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实践产生理论,理论指导实践。20年来,在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新闻改革的丰富实践,使我们对某些新闻理论的认识逐渐清晰起来,特别是1992年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我国的新闻改革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人们对某些新闻理论的认识就更明晰了,共识也就更多了。新闻理论的明晰,新闻理论的坚定,就能更坚定地、有力地指导新闻改革实践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新闻改革的实践,呼唤理论的指导。新闻改革进入新阶段的理论支点是什么?笔者于1992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亚太…  相似文献   

2.
新闻改革同其他改革一样,一方面要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另一方面要不断总结经验、寻找规律,把握一些基本原则,避免改革出现大的挫折、大的弯路;使其能正常运行,健康发展,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总结我国二十年来新闻改革的经验,应该把握以下原则:一、既积极,又慎重。同政治体制改革同步,同现行的政策合拍,不超前、不滞后。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具有很强的政治敏感性、传播的广泛性、社会影响的深刻性的新闻工作,一方面要为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创造良好的舆沦和社会心理环境;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3.
新闻改革进入新阶段,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主观臆断的,而是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经济的动因,社会的需要,还有中央的倡导,广大新闻工作者的自身要求和努力。一、生产方式、交换方式的变革带来的新闻观念的更新,是新闻改革进入新阶段的根本动因新闻改革是历史的必然,是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决定的。新闻改革的进程也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由生产方式、交换方式的变革决定的。1992年初,中国当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分析了国内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就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等问题发表了重要谈话。1992年召开的中国…  相似文献   

4.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思路。理论、经验、方略。政策等等都应该从社会实践中来。毛泽东把社会实践分为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邓小平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导师们都谈到厂实践对产生认识、检验认识的重要性。当今中国新闻改革的思路从哪里来?主要是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中来,从总结新闻改革的实践经验中来。1992年党的十四大根据邓小平南巡重要讲话的精神和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作出了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决策。随后党中央提出两个根本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  相似文献   

5.
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号角,在邓小平理论的旗帜指引下,二十年来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原则的各领域各阶层的改革开放进行得轰轰烈烈,硕果累累。我国的新闻事业在反映各项改革的同时,自身也在经历着从旧到新的变革,并逐步走向理论的成熟。总结二十年来的新闻改革的历程,既是新闻理论工作者的基本任务,也是新闻实践工作者不断进步的新起点。本期我刊推出的“新闻改革二十年”专栏,一开始就得到新闻界同仁的关注。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的阮观荣先生首先为本栏目撰稿,并将分专题进行阐述。希望以此引发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广泛思考和讨论,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理论体系而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6.
套话=假话编辑常批评一些通讯员“写稿时套话太多”。这些通讯员虽也点头称是,心里却未必服气:“不就是嗦点吗?”原来他们把“套话”理解成“多余的话”、“嗦的话”、“常见的话”之类,这就把“套话”的内涵理解错了。实际上,“套话”的实质就是“假话”。编辑之所以把通讯员的“假话”说成“套话”,不过是一种委婉说法罢了。比如:动不动就给主人公加上一句口头禅“谁叫咱是党员(干部、×长等)呢”,这话是否主人公说过,使人怀疑,纵然说过,也不必非写上不可。因为,此话用滥了,反显得不真切,这是其一;用上它,未必能看出主…  相似文献   

7.
8.
改革、开放、发展商品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是时代的主旋律。在这个大背景中,报纸、广播、电视、通讯社等传播媒介,一方面要搞好改革的宣传,另一方面要进行自身的改革,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的宣传,宣传的改革,都取得很大的成绩。当前,新闻改革有哪些动向?它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供大家研究参考。新闻改革朝着如何当好喉舌,反映人民意愿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最主要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发展商品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是时代的主旋律。在这个大背景中,报纸、广播、电视、通讯社等传播媒介,一方面要搞好改革的宣传,另一方面要进行自身的改革,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的宣传,宣传的改革,都取得很大的成绩。当前,新闻改革有哪些动向?它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供大家研究参考。新闻改革朝着如何当好喉舌,反映人民意愿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最主要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11.
锄兰定律 三国时蜀汉州后部司马张裕天才过群,精通相术.每举镜视面,自知刑死,未常不扑之于地也.张裕曾经私下对人说:"岁在庚子,天下当易代,刘氏祚尽矣.主公得益州,九年之后,寅卵之间当失之."这些话被人告了密.  相似文献   

12.
自1965年英国在北美殖民地实施印花税法,至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结束,是北美殖民地独立革命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报业曾一度共同发出“要自由与财产,不要印花税”这一呼声。但是,因为英国坚持重税政策,官逼民反,在革命的问题上,分裂为革命派与保皇派两个营垒。革命派用报刊造舆论,吹响了独立战争的号角,为革命取得胜利立下汗马功劳。反“印花税法”革命前的演习  相似文献   

13.
《新闻知识》创刊迄今15个年头了。它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新闻工作者的欢迎。我视其为益友,从长或阅读中获益匪浅,它无愧于全国新闻学核心期刊和陕西省一级期刊的称誉。今年1月,《深圳商报》入盟,成为《新闻知识》的联办单位后的四个月里,为刊物提供了《深圳商报》深化改革和编采工作的不少新鲜经验,南风拂面,更加吸引读者了。《新闻知识》近年来都创出了不少名牌栏目。我十分喜欢《新闻知识》的“新闻文摘”、“‘国内新闻界’吓o“信』息窗”。去年一至十二期刊出l能条(篇)。今年一至第四期。几个专栏共刊出文摘、短文和简讯61条…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报人梁启超,堪称“为情而造文”的大师,他那“笔锋常带感情”的文字,至今读来,仍觉热血沸腾。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杰出战士范长江,他留下的《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这对双璧,也是浸透着爱国激情的高亢之作。建国后出现的以《谁是最可爱的人》、《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通讯作品,文中洋溢的崇高情感,更是激励了几乎整整一代人。相对而言,中国的新闻写作更重视情感的因素。西方的新闻虽标榜为“客观报道”,力戒“主观色彩”,但也并非真正排斥感情的介入。他们所强调的“人情味”,实际上,正是一种情感因素。  相似文献   

15.
锻造钢铁的材料革命,没赶上;开动蒸汽机的动力革命,没赶上;但互联网催生的沟通革命.正赶上了. 13年前,刚刚上网的我捧着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仿佛小时阅读<我们爱科学>,总有点科幻的幻觉,如今,葛氏的预言已成现实:论影响,近年的媒介事件,从孙志刚案到罗彩霞案,都是网上发酵,电视,只是引爆了"心神不宁"、"神医李培刚"之类的焦点;论服务,我从没在卖什么都像卖伟哥的电视商场购物,最喜欢的书大多请卓越网送到单位;论挣钱,单单腾讯的产值今年眼看就是百亿,利润50亿!  相似文献   

16.
看得见的,是新闻的包装和女主播变了;看不见的,是央视重组了新闻中心。重组后的机构,靠什么赢得变革?7月初,中央电视台的机构有大变化:整合全台新闻采编资源,重新组建了新闻中心。副台长罗明任主任、副台长孙玉胜任常务主任、副总编辑袁正明任常务副主任。重组的新闻中心内设两个管理部门(综合部、策划部)和对前后期各有侧  相似文献   

17.
麻省理工学院的一角,一座贝聿铭设计的小白楼,那是24年前尼葛洛庞帝创办的"媒体实验室"(Media Lab),在被人火爆地称作"创造未来的实验室"之前,一群被正统计算机专家排斥的人在这里捣鼓数字电视、全息成像,电脑视觉艺术之类稀奇古怪的玩意,他们当中当然有搞计算机的,还有搞音乐、搞建筑的,甚至还有物理学家,他们相信:电脑将不仅改变科学发展的面貌,还会大大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6月份在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我有幸见识了国内第一家融合媒体实验室,领教了什么叫媒体融合.  相似文献   

18.
之四:主旋律要长奏、响亮、动听新闻报道应当有主旋律。用正式语言说,就是李瑞环同志讲的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他说,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是改进新闻工作的“关键”。这“关键”二字包括着过去、现在和将来,深涵着这主旋律的重要性、针对性和艺术性。既然它是主旋律,当然要长奏、响亮、动听。因为它担负着党和人民喉舌的重要使命。没有这个主旋律,那喉舌的声音就会是散的、乱的、变调的,完不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甚至失掉喉舌自身的政治生命。  相似文献   

19.
带着思考,带着兴奋,带着进一步推进新闻改革的信念,首都新闻界满怀信心地迈入1988年。1987年,中国新闻界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宣传改革,改革宣传,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受到国内外读者、听众、观众注目和称好的十三大报道,特别是中央电视台的现场直播和录像剪接报道,显示了我国政治的公开性和民主化的进程。这次报道不仅对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是一个示范,而且为今后的新闻改  相似文献   

20.
当新闻线索贫乏时有些记者、通讯员,常常为找不到好的新闻线索而伤脑筋。对此,已故总理周恩来同志曾有过一针见血的回答。抗日战争时期,《新华日报》记者陆诒向周恩来同志请教为何新闻线索贫乏,写不出为广大读者欢迎的稿子时,周恩来同志说:“当你新闻线索实在贫乏之时,不妨到茶馆里去坐坐。听听群众在谈论什么,想什么”,并具体点拨说:“重庆街头不是常见到从战区流浪的儿童替人擦皮鞋吗?还有嘉陵渡口的船夫和市内公共汽车的售票员不是常同我们接触吗?可以同他们细致谈谈,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愿望,写一点别开生面的新闻报道,也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