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它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指出,要"积极开发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近几年,沙河口区学农实践基地的硬件设施建设越来越趋向多元化、生态化发展,八园八区的建设与完善也给广大师生提供了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的参观、学习场所。与此同时,在课程改革的深入影响下,我们也在探索学农实践课程的多样化发展之路。如何充分利用基地现有资源条件,开发出更加贴近学农生活、彰显特色教育功能的课程;如何使我们的实践课程走向"特色型"与"内涵式"并举、"实践性"与"探索性"共存的发展道路,这些都是我们正在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3.
"生活力"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生存能力、生活能力、发展能力、创造能力、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能力等。在此认识基础上,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教育者和德育管理者,结合学生生活力缺乏的实际,对什么是生活力,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生活力,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生活力等一系列问题展开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6,(83):158-159
陶行知先生提倡培养"生活力",使学生掌握改造自然与社会的本领,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陶先生的这一思想与实践,对于当今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高师是培养教师的摇篮,学前教育专业是幼教师资的重要来源。培养幼儿的"生活力",必须首先培养幼儿教师的"生活力"。因此,必须认真审视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从培养"生活力"的角度出发,对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进行改进与完善。  相似文献   

5.
在七年级创设"道融"跨学科整合课程,回归道德与法治学科本质,精研教材、把握教材立意,立足区域、选择教学资源,聚焦学生、构建活动课程,注重体悟、增强实践能力,融合跨学科知识,深化体悟学习,突出发展导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开创新时代人才培养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课程即菜单”,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意味着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因此,课程与教育相伴而生,课程改革也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和首选之举。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明确地指出:“今日教育界责任之最重要且最紧迫者,莫若利用教育学解决学校课程问题。  相似文献   

7.
2009年,浙江省平湖市行知小学确定了以“实践陶行知思想,创建生活力校园”为学校的办学目标,积极探索新时期学陶之路。在此引领下,学校通过原有特色项目的深化和拓展,积极进行以“真·美”理念为核心的“生活力校园”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8.
以浙江省精品选修课程"生活物理探究"为例,分别从课程开发的缘由、课程内容的设计、课程实施的策略和课程实践的收获等方面进行叙述,旨在揭开选修课程的"高、大、上"的神秘面纱,让更多的教师能投身于选修课程的开发,让更多的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校本课程,促进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也要结合的本校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适合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生活家园”校本课程,让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有爱心负责任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促进了学校办学品质的提升和学生综合性生活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随着对智障儿童教育研究的深入,怎样教智障儿童学会生活并能够适应于社会生活最终融入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已成为从事智力障碍儿童教育工作关注的焦点。针对智障儿童生理心理特征进行生活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已显现出重要的现实意义。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对智障儿童教育也是非常贴切和适用的。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郑州市以素养发展为导向,遵循“点-线-面-体”的课程建构原则及思路,建构了新时代中小学生劳动素养核心目标、“劳-学-评”一致性教育样态、一体化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及课程体系,形成了“‘行知行’劳动教育课程素养发展体系的‘塔山双向循环模型’”,提供了一套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方案。  相似文献   

12.
陶行知先生“是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他80年前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传达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理念。《国家基础教育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于2002年4月颁布,这是一门有历史、地理、社会、思想品德等多学科整合而成的全新的综合性的公民教育课程。重新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对于审视本课程所表达的教育观念和在国民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开发小学校本课程以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综合实践课”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培育一批有典型教育作用的实践基地,实现开放式的教学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张家港市特殊教育学校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根据学前智障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明确“适应生活”的重点目标,开发“生活适应+”课程;突出“康复训练”的首要需求,统筹安排每日教育活动;体现“游戏特性”的教学要求,合理设计教育活动内容,让康复和认知学习浸润在游戏中;重视个别化教育需要,制订个性化教育活动方案,保证教育活动的有效推进,促进学前智障儿童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15.
儿童需求是学校课程开发的立足点,是评价课程实践的重要标准。学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做当家少年,创幸福生活"的课程目标,对校本课程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系统架构。"面"上的分类设计涉及当家少年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线"上的分层递进兼顾了儿童成长的序列特色与发展规律,"体"上的螺旋上升使卷入其中的师生认识生活、享受生活,并共创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16.
万燕 《学苑教育》2022,(3):7-8+11
陶行知作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留下来许多宝贵的教育经验,为教育改革的有效的推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行知生活论"作为其重要的教育思想,文章以此为依据,提出构建真听、真看、真思考的小学英语课堂的有效策略。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积极进行教学反思三大方面出发,探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以期为有关的教育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生活德育理论作为新课改的指导理论之一为德育课程改革做出了贡献,同时由于生活德育理论自身的局限以及实践操作不当,呈现出德育课程理念和实践上的两难境地。具体表现为课程理念上的人文主义取向与价值目标虚化;课程内容的经验论转向与知识陷阱以及课程活动的交互多样性与实践形式化。这需要对生活德育理论的学理与德育课程实践重新思考以及整合,通过课程理念的生活化回归,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并继续探索有弹性的真实活动形式,推动德育课程生活化的切实转变。  相似文献   

18.
微课程所占时空微小、有限,依托信息化手段,将知识做碎片化、情景化、可视化处理,具有简洁、浓缩、高效的特点。通过校本化重构国家课程,建构四类微课程:“悦读越美”整本书阅读微课程、“悦写越秀”习字微课程、“悦算越慧”口算微课程、“悦说越亮”英语口语微课程。将学习空间建设作为微课程升级的突破口,让一个个空间变成课程资源库和课程、活动开展的生动场所。  相似文献   

19.
针对幼儿与大自然亲近的机会不多、远离农耕活动的现状,幼儿园积极探索并建构适宜幼儿发展的"农趣课程",在课程实施中引导幼儿到广阔的田野之中接触农作物,感受自然现象,体验农耕意趣,积累与农耕相关的知识经验,在参与课程中进一步了解自然、亲近自然,萌发热爱劳动的情感。  相似文献   

20.
幼儿自身的生活实践是教育的支点,生活经验课程重视幼儿衣、食、住、行的过程。从幼儿一日生活出发,以安全、舒适、好看、得体为价值取向,设置各年龄段主题目标,架构主题网络,进行“衣”主题课程的开发。通过环境创设、生活活动、集体教学、社会实践等实施路径,唤醒、丰富、提升幼儿的生活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