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校地合作可以实现校地双赢的局面。为了更好地实施校地合作,学校要更新观念,成立专门对外合作机构;与地方政府及其部门签订合作协议,保证校地合作的顺利进行;有针对性地制定校地合作下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一支服务校地合作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发挥校地合作中地方政府的服务与监督职能。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完善校地合作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2.
3.
校地合作是校地共赢发展的新模式.校地合作可以使学校和地方的建设协同发展,是学校的发展归宿和落脚点,能使高校持续稳定地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建设,改善民生,培养学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5.
6.
王振卫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9,(18)
分析提出了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管理体制运行模式不健全、资源经费不足、服务意识淡薄以及读者素质参差不齐是校地共建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瓶颈。建议切实加强管理保障、全面抓好文献资源建设、拓宽服务职能以及统一规划特色网站,真正实现双方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7.
李爱芳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14):151-153
系统概括了我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实施校地共建的实践状况,得出了较全面的科学统计数据。结合实施校地共建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对我国校地共建的实践状况和使用效果进行了总结,观察到了存在的一些实质性问题并给予了意见探讨,希望为我国今后高校图书馆和城市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协同创新引领高职院校创新发展,形成政府、高职院校、行业及企业多方协同互动模式,已成为各类高职院校高度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以中国知网为参考,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从我国高职教育政校行企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育人模式、实现路径、实践研究及比较研究五个方面对现存文献资料进行梳理与分析,以期对后期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新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教育改革的各项措施已基本得到落实,在教育改革中,家校协同共育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育策略,并且已经在我国现代化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探究了家校协同共育的创新模式,并针对家校协同共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策略,包括促使家庭、学校成为共同的教育主体;加强家校共育信息化设计力度;保证家校双方的媒介话语权平衡;搭建教育平台,明确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协同竞争,已成为钢铁业发展的一种趋势。本文阐述了技术协同竞争理论和世界钢铁企业的技术协同竞争状况,着重论述了我国钢铁企业开展技术协同竞争的必要性以及方式,并得出了对我国钢铁业发展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学科建设是学校整体建设的核心,发展重点学科、建设一流学科是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校园规划建设要围绕学科建设和事业规划建设进行,坚持以人为本,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合并高校的理想目标是实现办学思想、学科、教职工、办学资源和校园文化五融合。实现实质性融合必须克服理念差异、利益分歧、学科壁垒、校区分散和校园文化冲突等难点。合并高校要确立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改革创新,精心制定发展规划,突出抓好学科建设和校园规划建设。本文通过采用多角度分析的研究方法,分析了我国新一轮高校合并调整的背景与现状,阐述了合并重组高校面临的发展机遇和管理上挑战,研究了合并高校各有特色的具体模式,探讨了解决相关问题的举措。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模式不能有效地管理庞大的流动人口,更无法提供个性化的生殖健康服务,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成为政府管理中一个棘手问题。本文根据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同管理模式,设计一套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设计思想、网络设计、关键技术开发和设计以及软件应用系统的功能模块。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系统的协同发展情况,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运用2009—2016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数据,对各子系统有序度和复合系统协同度进行测量,并对各行业分析结果进行聚类。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系统的协同度整体偏低,行业间的差距较为显著,以通信设备制造和化学药品制造为代表的两类行业协同演化水平较高,航天器制造的创新吸收子系统有序度相对较低。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各行业协同创新发展状况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不断推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系统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18.
19.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9,(19)
校地共建图书馆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种新的模式。文章从共建后图书馆的定位、职能及角色变化等角度,进一步探讨了共建图书馆的流通模式,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20.
在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家校互动教育因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已经满足不了教育的发展需求.本文以怀化市一中《基于“班比”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实证研究》课题为例,论证了学校可以建立有效的网络教育交流平台,架起家校信息互通、协同教育的桥梁,实现家校间及时交流、优势互补,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取得有效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