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解决动力学问题的方法有三种:力和运动牛观点(牛顿定律、运动公式和运动图像)、能量观点(功能关系、能量守恒)和动量观点(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本文结合2019年全国Ⅰ卷理综物理25题的答题情况,探讨试题的解题方法和考生错解的类型,以期对2020年备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常姚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9)
2008年高考理综卷Ⅰ(江西、湖北、湖南、陕西等省区用)第29题是一道有机化学框图题,本文仅对此题作以解析与点评。题目:A、B、C、D、E、F 和 G 都是有机化合物,它们的关系如附图所示: 相似文献
4.
2019年高考结束之后,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了《聚焦育人目标,优化考查内容,着力增强高考的积极导向作用—2019年高考思想政治试题评析》一文,其中谈到:"2019年高考思想政治试题,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聚焦‘六个下功夫’,以高考评价体系为引领,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丰富考查内容,推动考查形式创新,更好地发挥高考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5.
高考有机化学试题往往借助新颖、真实的情境突出考查考生的"学科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2020年全国卷Ⅰ理综化学36题第(3)问,情境来源于我国化学工作者发表在Science中的文章,"沉积在α-MoC上单层金原子对水煤气的低温催化反应"以制备有机超强碱,考查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简式、常见有机反应类型、同分异构体等必备知识,考查信息获取加工能力与推理论证能力。 相似文献
6.
7.
8.
新教材选择性必修3《有机化学基础》是必修二第三章内容的深化,以必修教材课程为基础,遵照课程标准,围绕“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生物大分子及合成高分子”三大主题,引导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认识重要有机物的类别及应用。建立“组成、结构决定性质”的基本观念,掌握有机化学反应的主要类型,形成基于官能团、化学键与反应类型,认识有些化合物的一般思路,进一步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纵观近年的有机化学基础选考题,考查的基本内容变化不大,较好的渗透了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通过对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历史试题现象的剖析,寻找今年试题的命题路径。认为今年的试题在考点知识的选取、试题呈现的形式上剑走偏锋,而在能力要求上空前彰显。提出对剑走偏锋要客观评价,理性认识,对能力要求要高度重视。在此基础上,对2008年高考提出了“两个注重、两个关注”的备考建议。 相似文献
12.
2019年高考理综卷Ⅰ生物试题突出对主干知识、必备知识及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关注信息获取,强调应用性,彰显学科特色。在复习教学中,应优化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高考生物备考中应研究命题依据,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加强实验教学,注重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夯实基础,规范文字表述。 相似文献
13.
有机合成综合题是全国各地高考化学试题中必考的经典题型,它不但能考查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水平,同时还能检验学生理解、分析、判断、提取运用信息,迁移再加工知识的能力.题目的设计在难度上具有明显的梯度,评卷得分上有良好的区分度,较好的体现了高考的选拔功能.近几年来,江苏省高考有机合成综合题的命题总体上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有一定的命题规律,其主要考查以下的知识点和能力:有机反应 相似文献
14.
15.
从2016年开始,安徽等省份将采用全国卷进行高考。全国高考卷与分省高考卷有什么异同?如何适应全国卷高考?如何开展2016年高考数学复习?本文从立体几何模块展开具体论述,并提出2016年立体几何的备考建议。 相似文献
16.
17.
数列是历年全国卷高考必考内容,也是广大考生“抢分争分”之地.近几年的全国卷高考都是把数列作为核心内容来考查.本文对2023年全国卷高考中的数列试题进行剖析,归纳其典型问题,总结解题思想方法,最后给出高考数列复习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比较2013年和2014年全国文综Ⅱ卷政治试题,总体来说,这两年的高考试题充分贯彻了"坚持稳定为主,注重基础考查,突出能力立意,着力内容创新"的命题指导思想,试题内容渗透着新课程理念,彰显着政治学科的学科特点。一、坚持稳定为主。保持高考的稳定性(一)试题分析1.题型结构上:两年完全一致。选择题12道,48分;非选择题两道5问,52分。2.模块分值上:两年基本一致。2013年和2014年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模块的分值上基本保持在30:24:16:30分左右。 相似文献
19.
20.
一、2015-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Ⅰ卷第45题信息综合二、真题再现及试题分析(一)真题再现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