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陶行知先生1926年12月在《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中指出:"学校必须给学生一种生活力,使他们[1]可以单独或共同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他要求改变旧传统教育脱离实际弊端,把师生从"字纸篓,死读书,死教书"的教学转到重培养学生能运用"活的知识"。有"行动能力""生活力""创造力"的轨道上来。20世纪70年代,面对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向教育提出的挑战,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专家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  相似文献   

2.
"生活力"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生存能力、生活能力、发展能力、创造能力、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能力等。在此认识基础上,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教育者和德育管理者,结合学生生活力缺乏的实际,对什么是生活力,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生活力,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生活力等一系列问题展开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正>福建省教育学院的邹开煌教授在《陶行知核心生活力培养的现代回响》一文中提道:基于生活教育理论的“生活力”培植主张,特别是“六大解放”教学举措,概念明晰、措施得力、操作性强,对探索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策略有很强的现实指导借鉴意义。本文受此启发展开论述。一、“核心生活力”概念的提出与内涵二十世纪初,中国现代教育革新的先锋陶行知先生在《我们的信条》中提出生活力这一新主张:“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前向上生长。”而后,他在《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中着力强调:“要造就有生活力的学生,使学生的生活力更加丰富,更能战胜困难,解决问题,担当责任。”  相似文献   

4.
<正>生活教育理论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生活,教育要为改造社会生活而服务,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联,是生活决定教育,只有与生活相结合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脱离了生活就不是教育。生活教育理论是创造性的、不断发展前进的理论,也是对新时期小学教育的方向指引,与生活相关联的教育活动对高年级的学生更是必备的能力。六年级毕业季的活动与社会生活的结合对学生将富有深  相似文献   

5.
<正>陶行知先生在《我们的信条》一文中指出:"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我们深信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长。""我们深信教法学法做法合一。"这三句话涵盖了教育的本质论、目的论和方法论,论述精当、内涵丰富、可操作性强,为一线教师指明了培养生活力、实践真教育的方向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陶行知的"三力论"中的"三力"主要包括"生活力""自动力""创造力"。"三力"是一个整体,不可替代,相辅相成,彼此之间是相互关联和相互渗透的,不是孤立和割裂的,其中生活力为基础,自动力为引导,创造力为关键。"三力"是学生成长为"健全分子"所必备的品格和能力,是学生关键能力的中国表达。"常能论"是学生"三力论"的具体表述和实际体现。陶行知所提出的"三力论"和"常能论"对于当下研究和实践关键能力培育具有很好的现实借鉴意义:关键能力的提出,既要有时代性,又要有前瞻性;关键能力要能积极回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新时代需要重读、高举并深学陶行知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7.
教育是基于生活的需要而发生的,也是人在生活的存在中进行的。生活立场是教育的必然立场,"教育生活融合说""教育准备说""教育过程说""教育交往说"等都反映了教育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教育的使命就在于培养人的生活能力,让人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要持守培养人的生活智慧、体验生活幸福、提升生活境界、育化生活品质的立场。  相似文献   

8.
<正>"教育回归""教学回归"是近年来教育界的热门话题,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在于培养会在生活世界中生存的人,即会做事,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人。正如夸美纽斯所说:"教育在于发展健全的个人。"这就意味着学校、社会与教师需要全面合作。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学校是小社会,社会是大学校""生活即教育,社  相似文献   

9.
崔益林 《教学随笔》2015,(Z1):48-52
<正>《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再一次明确地指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可见,生活成了学生成功写作的不二途径。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关注生活,作为教者,必须充分利用每一次的作文训练机会,对学生进行一次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的教育。知识来源于生活,创造来源于生活,灵感来源于生活。"处处留心皆学问",这似乎是流传千古的  相似文献   

10.
<正>生活是个万花筒,处处有数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要求我们的教学内容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时,应当"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对于一年级的新生来说,如何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就更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丰富有趣的、有意义的生活情境及活动。本文从"生活素材""生活情境""生活经验"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刘文佳 《中小学电教》2010,(10):134-134
<正>"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新课改的实施为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赋予了新的活力。它要求数学教学一定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数学与人的发展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注重教育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让数学课  相似文献   

12.
<正>陶行知说:"要创造‘活’的教育。""活"的教育就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数学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学思  相似文献   

13.
姚晓莉 《天津教育》2021,(5):162-163
生活力被看成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指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所形成的独立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然的实践能力。具体到阅读教学中,便是指小学生通过阅读学习所形成的言语实践能力,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征。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切实改善阅读教学模式,以便切实地提升学生的生活力。  相似文献   

14.
<正>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再次将劳动教育提到了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加强劳动教育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发创造力,形成健全人格。劳动能让学生快乐成长。学生的很多心理问题与其"养尊处优""四体不勤"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劳动能给人带来充实感和满足感。通过参加劳动,可以使学生接触自然,了解更多的动植物知识,体验播种收获的快乐,扩充知识库,促进学生更加了解生活,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强化、张扬学生个性的教育背景下,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体系——"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对教育、教学仍极具指导意义。教师在教学和管理中应尽可能更新角色观念、完善管理理念、改进教学方式、构建新的学生评价体系,体现教育的"实用性";将"教、学、做合一"思想与新课程理念结合起来指导实践,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克服传统教学中单纯重视知识传授的痼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把提高核心素养与实践能力的新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  相似文献   

16.
<正>结合我校"活力课堂"的教研主题,笔者对如何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构建活力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等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据此开展了实践活动。笔者认为活力课堂应该是空间、形式、内容三个方面上都开放的课堂。一、开放空间,释放活力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生活教育"由三个部分组成:"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离开了一本正经的课堂,学生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就是说,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和自由驰骋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给学生一个驰骋的舞台,利用教材内容、通过设置生活情境、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尽情地说、想、问。一、创设生活情境,给学生挑战的舞台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与生活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就是说,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和自由驰骋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给学生一个驰骋的舞台,利用教材内容、通过设置生活情境、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尽情地说、想、问。一、创设生活情境,给学生挑战的舞台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与生活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  相似文献   

19.
在人教版《生活与哲学》的教学中,笔者发现,用"人定胜天与人未能胜天""一帆风顺与不可能一帆风顺""人多力量大与人多力量并不大""名师出高徒与名师未能出高徒""心想事成与心想之事未能成""滴水穿石与滴水未能穿石"等合命题,解读有关哲理,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帮助学生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认识,增强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20.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强调:"教育应该充实人的生活,使儿童能够适应生活,更新生活"。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则更进一步强调"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的提高、进步而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可见,生活与教育具有高度一致性,我们应突出生活的教育意义。我国高中地理新课程的首要基本理念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这实际上是初中地理新课程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与"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延续。因此,地理教育应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地理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