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0年某一天,北京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拿着一本杂志问周围的人:“这个华罗庚是谁?”大家谁也答不上。原来,当时上海《科学》杂志刊登了一篇署名“华罗庚”的文章,题目是《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有当代数学界“开山鼻诅”  相似文献   

2.
快乐新书架     
《小学生》2014,(11):41
《你好,安东医生》作者:西村敏雄出版社:连环画出版社轻松幽默的医院故事,让我们在哈哈大笑的同时,减轻对上医院、打针吃药的恐惧。《穿越法国的猫》作者:(美)凯特班克斯出版社:21世纪出版社关于家的记忆是什么?对于这只猫来说,是柔软的六月禾,是树叶的沙沙声,是浓郁的柠檬香气,是大海的气息,是柔和的灯光……《第一次提问》作者:(日)长田弘出版社:连环画出版社“今天,你仰望天空了吗?”“‘‘谢谢’这样的话语,今天你是否说过?”……《第一次提问》用三十个诗意的提问,引领读者一步一步发现自然之美、生命之真。  相似文献   

3.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其中有一段主客对话的内容: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试验修订本高语一册63页)“问之客曰”四字,原必修本作“问之”,估计是版本有异。近翻阅诸祖狄《战国策集注汇考》(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其上册507页  相似文献   

4.
骆霞 《文学教育(上)》2008,(13):134-135
自然,有自由发展之意。其字面上可解释为“本来的样子”。“自然”作为一种审美范畴源于道家美学。庄子在其《天道》中说“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在《渔夫》篇中也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素朴之美”与“天真之美”都是一种“自然之美”。刘勰在《文心雕龙》的《原道篇》中反复强调美和艺术的本质是自然之道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有这样一则:“前辈诗文,各有平生自得意处,不过数篇,然他人未必能尽知也,毗陵正素处士张子厚善书,余尝于其家见欧阳文忠子棐以鸟丝栏绢一轴,求子厚书文忠《明妃曲》两篇、《庐山高》一篇。略云:‘先公平日未尝矜大所为文,一日被酒,语棐曰:“吾《庐山高》今人莫能为,惟李太白能之。《明妃曲》后篇,太白不能为,惟杜子美能之;至于前篇,则子美亦不能为,惟我能之也。”因欲别录此三篇也’。”  相似文献   

6.
“隐”与“显”,是我国古代诗文美学评析的一对范畴,二者在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中,如能结合得体,那就更美了。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里讲过:“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其意是:含蓄指言外有另一层的深意,警策指篇中独特峭拔语句。含蓄以有繁富的深意为工,警策以有卓绝的新意为巧。“隐”和“秀”是两个相对的名词。“秀”在这里与“显”同意。说得通俗一点,“显”就是诗文形象的鲜明之美,“隐”就是诗文形象的朦胧(模糊)之美。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取材于西湖由  相似文献   

7.
何谓“物色”?古籍上的解释各有不同。物,《说文》云:“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色,《说文》云:“颜气也。”据此,“物色”当指天地之间万物的色彩。但《周礼·司常》云:“杂帛为物。”王国维《释物篇》云:“古者谓杂帛为物,盖物本杂色牛之名,后推之以名杂帛。”《礼记》又云:“仲秋之月,命宰祝察物色。”即察牺牲之毛色。后又引申为察访人物,也叫“物色”。《文心雕龙·物色》篇云:“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又云:“物色相召,人谁获  相似文献   

8.
三、字词错误或有可商榷之处例1、“盖将其变者而观之,……”朱星主编《古代汉语》第324页《赤壁赋》一文。【按】“将”字后脱一“自”字,即应为:“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见《古文观止》袁紫竹编,542页,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2、“君,未也;民,本也。”  相似文献   

9.
“隐”与“显”,是我国古代诗文美学评析的一对范畴,二者在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中,如能结合得体,那就尤为美了。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里讲过:“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其意是:含蓄指言外有另一层的深意,警策指篇中独特峭拔语句。含蓄以有繁富的深意为工,警策以有卓绝的新意为巧。“隐”和“秀”是两个相对的名词。“秀”在这里与“显”同意。说得通俗一点,“显”就是诗文形象的鲜明之美,“隐”就是诗文形象的朦胧(模糊)之美。  相似文献   

10.
凡是读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的人,无不啧啧赞叹:写得美,美极了!有人对文章的“诗情画意”欣赏不已;有人对作者“如显微镜一样”精细的观察颇为称道;也有人对散文中意境的创造、比喻的贴切和语言的运用评价甚高……这一切都是毫无疑义的,也是《荷塘月色》这篇散文可以当之无愧的。但共中有一点很值得我们思考:“五四”以来,状物写景的散文可谓多如牛毛,其中具有意境美、结构美、语言美的文章也为数不少,为什么《荷塘月色》能有如此传世不衰的艺术魅力呢? 看来,在《荷塘月色》的“美”之中,还存在着一种  相似文献   

11.
“眼,目也.”(《说文解字》)“目”可释为“精要处”(《辞源》).毋庸置疑,“文眼”乃文章之精要处也.我国公元五世纪著名的文章理论家刘勰则美其曰:“秀句.”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文心雕龙,隐秀》)“秀”犹《文赋》中所云“乃一篇之警策.”清末文学家刘熙载也明确指出:“字句  相似文献   

12.
一、主题的由来新学期开始,小朋友都陆陆续续来到了幼儿园,带来了自己心爱的礼物和小朋友们一起分享,其中有大部分是图书。大家在一起争先恐后地介绍自己的图书:“老师,我带了5本图书”;“李然雄,我带了奥特曼的图书给你看”;“我带了《365夜故事》,还有《十万个为什么》,妈妈说,上面有很多很多的知识”;“我很喜欢我的这本图书,上面有很漂亮的图画”;“老师,你看这本书表面是硬硬的,不容易坏”。小朋友在一起比较着,不停地从图书中找出新的发现……在以后的几天里,小朋友对自己带来的图书爱不释手,一有时间就会到图书架上去翻阅,看到小朋友…  相似文献   

13.
文言文中表示比较的句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用“与……孰……”“、孰与”表比较。如:①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意思是:我与徐公比谁更漂亮呢?②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智囊全集》)意思是: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诸位看廉将军比得上秦王厉害吗?”二、用“孰若”、“莫如”“、不若”表比较。如:①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童区寄传》)“孰若”可译作“哪如”。全句意思是:做两个主人的奴仆,哪如做一个主人的奴仆呢!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意思是:徐公比不上你漂亮啊!③莫如以…  相似文献   

14.
《庄子·天下》的作者究竟是谁,据我所知,现有两种说法。清代王夫之在《庄子解》中说:“若其首引先圣六经之教,以为大备之统宗,……或疑此篇非庄子自作,然其浩博贯综,而微言深至,固非庄子莫能为也。”他站在儒家正统立场上,用儒家思想来套道家思想,又不顾《天下》的具体思想内容,其观点显然是不能成立的。但其中“或疑此篇非庄子自作”一句值得注意,它表明在清代或清代以前已经有人怀疑庄子作《天下》了。它对我们们今天的研究有一点启示作用。所以任继愈、阎韬说:“《天下》篇虽然是《庄子》书中最末一篇,但它既不是庄周或庄子学派的著作,也不是道家的  相似文献   

15.
今本《楚辞》卷第十四载《哀时命》一篇,王逸认为:“《哀时命》者,严夫子之所作也。夫子名忌,……哀屈原受性忠贞,不遭明君而遇暗世,斐然受辞,叹而述之。故曰《哀时命》也。”(《哀时命章句序》) 按:既曰“叹而述之”,则篇中应该叙述屈原遭遇的不幸事迹,加以感叹,但《哀时命》除了“冠崔嵬而切云兮,剑淋漓而纵横”两句,暗用屈原“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离骚》)和“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九章·涉江》)以外,不见有  相似文献   

16.
二胡随想     
中国文化精神充盈着音乐精神。《乐经》历来就被尊为“六经”之一。相传到秦火而淹没不闻,也有人说本无其书,如清《礼经通论》认为:“乐本无经也……故曰诗为乐心,声为乐体。乐之原在诗三百篇之中,乐之用在礼十七篇之中。……先儒惜乐经之亡,不知四术有乐,六经无乐,乐亡,非经亡也。”这种看法将《诗经》看作《乐经》的本原,将《礼记·乐记》看成是《乐  相似文献   

17.
《原道》是《文心雕龙》一书首篇,它跟下面的《征圣》、《正纬》和《辩骚》四篇,构成刘勰自己所说的作为总纲的“文之枢纽”。刘勰在《原道》这篇文章里主要是要确立自己的文学观,探讨文学的本源。“原”,“本于”的意思。“原道”就是本于“道”。《序志》篇中说:“文心之作也,本乎道”,也是说明这个意思。刘勰把他著作的前25篇称为“纲领”,后25篇称为“毛目”,那么这篇《原道》就可以理解为它的“纲领”中的“核心”之作了。  相似文献   

18.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尊师园书坊”,2010年度有12本著作入选《中国教育报》“影响教师的100本图书”系列。《好老师是自己找的》为“尊师园书坊”2011年度最新图书之一。作者杨茂秀,一个笔名很多的教授作家,40作及翻译著作近百本。  相似文献   

19.
《诗经·魏风·硕鼠》:“谁之永号!”部编教材的注释是:“谁还(会)长长地哭泣呢?之,尚、还。永,长。号,哭。”其中把“之”字解释为“尚,还”。“尚、还”是副词,“之”作副词用,极为罕见。查旧《辞海》得:“其之二字古多通用,今有别。”《吕氏春秋·音初篇》高诱注:“之,其也。”  相似文献   

20.
《关雎》是《周南》的第一篇,也是《诗经》全集的第一篇,属“四始”之一。关于其主题,历来众说纷纭,约有8说,即:“美后妃之德说”“美太姒之德说”“美文王之德说”“刺时说”“妇德说”“美世子娶妃初昏说”“婚歌说”“恋歌说”。综合察之,当以“恋歌说”较为切合《关雎》本意。这的确是一首描写黄河边一位青年男子热恋采荇菜的“窈窕淑女”并幻想与其成婚过上和谐美满生活的婚恋之歌。其艺术审美价值甚为突出,主要体现在比兴美、意境美、结构美、韵律美与风格美等5个方面。其思想与艺术价值影响后世极其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