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秋科苑》2010,(19):34-37
背景新闻:2010年7月16日,位于辽宁省大连市大连保税区的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原油罐区输油管道发生爆炸,造成原油大量泄漏并引起火灾。  相似文献   

2.
应对海洋石油污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坳 《百科知识》2010,(16):24-25
近来,在地球的东方和西方相继发生两起海洋油污事件,虽然规模不同,但同样牵动人们的心。2010年4月20H,美国路易斯安那州近海的一座钻井平台发生爆炸并引发大火,平台随后沉入墨西哥湾,其底部油井漏油不止,造成大面积原油污染。这场持续性石油泄漏,初步估计有4亿多升石油漏入海中。2010年7月16日,我国大连新港附近一条输油管道起火爆炸,造成附近海域至少50平方千米的海面被原油污染。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城市尤其是特大型城市,石油天然气管道已经大量的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近年来,我国油气管道泄漏事故多发,如大连"7·16"输油管道爆炸火灾事故、山东"11·21"输油管道泄漏爆炸重大事故,给国家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损失.国家领导人针对"11·21"输油管道泄漏燃爆事故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及时排除险情,千方百计搜救失踪受伤人员,总结事故教训,强化安全生产措施,坚决杜绝此类事故.石油天然气传输管道内检测器(Pipeline Inspection Gauge)对油气管道内部缺陷的定期自动化检测,是提高油气管道安全直接有效的手段,但检测故障的高精度定位一直是困扰检测器应用领域的一大难题.因石油天然气管道检测用惯性测量系统要在全封闭无卫星信号、高温高压、长时间工作的恶劣环境下实现高精度定位检测,难度大,我国曾长期依赖国外高精度管道检测系统,管道检测数据仅限外方进行统一处理,增加了我国战略油气管道精确位置信息泄露风险,对国家经济大动脉的战略安全造成一定影响.随着国外不断加强技术封锁, 审批周期和数量均无法满足国内需求.为避免高精度石油管道检测系统长期依赖国外,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单位先后提出了高精度国产化惯性测量系统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4.
《今日科苑》2010,(13):59-60
2007年年底,韩国忠清南道泰安郡西北海域发生韩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起原油泄漏事故。泄漏的原油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并给养殖业、旅游业等带来严重打击。虽然在各方努力下受污染海域和海滩的油污得到迅速清理。但这次事故所留的隐患,以及未得到妥善解决的损失赔偿等问题,至今仍是当地居民心中之痛。  相似文献   

5.
石油管线泄漏检测技术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泄露已成为输油管道运行的主要故障,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环境污染。因此,加强管道泄漏检测与定位技术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分析了原油管道泄漏过程,探讨了输油管线泄漏检测和定位技术。  相似文献   

6.
受日本强震影响,福岛第一核电站损毁严重,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到外部。地震发生后的数日内,核电站多个机组先后爆炸。2号反应堆外壳在爆炸中受损,造成含有放射物的冷却水不断流出。4号反应堆起火,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核电厂附近探测到高放射性元素铯137和碘131,钚泄漏也已经出现。  相似文献   

7.
单国忠  肖桂兰 《大众科技》2005,(4):82-82,84
输油管道的使用优点日益突出,埋地管道的腐蚀严重影响其使用寿命和所输油品质量,甚至造成泄漏污染环境.文章通过对金属管道的腐蚀机理分析,了解腐蚀发生的原因,提出有效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8.
海洋环境保护对于生态平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研究表明,随着我国海上石油开采事业的不断发展,石油污染成为影响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原因,石油污染不仅会危害到海洋生物的生存,对于人类也会造成严重威胁。据调查,2010年,美国南部墨西哥海湾一油井平台发生了爆炸,导致原油外泄,对墨西哥海湾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损坏,很多海洋动物因此遭殃,该地区海洋产业也逐渐萧条。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输油管道泄漏检测方法进行了分析,对靖咸输油管道防泄漏检测及泄漏点定位的方法进行了探讨。针对输油管道防泄漏、防盗油监测问题,指出了油田输油管道防泄漏监测系统的关键技术是管道泄漏检测及泄漏点的准确定位,并详细介绍并分析了自动检漏系统在靖咸输油管道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0.
核事故应急是核事故和核辐射紧急情况的应急计划与准备的简称。核事故及其他事故,比如装载放射性物质容器的爆炸或破裂引起放射性物质泄漏,都可能造成严重辐射后果,但若应急措施得当,也可能无辐射后果。  相似文献   

11.
液化气体泄漏之后,容易引发中毒、火灾、爆炸等事故,不但会污染环境,而且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本文以含硫天然气为例,使用Gaussi an烟羽模型对液化气体泄漏扩散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Gaussi an烟羽模型可以有效模拟含硫天然气泄漏之后的扩散情况,并且可以快速划分气体泄漏扩散的影响区域,进而给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提供科学的指导,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12.
郭劲松 《中国科技信息》2011,(5):57+68-57,68
辽河油田低凝环烷基原油管道,锦~沥输油管道沿线经过地区为芦苇以及市区,建构筑物密集,占压非常严重,穿越双台子河,河面宽水深,临近入海口等设计难点,选择了大型定向钻穿越技术的使用、相变加热炉、先进的管道泄漏监测系统、先进的防腐保温方式等关键技术,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曾彬 《百科知识》2003,(6):45-46
原油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去年发生的“威望号”原油泄漏事件就是一个典型。去年11月中旬,一艘挂有巴哈马国旗的油轮“威望号”从拉脱维亚驶往直布罗陀海峡的途中,在途经西班牙加利西亚省海域时,遭遇强风暴,加上船只过于陈旧,油轮在强风和巨浪的袭击下失去控制,在距西班牙加利西亚省海岸9公里处搁浅。随后船体裂开一个35米长的大裂口,并断裂成两半,相继沉入1. 5公里深的海底,燃料油大量外泄。“威望”号油轮沉入海底已经几个月了,那燃油泄漏情况是否得到了控制?污染后的环境该怎样治理呢?  相似文献   

14.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近期曝出储水罐放射性污水大量泄漏事件,每天至少300吨放射性污水流入海洋,日本原子能规制委员会不久前决定将该事件评定为3级(严重).福岛核污水泄漏事件引起了日本及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300吨高浓度 核污水去向不明 8月初,日本政府的测算结果显示,福岛第一核电站每天至少约有高达300吨被污染的地下水经核电站地下流入大海.除地下水导致的自然泄漏外,福岛第一核电站还发现储存核污染废水的储水罐也发生了泄漏,约有300吨的高浓度核污染水去向不明.福岛核电站在8月底对储水罐放置区域进行检测后发现,有2个储水罐外侧检测出了每小时1800毫西弗的放射能.这样的辐射一分多钟就能超过核电站工作人员一年的辐射限度.  相似文献   

15.
唐勇  赵有龙 《科技风》2013,(8):114-115
热介质系统使用过程中由于下游用户换热器泄露导致大量的原油和水进入到导热油中,导致导热油受到污染,致使热介质系统无法正常工作,不仅大大降低的热传导效率并且容易对系统的组件造成损坏,从而影响生产或引发事故。  相似文献   

16.
芦艳 《内江科技》2011,32(6):98-98,100
本文针对油田输油管道防盗监测问题,指出了油田输油管道防盗监测系统的关键技术是管道泄漏检测报警及泄漏点的精确定位,并介绍了胜利油田输油管道泄漏监测系统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7.
石油污染是在石油的开采、运输、装卸以及加工利用时,出现石油泄漏、排放而造成的污染。现今社会中,石油每年的总产量大约为22×10~8t,陆地油田生产的数量约为17.5×10~8t。每年仅石油污染就有8×10~6t进入到环境中。当前,石油污染问题十分严重。本文就石油污染危害以及治理措施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天都有大量污水产生。这些污水含有许多污染物质,如果直接排入水体则势必对这些水体造成严重污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如湖?白水体发黑发臭、海洋赤潮等各种环境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对这些污水进行净  相似文献   

19.
钢质管道的腐蚀涉及到很多领域,特别是输送石油、天然气、煤气等易燃易爆流体的管道,尽管在此类工业管道设计初期就考虑了腐蚀的因素,增加安全余量。但管道的腐蚀对日常的生产运行仍然存在较大威胁。据统计,地下管线平均腐蚀速度为1.5mm/a,较为的严重的情况是投产1~2年管道就腐蚀穿孔,导致输送介质的泄露,除造成环境的污染外,还会引起爆炸和火灾,甚至造成人员的伤亡。钢质管道的腐蚀危害到不仅是企业的经济利益,也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必需对管道的腐蚀加以控制。文章简单介绍了管道腐蚀控制常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邵蒙  黄海滨 《中国科技纵横》2010,(7):157-157,172
海洋石油开发环境的恶劣、大浪、海流、潮汐等因素容易造成海底管线破损和管线的提前老化腐蚀,再者海洋平台附近施工作业船只来往比较密集,容易发生钩挂碰砸等事故,造成原油泄漏极易威胁海洋环境。本文主要分析目前海上平台海底管道的施工对海洋造成哪些影响,及生产过程中可能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的事件进行分析,针对发生的高风险情况,提供减少或避免事故发生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