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应用1971年~2012年兴安盟8个测站的降水量和气温资料,引进干旱指数(P指数),对兴安盟的降水气温资料进行了统计计算,得出逐年各阶段的干旱指数P,对春、夏和秋旱期的逐年旱情进行判别,统计了各季干旱的地域分布及变化规律,并根据目前旱情和未来一周天气趋势,发布干旱预报预警。  相似文献   

2.
通过珲春河流域长系列降雨资料,统计计算多年平均降水量。分析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用各分区逐年降水量系列进行频率计算,求得不同频率的年降水量;利用最大年降水量与最小年降水量比值来分析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特征,并通过降水的趋势分析得出降水变化不明显结论。  相似文献   

3.
文章利用那曲地区7个气象站1981-2010年的年、月、日降水量资料,对那曲地区近30年来降水趋势变化的地理分布以及年际、月际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30年来,那曲地区年降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由于受高原季风和地形影响,那曲地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从时间分布来看,那曲地区的降水量一般是夏季多,占全年降水量的90%以上,冬季少,占全年降水量的10%以下;从空间分布来看,那曲地区降水量总的分布趋势是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递减,水分总体呈现亏损,亏损值从西南向东北递增。  相似文献   

4.
西北地区1962年至2000年降水量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翀  李晶  任志远 《资源科学》2010,32(12):2298-2304
利用1962年-2000年中国西北地区46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量数据,以线性趋势分析、小波分析以及Mann-Kendall法为基础,对中国西北地区降水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①近40年来年均降水量变化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主要存在25年左右的年代振荡周期以及4年和9年左右的年际振荡周期;②降水空间分布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的趋势,基本上呈连续分布。而新疆的塔里木盆地中部和东部以及吐鲁番盆地东部降水分布最少,并以此为中心向外扩展,平均降水量逐渐增加。降水增加区域主要分布于降水量较小区,降水减少的区域主要分布于降水量较高区,降水变化不明显区域则处于前两者之间的过渡区;③降水量少的地区降水增加趋势强烈,降水量偏多的地区降水减小趋势强烈。西北地区整体降水量并不是在下降,而是侧重于上升,以整个西北地区来讲上升幅度则很小。  相似文献   

5.
吉相臣 《中国科技纵横》2011,(21):242-242,245
应用降水倾向率法和Mann-kendall检验法对柴河流域1965—2009年雨量和雨日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柴河流域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份,平均降水量为600.7mrn,占年平均降水量的78.9%。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2.6%,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01d,其中大于等于1.Omm的日数占全年的71.6%。大于等5-10.Omm的降水日数则全部集中于3~11月份大于等于50.Omm的暴雨多发生在7~8月。从年际变化看,流域1年降水量呈普遍下降趋势,但下降趋势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大通水文站61年的实测降水数据资料,采用数据挖掘的分析方法,验证其降水量雨型是P-Ⅲ型分布,同时,对其降水量特征值变化、年内分配及变化的未来趋势作了预测,探讨该站降水量变化规律,为长江中下游防洪、经济建设和水资源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采用雅鲁河流域巴林水文站和碾子山水文站12a历时水文资料,对雅鲁河流域降水、洪水、径流等水文特征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雅鲁河流域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最大年降水量为最小年降水量的2.2倍;流域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其特点是汛期降水量大而集中,冬季降水稀少;流域的洪水具有峰高、量大、涨势迅猛的特点;雅鲁河流域为降雨补给型河流,流域径流量受降水量年内及年际变化的影响,径流具有年内集中、年际变化悬殊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利用1961年~2016年4月~5月的逐日降水资料,对内蒙古兴安盟地区8个观测站点春播期间第一场接墒雨出现日期进行分析,并将首场接墒雨出现的日期与首场接墒雨量、春播期的总降水量相联系,探讨春播期的接墒雨空间和时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9.
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能定量地表征降水量在时空场上的非均匀性。运用淠河流域12个雨量站点1956年-2010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基于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分析了淠河流域近55年来汛期降水的时空特征和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淠河流域汛期降水集中度变化于0.69~0.11之间,多年平均值0.31,多年平均降水集中期在40~41候。汛期降水量和集中度呈比较显著的上升趋势,增大了汛期发生洪涝灾害的风险。汛期降水量和降水集中度分别在1983年、1962年发生增多突变,集中期无明显突变。汛期降水量、集中度和集中期序列近55年来都具有显著的3~4年周期振荡。汛期降水量和集中度呈比较显著的正相关,和降水集中期呈微弱负相关,即降水量越大,降水越集中,最大降水量出现的日期越有可能提前。  相似文献   

10.
朱海涛 《青海科技》1999,6(3):14-16
通过对柴达要盆地的降水量,水气来源,分布规律,年内年际变化规律研究探讨,认为柴达木盆地主要水汽来源为孟加拉湾和印度热带西南季风暖湿气流,降水量为115.9mm属干旱地区,降水趋势由东南向西北,由四周山区向盆地中心逐渐递减,降水年内分配比较集中,年际变化大。  相似文献   

11.
以信宜基本气象站1954-2013年60a的日降水资料为基础数据,以M-K和小波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分析了信宜的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60年来信宜年降水量和汛期降水量成上升趋势,但变化不显著,通过数据分析表明,该地区降雨年内分配极为不均,汛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500mm,约占年平均降水量的83%;年降水和汛期降水的小波方差的比较可知,年降水的变化受汛期降水变化的控制。  相似文献   

12.
那曲地区降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那曲地区七个气象观测站,近四十年降水资料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那曲地区各地均呈典型的单峰型降水,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半年,干、湿季变化十分明显;那曲地区各地降水空间分布差异显著,降水量总的分布趋势是由东向西递减;那曲地区东部的降水日数、降水强度、最长连续降水日数均高于那曲地区的中、西部;那曲地区各地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降水量总体呈缓慢增加趋势,并且中、西部降水量的增加趋势明显高于东部。  相似文献   

13.
近50年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及其对农牧业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韩国军  王玉兰  房世波 《资源科学》2011,33(10):1969-1975
本文主要讨论了青藏高原最近50年的气温、降水以及其它气候因子变化及对农牧业的影响。青藏高原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最低气温的升高趋势大于平均最高气温的升高趋势。青藏高原降水量呈东南向西北地区逐渐递减的分布规律,降水量大都集中在夏季,主要降水量分布在东南部及雅鲁藏布江河谷农区及藏东农林区等,而整个青藏高原的西北部的大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14.
黄河源区径流变化及其对降水的响应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研究了黄河源区近50年来的径流、降水的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了降水对黄河源区径流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黄河源区近50年的降水和径流变化规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一方面,20世纪60年代~90年代的平均径流量的总体趋势为“多-少-多-少”,吉迈测站的径流年际波动比较剧烈,玛曲测站年际变化不大,变差系数较小,只有0.09,吉迈、唐乃亥测站的汛期径流量表现为下降趋势,非汛期的径流量表现为上升趋势。另一方面,20世纪60年代~90年代的平均降水量的总体趋势为“丰-缺-丰-缺”,降水年际变化不大,除达日气象站以外,其余5个气象站的降水量按照从上游至下游的顺序逐渐减少,达日、久治、玛曲、河南外斯4个气象站汛期降水表现为下降趋势,非汛期的降水表现为上升趋势。计算区间降水与吉迈、玛曲和唐乃亥水文站相同时段内的径流量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44、0.57和0.67,而且相关系数的大小按照从上游到下游的顺序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61-2012年海河流域35个气象台站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连续复小波(Morlet)、正交函数分解法(EOF)、线性回归分析法、滑动t检验及空间差值法等,研究不同等级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海河流域年降水量存在5a、15a、25a左右的周期变化;降水变化场表现出全区一致多雨或少雨、南-北向降水分布相反、东南-西北向降水分布相反的空间分布特征;(2)海河流域夏季对年降水量、年降水日数和年平均降水强度的贡献最大,各时间尺度降水日数均以小雨为主,各级别降水强度也均呈夏、秋、春、冬季依次递减。其中,年暴雨量和暴雨强度、夏季暴雨量和暴雨日数均呈明显减小趋势,夏季大雨量和大雨日数也有明显减少趋势;(3)永定河系对全流域降水量和降水强度的贡献最小,各子流域降水日数也均以小雨为主。其中,永定、子牙、大清河系的暴雨量和永定、大清、北三河系的暴雨强度均呈明显减少趋势,北三河系的大雨量和大雨日数减少趋势明显,子牙河系的中雨量、中雨日数和中雨强度均呈明显减少趋势;(4)海河流域降水的时空变化会引起地表径流减少和地下水位下降,导致海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现象恶化。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区域水循环特征也发生着改变,深入了解区域降水时空变化是对区域水资源进行合理评价和开发利用的重要前提。文章利用1981年~2010年河北省张家口市与怀来县气象站的逐日降水数据,揭示张家口市城郊降雨的变化趋势,以期对未来该地区降雨变化规律的全面研究提供参考。本次研究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张家口市城郊近30年降水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张家口市城郊降水年内分布不均,降水主要集中在6月~9月(雨季),张家口市城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75.4%、郊区怀来县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76.8%。张家口市城、郊区雨季降水量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减少率分别为9.7mm/10a及5.0mm/10a;但年降水量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增长率分别为11.6mm/10a和11.2mm/10a,说明两地非雨季降水量有所增长。城、郊年降水日数均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张家口市城区减少率为2.5d/10a、郊区怀来县减少率为3.3d/10a。  相似文献   

17.
杨莲 《青海科技》2010,17(2):45-47
本文通过对青藏铁路青海段沿线各站1981~2008年28a间7月降水资料统计,对铁路沿线台站中雨以上降水概率、最大日降水量分布特征、沿线大降水时空分布及沿线台站气压变化与降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对进一步提高青藏铁路沿线大降水的预报准确率,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柴世秀  阚本  郭航 《青海科技》2023,(4):148-151+158
利用青海省西宁市4个气象站60年的降水资料,采用Mann-Kendall检验方法分析了降水量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及趋势,研究了该地区多年降水量的时程变化规律并得出该地区降水相关特征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宁地区年降水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降水量的季节性差异较大,汛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年降水日数也呈现上升趋势,但上升趋势不显著;西宁市降水量在2005年发生突变。分析结果可为西宁市未来降水资源合理利用、洪涝灾害防治等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降水是地表及地下水资源的根本补给源,直接影响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格局以及山地冰冻圈的分布和发育。祁连山高寒山区是降水和产流高值区,降水特征受地形影响较大,但现有的降水观测网络还无法合理反映降水特征在地形垂直梯度上的变化。为了确定降水变化如何影响高寒山区的水文和生态过程,需要从流域垂直梯度观测降水形态和降水量的变化。本文概述了由T-200BM3组成的祁连山高山区降水格网化、梯度化、自动化观测网络,并在八一冰川冰缘区建立高寒山区降水标准校正场,采用世界气象组织(WMO)推荐的降水/降雪观测标准(DFIR)校正八一冰川区域降水量。在八一冰川区域对地面降水数据产品作初步分析,并利用高海拔站点数据评估了GPM和TRMM降水数据产品在祁连山区的适用性。该降水观测网络的建设对进一步认识高寒山区不同海拔雨雪和水汽变化规律,精细化评估高寒山区降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并可为全国的降水资源综合观测和评估提供方法和降水数据产品。  相似文献   

20.
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气候要素变化及径流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56-2010年雅鲁藏布江流域中游及周边17个气象站逐日降水、气温数据,以及拉孜和羊村水文站逐月天然径流资料,采用小波分析、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定量分析了径流与气候要素变化特征及其响应关系。研究表明:1研究区增温趋势明显,平均增温速率为0.31℃/10a,径流的变化趋势与降水高度一致,均表现出增加→减少→增加→减少的波动规律;2年径流量与降水量均存在6.0~6.5a和15.5~16.5a的变化周期,而气温变化周期性稍差;3降水是研究区年径流变化最主要的控制因素,年径流量与年降水量的相关系数达0.89;但气温和降水同时影响着径流年内分配过程,且径流响应具有一定滞后性;44-9月降水量的丰枯决定着径流量变化,径流系数小于1.0;其它月份则以非降水补给为主,径流系数远大于1.0,年径流系数呈下降趋势,非降水补给因素对径流的影响在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