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古人命名最重要的依据是字义。有时因注重字义或其他因素而用了多音字,这种现象给今人读古书、称呼古人或了解命名的含义带来了不便,也易造成误读与误解。对此,可以利用典故、通假及兄弟姊妹的排行或名(字)来确定古人“名”与“字”中的音义。  相似文献   

4.
高考的第一个知识点就是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多音字是语音考查的重点,多音字的考查贯穿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普通话里常用字中有三四百个多音字。这些多音字字形相同,读音和意义、用法却不同,必须仔细分辨,认真掌握。  相似文献   

5.
欲拒还迎中的“还”字读“hái”还是“huán”呢?读淮其音离不开对字义的准确理解。“还”是一个多音字,有两个读音,一读“hdi”,副词,表示现象继续存在或动作继续进行;仍旧;还是等之意,如:十年没见了,她还那么年轻。事过境迁,他还念念不忘王老师的情谊。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中,选用了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一诗,将“画图省识春风面”的“省”注释为“曾经”,  相似文献   

7.
笔者在教学及调查语言使用情况的过程中发现,不少人在读“口角”一词时,存在将“角”误读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唐释慧苑撰《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简称《慧苑音义》,该书征引大量文献资料,成为后世学者校勘、辑佚、辨伪的珍贵资料。在慧苑之前的玄应有作《一切经音义》,此书包含对《大方广佛华严经》的音义,慧苑曰"新译"是与"旧译"相对而言,二书在内容、引书等方面有着相异之处,文章将二书所引部分条目之异处进行略探,以期通过这些相异材料为进一步研究《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唐释慧苑撰《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简称《慧苑音义》,该书征引大量文献资料,成为后世学者校勘、辑佚、辨伪的珍贵资料。在慧苑之前的玄应有作《一切经音义》,此书包含对《大方广佛华严经》的音义,慧苑曰"新译"是与"旧译"相对而言,二书在内容、引书等方面有着相异之处,文章将二书所引部分条目之异处进行略探,以期通过这些相异材料为进一步研究《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孟子音义>是宋代孙奭撰写的一部音义体专著,全书共收词条1199条,是孙奭在唐陆善经、丁公著、张镒三家注的基础上兼加己注而成,其音释方式主要有直音、如字、反切三种,其中"如字"有69条,分析"如字"类目,对于理解音注的实际内容,对于分析音注的音系特点,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前不久,我听了一位老师的识字教学课,教的是小学语文第三册的“识字学词学句(二)”。老师在教“器”字时,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怎样记住这个字的。老师  相似文献   

12.
祁昌赴 《新高考》2011,(Z2):34-36
如何积累浩如烟海的字音?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老师和考生。采用习惯的背词语表和读试卷的方式,往往高耗低效。要正确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关键在于:一要重视积累;二要讲究方法。对积累起来的词语,要善于分类归纳,抓住重点,总结规律。  相似文献   

13.
邱相生  万艳丽 《新高考》2010,(10):19-20
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是高考的常考知识点,由于它纷繁芜杂、识记量大,不少考生在复习这一知识板块时往往感到千头万绪而无从下手,结果是顾此失彼、收效甚微。为了提高同学们学习字音的效  相似文献   

14.
兼词"诸"用于句中时,兼有"之"的声母和"於"的韵调,具有代词"之"和介词"於"的意义;用于句末时,兼有"之"的声母和"乎"的韵调,具有代词"之"和语气助词"乎"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徵”、“征”、“祉”是中文里的三个汉字。其字音分别为:“徵”是多音字,有两种读音,一为“zhi”,一为“zheng”;“征”与“祉”均为单音字,都只有一种读音,前者读成“zheng”,后者读成“zhi”。  相似文献   

16.
从近几年全国各省市高考语文试卷来看,名篇名句默写分值为5至8分,看似分数不多,但对考生来说,一分之差就可能关乎其理想能否实现。有的考生在平常的背诵积累上,往往花了不少时间,收效却不一定好。如何在高考默写题上不失分或尽量少失分?现就笔者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做法。  相似文献   

17.
唐五代佛典音义有36条梵汉对音材料和3条汉语注音材料标示“楚夏”。前者涉及语音的历时演变、对音源词的不同、梵词音节切分标准的参差、清音浊音的对立和文字的形体讹变等内容;语音的历时演变和切分梵词音节标准的参差是其核心。后者喻指汉语语音的方俗分歧。术语“楚夏”标示的是所谓正梵音之外的种种对音形式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一些文献将“賨”注音为“zong”,此为不妥。究其原因,一是认字习惯因素使然,二是和历史文献的解读不全面有关。历史文献对“賨”的字义及文化内涵的表述存在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寅人的出现应早于秦汉;賨人仅是巴人的一支,不能完全代称巴人,二者不能混称。賨的称谓最初不应是来源于赋税之名,而是和龙图腾有关的一支种族的原始称号的音译。  相似文献   

19.
“尹”字考     
汉字"尹"从产生到现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历史的演变中,其形音义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使得人们对"尹"字的认识只停留在了"姓氏"这个意义层面。本文通过对"尹"字形音义等诸方面展开讨论,以便加深人们对"尹"字的认识,使人们能够正确使用每一个汉字。  相似文献   

20.
屈原在其代表作《离骚》中,先自叙身世、品德,然后述兴利除弊之志,抒忧国忧民之怀,发遭谗被黜之苦闷,斥楚王之昏庸,贬群小之猖獗,抨击现实之黑暗,表达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及坚持"美政"的理想与矢志不渝的爱国热忱。诗中第一部分有"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之句。对于"能"字,人们的解读不尽相同。一是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