵”“大雨内涝”“蛟洪蛟水”“客水过境”等水灾类型及特征,总结了上述主要类型水灾发生的年份、季节、继发、群发等规律。以地方志、荒政书、水情公报、上书奏折等多种档案史料记载,进一步阐述了主要类型水灾对清代怀宁县农业生产、官民设施、百姓生存、社会秩序等不同程度的冲击与破坏,揭示了当地兴修水利、疏浚河道、转移群众、设立义仓、蠲赈捐粮等抗洪活动与救灾措施,再现了清代抗御水灾任务中政府与民间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2.
清代安康地区水灾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清代安康地区水灾发生频次的统计分析,探讨了该区水灾在清代的时空分布特征 ,以期为治理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3.
安徽是清代水灾的重灾区之一,清代安徽的水灾频发周期大为缩短。而其在全省范围的分布也是极广的,大水过后必有大疫,水灾给清代安徽造成极严重的后果。本文试图分析清代安徽水灾的基本情况,概括其分布的时空特点。  相似文献   

4.
《邢台学院学报》2017,(1):138-140
1939年是晋冀鲁豫边区大灾之年,这年7、8两个月,一场特大水灾席卷整个晋冀鲁豫边区,给人们的生产以及生活带来了非常大的危害。面对破坏力极大的水灾,晋冀鲁豫边区采用标本兼治的两套治理措施,充分调动了政府、百姓、乡绅、商人等诸方面的力量,展开了力度相当大的救灾和治理水患运动。边区政府减轻灾民负担,加紧拨粮拨款;平抑物价,发行新币;勤俭节约,社会互助;转移难民,发行公债;赈济灾民,并将救灾与生产结合起来,兴修水利,以工代赈;抢种补种,发展生产;安置灾民,发展合作社;发展工商副业、合作社,大力展开堤树等植树活动。在共产党和边区政府领导下,根据地军民战胜了六十年一遇的大水灾。所以理清1939年晋冀鲁豫边区的水灾治理情况,对治理水患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口、烷田和水灾是制约清代前期洞庭湖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三要素。三之间互为因果,形成了一种影响湖区经济的强大合力。清初盛世期间,人少地多,水灾影响小,洞庭湖区在全国保持着极其显赫的经济地位。进入嘉庆、道光后、人口、烷田之间矛盾日显,人多地少,水灾频繁,洞庭湖区的粮食生产受到严重威胁,经济发展渐趋停滞,显赫的经济地位日益衰变。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水政执法与河务整治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本论文在分析了一些具体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给出了若干加强水政执法与河务管理整治的措施,重点分析讨论了水政执法和河务整治的有机结合管理措施,对于进一步提高水政执法和河务管理的水平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清代顺治至嘉庆年间徐州地区黄河水灾成因与特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顺治至嘉庆年间,徐州是黄河流经的重要地区,黄河的决口导致徐州水灾频繁发生.自然气候因素是导致黄河水灾发生的重要原因,但人为、社会因素也同样不容忽视.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致使徐州地区的黄河水灾呈现出季节性和区域性的特点,不同时期水灾次数的变化也反映出国家水利政策和社会环境对水灾次数及水灾防治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清朝作为最后一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对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的巩固与发展尤为注重,本文通过对清前期北疆蒙古、西北新疆、东北、川藏及东南沿海治边内容的梳理,简单分析清代治边方略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吴修申 《文教资料》2013,(7):114-116
1950年夏,受连月暴雨的影响,安徽淮河段堤坝溃决,阜阳地区遭受百年未遇的水灾。这场水灾给建国初期的阜阳教育发展和刚刚起步的民族教育影响巨大。一方面,阜阳各级政府领导灾区人民积极生产救灾,使当地小学教育和民族教育坚持下去,创造了灾区教育的奇迹。另一方面,这一水灾又对阜阳小学教育造成一些阻碍,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冲击,教师待遇和教学质量有所下降,从而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小学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洞庭湖区水文环境的综合治理是大规模经济开发的基本前提条件。长江三口和湖 南四水的来水来沙是导致湖区水灾的核心因素。应重点协调江湖关系和湖垸关系,退田还湖,平垸行洪,堵疏并重,泄蓄兼筹。应从国家和湖南省的高度来看待洞庭湖,对湖区进行规划整治必须要有全局性的观念。兴建环洞庭湖经济圈对于加速湖区乃至湖南省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淮河第一峡的硖山口,亦名"硖石",治水历史悠久,分"剔河"期、开河期、综治期。峡山口治水历经由"剔河"向"疏浚",由"单流"向"分流",由"筑堤"向"综治"的转变,涉及全局与局部的考量,对探求治淮路径颇有启发。  相似文献   

12.
清代岷江流域洪灾成因略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代岷江流域洪灾发生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理环境、地质地貌等;人为因素主要指战争破坏、人口增加所导致的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荒政的废弛等。  相似文献   

13.
晚清时期,为减轻百姓负担,尽快恢复社会生产秩序,每遇灾荒,清政府都根据灾情轻重按一定比例蠲免、缓征或停征河南淮河流域受灾地区应征粮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蠲缓措施日趋细密与制度化。然而,受政局动荡、吏治腐败等因素的制约,许多与蠲缓有关的政令或形同具文,或在执行过程中流弊百出,总体效果不彰。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社会,盐是一种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商品。历代封建统治者无不对盐业高度重视,多对盐业进行了严密而系统的管理。两淮盐区在全国众多盐区中首屈一指,是清政府盐业事务之核心所在。清代两淮盐区的中心地位体现在行销范围、食盐产量、盐税三个方面。两淮盐区能成为清代最大盐区,是自然环境、历史传承、政府重视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回顾淮河污染治理的历史、治理的成果,分析当前现状,指出治理难点,提出有控制地广种水葫芦、集中造草浆、回收重金属、建立淮河环保委员会、淮河公众监督委员会等治理措施,认为这些措施能有效地治理淮河污染.  相似文献   

16.
清代河东河道总督是管理山东、河南段黄运两河,以及附属河流、湖泊、闸座、泉源等水利设施的最高行政长官.其不仅担负着黄运两河的防洪、修缮、挑挖等任务,而且还负责附近区域的治安、巡防、催攒漕粮等责任,是一种行政与军事职能并举的部门.通过对河东河道总督的研究,对我们了解清代东河的河道、漕运、水利设施都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7.
霍邱县水门塘是至今仍发挥灌溉作用的皖西地区古代3大水利工程之一。清代霍邱水门塘的水利管理,实现用水者在维修和灌溉管理等方面的充分参与,体现出一定的民间自治性质。其在实际运行中,以水利灌溉利益为纽带,借助地方官府的支持而发挥着有效管理作用,维护正常的水利秩序。  相似文献   

18.
论清代边疆问题与国家“大一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边疆问题而引发的"边患",自秦以来,一直是历代中央王朝所面临的严重威胁,几无一个王朝无"边患"。至清代,清王朝所面临的边疆问题,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与之前的历代王朝有所不同,更复杂、更尖锐、更严重,也更难解决。概而言之,既有民族问题,又有统一与割据甚或分裂的问题,更有列强的觊觎与侵略。如何应对或解决这些复杂的边疆问题,不仅关系清王朝的存亡,也关系到国家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清朝以民族"大一统"观念取代了以往的华夷之辨,以这种新型民族观念为指导,通过各种措施,推进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进程,较成功地解决了之前历代王朝难以解决的一些复杂的边疆问题,其做法值得总结和重视。  相似文献   

19.
清代徐州地区频繁发生的黄河水灾给地方民生带来了严重危害。基于维护统治和体恤民生的目的,清政府采取修筑堤防、堵塞决口、疏浚河道等措施来治理黄河水患。水灾发生后,中央政府更是采取蠲免税粮、开仓赈济等众多荒政措施来积极应对水灾。徐州地方官员以及地方士绅也在徐州黄河水灾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淮河流域是我国洪涝灾害的多发地区,在分析多年来的洪涝灾害的基础上.总结了洪涝灾害的主要特征:灾害具有多样性、多发性和差异性.同时从地形地貌、气象气候以及人为影响等方面分析了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并从多方面提出了综合治理的对策,为淮河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