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今,人类社会正处在从工业文明社会到生态文明社会的转型中,工业生产和城市化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面对生态环境的恶化,我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纪录片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影像形式,能通过对生物、环境等重现,展示完美抑或破坏的生态,①是承载"生态文明建设"观  相似文献   

2.
文龙杰 《中国记者》2023,(10):15-17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扩大景深,以更广的视角来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思想财富。  相似文献   

3.
闻德胜 《大观周刊》2012,(29):156-156
生态文明是目前缓和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所提出的目标,因此本文对生态文明与林业可持续发展之间进行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此提出对策,以期得到大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构建和谐的生态文明是导引我国档案馆事业发展的根本之维。档案馆的生态文明包括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之间在物质、信息、能量交换基础上完成的知、情、意多层面的平衡、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5.
王玉琪 《青年记者》2017,(12):35-36
近年来,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急剧恶化.雾霾、沙尘暴、垃圾、交通拥堵等问题不仅严重影响着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更影响到我国城市公民生存与发展的权利.面对日益严峻的城市生态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国家发展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其中.由此,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被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然而,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是在对城市生态文明的传播过程中完成的.在我国城市生态文明的传播中,政府和主流媒介机构是主要力量,也是传播中的主体,而城市中的受众(包括城市的公民本身及公民组成的组织)则是作为城市生态文明传播中的重要参与者,是传播中的客体,城市生态文明的传播也是传播中的主体和客体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生态社会主义"(亦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实现"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价值创新的。这种"创新"的根本点在于:它预示了由工业文明至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之间,将会存在一个生态文明时代。其根据既是"生态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为切入点而批判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理论结晶,又是当代工业文明面临生态危机却难以自我克服,而马克思提出的共产主义解决方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无法实现的现实使然。据此,"生态社会主义"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生存方式作为解决问题的出路:在生产方式上,它强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统一与协调,把可持续发展作为自己的战略选择,摈弃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生态效益的行为,反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求得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生活方式上,它强调消灭异化劳动和异化消费,使劳动重新成为人的自我实现的本质,并与闲暇一起变为同一过程的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从而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生活基础。在文化价值观上,它强调只有根据生态文明的生态理性来约束工业文明的经济理性,并使后者从属于前者,人类才能在文化价值观上克服生存方式的"合理性危机"。  相似文献   

7.
构建和谐的生态文明是导引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根本之维。论文在探讨图书馆与生态文明的依赖性、原则性的基础上,指出图书馆的生态文明主要包括图书馆生态文化、制度生态、建筑人文生态及网络语言的文化新语境四大维度,并逐一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8.
构建和谐的生态文明是导引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根本之维.论文在探讨图书馆与生态文明的依赖性、原则性的基础上,指出图书馆的生态文明主要包括图书馆生态文化、制度生态、建筑人文生态及网络语言的文化新语境四大维度,并逐一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9.
李利人  陈士勋  黄廷安 《大观周刊》2012,(42):149-149,195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关系人类生存发展,民族兴衰,党和国家存亡。生态文明成为文明理论研究新课题和文明实践活动新方向,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索尤为迫切。对比分析、综合归纳、总结提炼已有理论和实践资料,找出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本质和规律,结合实际,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路径和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0.
万瑞 《大观周刊》2013,(5):265-265
作为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只有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理论指导,才能真正实现生态文明。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1.
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也是高校图书馆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重要内容.文章系统地分析了生态文明观的概念学说,主要内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现状和原因,以及大学生生态文明观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环境传播有着极强的交叉属性.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的环境传播有着多元的面向和社会责任要求:要以环境倡导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以环境风险传播提升绿色发展质量;促进全球环境共识达成与争端解决;拓展环境正义的理念与实践和助力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的"和谐"等.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是把握人与自然、社...  相似文献   

13.
以国际出版向全世界讲清楚中国发展道路的深层次文化价值观,讲清楚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贡献与现代文明追求,是时代赋予中国国际出版界的重大使命。树立国际出版文明观关乎文化主体性的培养,关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关乎全球文明倡议的落实。国际出版文明观的基本内涵体现在中华文明观、人类文明观与技术文明观上。国际出版文明观的主要特征包括人文感、沟通感、创新感、品质感,具备了这些特征的国际出版物与国际出版合作交流行为,能有效实现以国际出版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与推动人类文明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突出地位.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并提出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应该说.当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前所未有。这一科学发展的“大动作”、牵动社会舆论关注的“热议题”。不仅为党报环境新闻报道注入“活水”.也给创优创新党报环境新闻报道带来了新挑战。  相似文献   

15.
周海云 《新闻世界》2010,(12):197-198
众所周知,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但在过去漫长岁月中,人类面对自然的一切赋予和恩赐,肆意掠夺、肆意挥霍!于是,在不断发展壮大中,埋下了处处祸根:森林锐减、水土流失,酸雨污染、物种灭绝……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己是千疮百孔、伤痕斑驳。于是,人们开始呼唤保护环境,建立“绿色家园”,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为代价,难以换取持续的经济繁荣,难以确保永恒的生命延续;也正是这种清醒,使得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日益成为当今社会的主导旋律,进而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这预示着人类正在迈入一个崭新的文明时代,即生态文明时代。  相似文献   

16.
伍凤珠 《大观周刊》2012,(32):89-89
建设生态文明是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生态文明关键是改变领导者的政绩观、生产者的生产观、消费者的消费观,实现思想与认识水平的生态化;建设生态文明保障是政策和法律体制的生态化;建设生态文明要重视生态文明教育。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生态文明理论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尤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方向,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我们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建设更加全面的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8.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大课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工业文明和现代科技在给人类带来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恶化、大气污染、资源匮乏、温室效应、人口膨胀等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而城市更成为各种污染的重灾区,城市减灾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迫切课题,这也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李婧 《大观周刊》2012,(3):38-38
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新的理念、新的模式和新的方向。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和体现,也是关系到中国长远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然选择。因此,必须从理论上正确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本文就是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理论基础问题,使得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有更深的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20.
郭若晞  杨晓民 《大观周刊》2013,(11):391-391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提出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逐步加快,各种资源、环境的压力变得越来越突出。只有加大对环境保护,树立牢固的生态文明观念,才能使人类文明向着高层次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标志着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党对坚持文明发展道路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努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