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精明增长理念的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精明增长理念对于解决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是实现精明增长的核心内容之一。为此,本文尝试对精明增长指导下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进行研究,旨在从土地利用角度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充实、完善乃至深化精明增长的一些研究理论与定量分析方法。本研究首先明确了精明增长指导下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的内涵,构建了土地利用精明增长度测度体系:接着,构建了灰色多目标动态规划模型对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经运算求解可以得出几种备选优化方案:在此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及主成分投影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方案择优,以最终确定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并以江苏宜兴为例,对精明增长指导下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进行了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2.
城市精明增长理念是美国为了控制城市的蔓延而兴起的理论,能很好地保护城市的资源和环境,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土地资源当前面临着各方的压力,如何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了重要课题。城市精明增长理论中的一些措施和理念对我国当前土地资源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黄和平  彭小琳 《资源科学》2016,38(3):493-500
土地利用效率研究一直是城镇化过程中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相关方面关注的热点.将脱钩分析的理论框架应用于土地利用效率变化的研究,构建基于脱钩视角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变化的分析范式,剖析1990年以来南昌市在不同时期段以及连续时期之间的土地利用效率变化特征,并进一步讨论提升南昌市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策略.结果表明:①大多数时期段内南昌市土地利用效率下降,并未实现城市经济增长与土地资源消耗的脱钩;②连续时期之间南昌市土地利用效率具有波动上升的趋势.探究这两类变化的原因之后,本文认为"严控增量,盘活存量"这一般性策略仍然非常适用于南昌市脱钩经济增长与土地资源消耗和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并辅以产业优化与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4.
空间是城市的载体,城市规划实质上就是通过空间发展方式与时序的安排,来实现空间战略资源配置和使用的综合效益最大化。齐齐哈尔市的城市空间扩展及功能的完善提高一直受到"功能性"的限制,工业用地比重较大,且分布在城市中心区,城市土地的综合开发强度低。空间的理性增长和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将是齐齐哈尔市未来城镇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文章通过齐齐哈尔市建设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评判,根据精明增长的理念,提出了齐齐哈尔市建设用地空间精明增长的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韦俊敏  胡宝清  张中秋 《资源科学》2014,36(8):1563-1571
土地精明利用是促进城镇化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之一,未来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潜力在小城镇。在国家新型城镇化新的战略选择下,以"中国长寿之乡"、"广西旅游名县"——上林县所辖11个乡镇为评价单元,构建了包括经济集约、资源节约、城乡统筹、环境友好四个方面在内的小城镇土地精明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法和物元可拓模型测度了土地精明利用水平,以期为土地精明利用路径选择及城镇化转型升级提供科学和理论依据。研究表明:仅县城所在地大丰镇的土地利用为精明利用等级,粮食主产区巷贤镇和乔贤镇为基本精明利用等级,绝大部分乡镇为不精明利用等级。土地精明利用等级与经济发展水平、用地方式、生态环境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基于国内外关于城市增长管理的研究文献,首先,从城市增长管理的缘起、基本内涵、实践分析和效果评价等4个方面入手梳理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城市增长管理理论的发展脉络,分析国内学者关于城市增长管理理论的研究现状;其次,重点对新城市主义和精明增长的实践进行详细分析;最后,对国内外城市增长管理理论进行述评,并指出精明增长才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城市增长管理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7.
曾伟 《资源科学》2014,36(7):1317-1326
国内学者运用"增长阻尼"的研究方法,更多分析土地资源对我国某一个省或者某一城市的经济增长影响,缺乏考虑土地资源约束对我国城市经济的整体"增长阻尼"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本文针对这一不足,基于一个改进的二级CES生产函数,分别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角度,考察了土地资源约束对城市经济的"增长阻尼"。研究表明,土地资源约束对城市经济的"增长阻尼"大小受规模报酬、人口增长以及不同生产要素在城市经济活动中重要程度的影响;土地资源约束对我国城市经济的"增长阻尼"的平均水平约为0.24%,略低于土地资源约束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增长阻尼"水平,同时,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约束对城市经济"增长阻尼"除表现出"程度大小"的不同之外,还在"作用方向"上的差异。深入分析后认为,城市土地的过度增量供给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而言,对城市经济增长均是不利的;最终解决城市经济增长中的"资源约束"问题,需依赖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完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以及借助市场调节机制等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王康伟  尉海东 《科教文汇》2012,(19):204-205
临沂市经济与城市化的高速发展,致使土地利用发生了巨大变化。结合临沂市城市建设实际土地利用情况对当前的土地集约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现阶段城市面积不断增加,城市生态建设用地有所增加,但同时也存在着城市规模增长过快,利用强度不合理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措施,主要包括努力提高对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等等。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提升土地的利用效率与效益等。  相似文献   

9.
<正>20世纪以来,我国土地资源面临日益紧缺与退化加剧的双重压力,土地利用研究愈发重要。一方面,人口不断增长与城市持续扩张,导致可利用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特别是城市与农业用地矛盾尖锐;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引起我国土地资源严重退化,产生土壤重金属污染等问题,不仅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直接威胁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在北京,有一位青年科学家,正置身于土地利用的研究中。在可利用土地资源潜力估算方面,他提出了农村  相似文献   

10.
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展开论述,系统讨论了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现状以及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的诸如城市用地结构和空间布局不尽合理;建成区面积和城市人均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城市外延开发,忽视内涵挖潜改造;区域城市规划与城市土地管理亟待加强等问题,提出了土地利用要走集约化利用的道路,才是克服弊端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是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基础。论文从土地投入水平、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四个方面构建了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指标,采用改进TOPSIS法和障碍度模型,根据重庆市1997年-2007年的城市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评价其土地利用绩效水平及障碍因子。结果显示:①重庆市城市土地利用绩效逐渐提升,1997年-2007年绩效指数从0.1866增加到0.7707,土地绩效程度经历了低级绩效—中级绩效—良好绩效的演变历程;②2005年以前,土地利用生态可持续性是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绩效的最大障碍因子,其中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影响最大;2005年后,土地投入水平是最大障碍因子,地均从业人数的影响最大;③长远来看,土地利用程度是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绩效的首要因素。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投入水平障碍度以年均9.66%、1.47%的速度增加,而土地利用效益和土地利用生态可持续性障碍度以年均3.00%和1.44%的速度下降。最后,根据重庆市城市土地利用绩效现状提出提升土地利用绩效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2.
杨清可  段学军  叶磊  张伟 《资源科学》2014,36(4):712-721
针对已有对城市土地利用的投入产出分析中忽视其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外部负效应这一问题,本文构建了非期望产出模型SBM-undesirable,并选择长三角地区16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地利用效率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城市土地利用投入产出要素进行定量调整。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城市土地利用存在非期望产出的情况下,采用SBM-undesirable模型对其进行效率评价,能够避免传统DEA模型径向角度选择所带来的缺陷,提高效率评价的准确性,比传统模型更具有清晰的刻画功能。在研究期内,长三角地区土地利用效率水平偏低,平均效率呈"凹"字形波动趋势,环境污染等非期望产出的存在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而各市土地利用效率差异在研究期内也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②从效率分解变化看,土地利用的纯技术效率的变化是导致技术效率演变趋势的主要原因,而且土地利用效率普遍偏低且具有明显变动幅度,整体上利用的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技术效率;③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空间分布除2006年外均呈现不均衡特征,沪宁杭等区域中心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长期保持较高水平,而苏中的南通、泰州及浙北的舟山、台州等市效率偏低,整体上呈现"大集中-小分散"的分异特征,效率空间分布格局非均衡化特征明显;④通过对研究时期内土地利用非DEA有效城市的分析,发现各市普遍存在要素投入冗余、效益产出不足和环境负外部效应产出过多等情况,优化要素配置能力、减少负外部效应产出和增加单位土地有效产出是改善利用效率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3.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伴生着土地资源的利用,科学地分析并定量识别其经济增长与土地利用效率之间的耦合关系,对于高效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发展区域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耦合理论,选取研究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第二产业总产值、第三产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个经济增长指标,选取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地均二、三产业从业人数、地均液化石油气供气量、地均供水量、地均供电量、城市人口密度、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人均道路面积、地均GDP、地均二、三产业总产值、建成区绿化覆盖率11个土地利用效率指标,测算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3-2013年间经济增长和土地利用效率的综合发展水平,分析各地级市的经济增长和土地利用效率的耦合关系及协调发展程度,在GIS技术支持下,分析二者协调发展度在空间上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土地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处于良好或高水平耦合阶段,但协调发展度整体偏低,即二者处于高耦合低协调的发展水平。6个地级城市中,南宁的经济增长与土地利用效率协调发展度最高,但仍处于勉强协调状态,最差是崇左,处于中度失调状态,其余各市基本处于轻度失调状态。  相似文献   

14.
深圳市土地利用效益变化及其区域分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高度城市化地区开展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研究有助于衡量城市土地利用水平,实现城市土地高效协调利用。本文在明晰土地利用效益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深圳区域土地利用特征,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四方面。构建深圳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深圳市土地利用效益及其时间动态与空间分异,并通过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的协调度模型,评价土地利用各类效益的协调程度。研究表明,深圳市总体土地利用效益处于中等状态,社会、经济、生态和环境4个子系统基本协调。全市各区土地利用效益均处于持续增长状态,并体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本文基于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旅游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崔峰  欧名豪 《资源科学》2010,32(10):1963-1971
利用江苏省1996年-2008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分别从土地利用数量、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程度三方面分析了江苏省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10年来,江苏省耕地、牧草地明显减少,交通用地与居民点及工矿用地迅速增加;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与均衡度总体呈增长态势,用地结构不断趋于均质化;土地利用程度不断增强,用地效率明显提高。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选取旅游总收入作为LUCC变化的旅游驱动因子,借助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建立江苏省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旅游驱动力模型,结果表明,江苏省旅游经济发展对其土地利用变化具有显著影响。建议制定有关土地利用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旅游驱动力因子,以更好促进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6.
运用改进的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分析框架探析国家中心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式的稳定性和系统性特征。以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为基础,从自上而下的三个层次(间隔、类别、转换)分析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动态特征。鉴于多种地类相互转换过程分析的非直观性,提出一种转换模式交叉列联表表示各种转换类型的稳定性和系统性特征,并有助于研究者将土地利用变化的模式与过程相联系。以国家中心城市武汉为研究案例,分析其1996—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模式的稳定性和系统性特征,并对比其他国家中心城市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模式特征。结果表明:武汉市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呈上升趋势,农村居民点用地、城镇建设用地和耕地的转入以及耕地、未利用地和水体的转出表现出时间尺度稳定性。耕地向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等转换过程则表现为稳定的系统性变化模式。其他国家中心城市主要土地利用变化模式与过程及武汉市表现出较大的相似性。改进后的强度分析框架能更直观地反映土地利用变化模式的稳定性和系统性特征,研究结果对深入挖掘国家中心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式信息,理解其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与机制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深圳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的人文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深圳为研究案例,在评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利用遥感土地利用数据、土地利用详查数据、政府部门资料和实地调查资料等多种数据源,应用定量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技术从定性与定量的角度系统全面地开展了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人文因素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可将影响深圳土地利用变化的因子可归纳为经济发展水平因子、城市化和工业化因子、人口因子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四个因子;应用线性回归和指数回归等分析方法可将土地利用面积变化率和土地利用变化强度表达为影响因子的函数关系,从函数关系可知各影响因子对深圳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作用大小不同,人口、城市化与工业化因子的影响作用较大,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调整因子其次。  相似文献   

18.
杨建新  龚健  高静  冶琴 《资源科学》2019,41(4):701-716
运用改进的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分析框架探析国家中心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式的稳定性和系统性特征。以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为基础,从自上而下的三个层次(间隔、类别、转换)分析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动态特征。鉴于多种地类相互转换过程分析的非直观性,提出一种转换模式交叉列联表表示各种转换类型的稳定性和系统性特征,并有助于研究者将土地利用变化的模式与过程相联系。以国家中心城市武汉为研究案例,分析其1996—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模式的稳定性和系统性特征,并对比其他国家中心城市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模式特征。结果表明:武汉市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呈上升趋势,农村居民点用地、城镇建设用地和耕地的转入以及耕地、未利用地和水体的转出表现出时间尺度稳定性。耕地向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等转换过程则表现为稳定的系统性变化模式。其他国家中心城市主要土地利用变化模式与过程及武汉市表现出较大的相似性。改进后的强度分析框架能更直观地反映土地利用变化模式的稳定性和系统性特征,研究结果对深入挖掘国家中心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式信息,理解其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与机制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土地空间多功能利用:理论框架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土地利用功能(LUFs)指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土地多功能利用指一个区域土地利用功能及其环境、经济和社会功能的状态和表现,是评价土地利用变化对其功能可持续性影响的重要理论和方法体系,相关研究对我国土地利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界定了土地多功能利用的理论,构建了分析框架,并以我国1985年至2005年土地利用为例,实证了该框架应用的步骤:以可持续性三维度为基础,选取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的指标体系;界定多功能性,建立指标与多功能性之间多维度关联矩阵;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评估土地功能。实证研究揭示:中国土地利用总功能在1985年~2005年实现了倍增发展,确定的10项功能中,就业支持功能下降了1/3强; 生态过程维持功能被超强度利用;降低污染排放功能发生恶性退化;其他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健康保障与人工化土地生产功能提高幅度最为显著,均实现3倍增长。期间总功能的实现率提高了1倍,达到0.37,其中资源维持与供给功能实现率已经达到0.83,但各环境功能实现率尚处于负值状态。建议在土地利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其功能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20.
闫丹  黄河清  潘理虎  刘高焕 《资源科学》2013,35(10):2041-2051
本研究选取鄱阳湖区为典型区,在多主体系统理论(multi-agent system theory)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包含两个子模块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系统,其中城市土地扩张子模块采用有限扩散聚合模型模拟城市主体的定居过程,农村土地利用变化子模块则通过模拟主体之间以及主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鉴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复杂性,农村土地利用变化子模块包括多种类型的主体和环境层.农户主体作为土地利用决策的直接制定者,是模块中最重要的主体,其决策行为主要有两种: 耕地扩张决策和耕地位置选择决策.在整个系统中,国家政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由一个政府主体来反映.通过对模型的校准,发现本研究建立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系统的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数据相符较好,模拟精度符合要求,其中城市扩张子模块的模拟效果最佳,模拟出的城市发展规模和方向都与实际情况较为一致.同时,模拟结果也表明国家政策对鄱阳湖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