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相对于高能离子而言,低能离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较少受到人们的注意。进入80年代,正当国内外如火如荼地开展离子注入材料表面性研究时,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余增亮研究员和他的研究生们发现了注入离子生物效应。在研究低能离子与生物体相互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2.
1986年,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合肥)余增亮等人发现了离子注入生物效应,这是辐射生物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1989年,这个研究小组又提出了通过注入离子质、能、电与遗传物质相互作用的生物诱变原理。从此,一门新兴的学科——低能离子生物学诞生了。  相似文献   

3.
《深圳特区科技》2004,(10):288-289
963号紫玉米 辐射生物诱变育种技术,低能离子生物效应在植物诱变育种上的应用,采用离子注入诱变育种技术培育新品荷花,营养型栽培基质——NSR,特种油料作物好好芭的研发种植  相似文献   

4.
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是一个以承担国家大科学工程、主要从事高温等离子体物理、磁约束核聚变等相关研究的研究所。上世纪80年代末,正当国内外开展离子束金属、半导体、绝缘体等材料改性研究时,我们对离子注入生物体内的现象开始关注。通过与生物学专家的合作,历经坎坷,发现了离子注入生物效应,继而开辟了“低能离子与复杂生物体系相互作用”、“环境低剂量暴露与健康”、“低能离子在生命化学起源和星际分子形成中的作用”、“离子束细胞加工与修饰”和“离子束遗传改良”等研究方向。从此,一门由著名生物学家徐冠仁院士命名的交叉学科“离子…  相似文献   

5.
机器零件中40~50%需要渗碳或碳氮共渗,5%左右需要氮化或软氮化。70年代离子氮化问世后,很快获得工业上的广泛应用。80年代已发展成为汇集多种学科、多项技术的新兴边缘学科—等离子轰击化学热处理。目前各国正竞相开发研究。浙大材料系和校机械厂研制的多功能离子轰击炉,能进行离子氮化、离子软氮化、离子渗碳、离子碳氮共渗,而且能耗低(节能50%),渗速快,质量好,无污染,经济效益高。  相似文献   

6.
界面传递,尤其是溶剂化离子的传递机制及其过程强化是高能量密度电化学储能器件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本文首先介绍了界面电化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和界面表征方法,然后总结了溶剂化离子界面传递的研究进展,重点关注了其对电极结构稳定性、储能机理和电极反应动力学的影响机制,介绍了界面传递的计算模拟和表征手段以及液流电池变革型储能技术,并对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的界面传递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从返回式卫星到神舟号载人飞船,我国在航天技术领域的成功,离不开高尖端的技术,更离不开创造这些技术的那些默默奉献的人们。北京师范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原低能核物理研究所)丁晓纪高工就是其中之一,他研发的多种离子混合注入技术应用在我国航天领域中,解决了困扰我国航天事业多年的难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认知——动能语言学理论为依据,对英语里广泛应用的双宾语结构作了系统的阐释,并对其翻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选择2006年4月30日至5月10日,结合“五一”长假前后参观游客数量的变化,对莫高窟室内外总悬浮颗粒物(TSP)和污染气体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加强连续观测,获得了莫高窟室内外大气环境污染的初步数据。在观测期内,室外、非开放窟[320窟]和开放洞窟[257窟]大气TSP的日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138.4 μg m-3、228.5 μg m-3和286.4 μg m-3。TSP中水溶性离子分析表明,Ca2+、SO42-、Na+和Cl-是水溶性无机离子的主要组分,且室外水溶性离子浓度高于窟内水平,长假前后水溶性组分浓度有明显变化。碳气溶胶分析显示,开放洞窟相对于室外和非开放窟具有较高的碳气溶胶的浓度水平。获得了研究区NH3和气态HNO3的浓度水平。游客数量对TSP质量浓度,水溶性离子浓度,碳气溶胶浓度和污染气体均有显著影响,旅游高峰期污染物质浓度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10.
Bacillus Megaterium在Vc二步发酵中伴生活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维生素C二步发酵中,Bacillusmegaterium作为伴生菌能有效促进Gluconobacteroxydans的生长和产VitaminC的前体 2 酮基 L 古龙酸(简称 2 KLG)。实验室利用低能离子对出发菌BP5 2进行诱变选育,获得一株B.megaterium突变体GB82,此突变体与G.oxydans组成的混合体系GAB,比原始混合体系 2 980产酸水平高 1 0个百分点以上。比较研究了GB82与原始B.megateriumBP5 2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对产酸菌G.oxydans产 2 KLG的影响,据此提出此活性物质可能是某种蛋白,且此蛋白在极端条件下会部分失活的观点;并且通过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RAPD)分析揭示了低能离子注入造成的二者基因水平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选择贵阳市3 001名城市居民为低碳能源使用行为的研究对象,采取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的方法并通过对低碳能源使用行为与心理特征变量进行聚类分析,对人口统计特征中家庭异质性因素进行了微观探讨,结果表明,(1)城市居民低碳能源使用行为与其心理特征因素存在共存和反向关系;(2)按低碳能源使用行为与心理特征变量分类,将城市居民划分为中立协调论者和低碳主义者两类群体,整体上以低碳能源使用的人群居多;(3)两类不同群体在家庭异质性中性别、年龄、职业、家庭支配收入和家庭类型等因素上均存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从“水—能—碳”关联视角开展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碳排放研究,有助于揭示污水处理系统中资源的流动、投入过程与碳排放的内在关系机理,并可为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低碳运行和管理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本文基于“水—能—碳”关联的角度,构建了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碳排放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以郑州市某污水处理厂为例,评估了污水处理系统运行过程不同环节的碳排放,并对各环节碳排放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碳排放中,直接碳排放占主导地位,间接碳排放中的能耗和物耗碳排放占比较小;②吨水CH4排放和吨水N2O排放主要受污水处理量和进出水水质浓度(BOD浓度和TN浓度)的影响;③吨水能耗碳排放和吨水物耗碳排放均有呈规模效应的趋势;④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不同环节碳排放受污水处理工艺、污水处理量、运行工况、进出水水质要求、回用水处理率和能源消耗类型等因素影响。因此,加强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资源输入和流通过程的综合管理,推动水、能节约和碳减排的协同对于污水处理系统的低碳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低碳能源技术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高碳能源与低碳能源的比较研究,揭示了低碳能源技术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低碳化发展和转型的基础;通过分析低碳能源技术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加大低碳能源研发的投入,加快推进低碳技术的产业化,加强政府的政策导向力度,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的功能是促进低碳能源技术发展的有效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4.
苏哲哲  龙如银 《资源科学》2013,35(6):1220-1228
随着全球性气候问题的出现,对贸易中隐含碳的研究引发了人们对于贸易环境的新思考.我国隐含碳的大量出口和净出口实际上意味着能源与环境资源的间接出口,如何利用最少的能源与环境资源损耗来获得最大的产出已成为问题的关键,基于此,本文将以隐含碳和出口贸易额作为投入产出的指标,建立行业合理性指数模型.结果表明,合理性指数模型能很好的将出口部门中“低碳排放系数产品应多出口、高碳排放系数产品应少出口”的原则进行量化衡量,该模型也被验证了具有现实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生态经济模式。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许多困难: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改变,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有待于完善,低碳技术开发不足,能源的使用效率较低等。我国政府促进低碳经济发展要加强对社会公众的低碳经济教育引导,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完善法律体系,推进低碳技术研发,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建立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市场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6.
基于低碳经济的中国工业能源绩效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丹  王维国 《资源科学》2013,35(9):1790-1800
本文将二氧化碳排放纳入工业能源绩效的评价体系之中,基于SBM方向距离函数及Luenberger指数测度了2000-2010年我国工业36个行业的能源效率与生产率,利用核密度估计分析了能源效率的动态演进,并对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工业低碳能源效率高于传统能源效率,其中制造业的低碳能源效率最高,其次为供应业,采掘业最低;考察期内工业行业的最优生产前沿不断外移,低碳技术边界越来越偏离规模报酬不变技术;核密度分析可知,大多数工业行业由于生产率提高使得能源效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驱动因素分析显示,工业行业存在能源利用的规模经济,能源结构对行业能源绩效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资本深化对工业行业能源效率的影响为正,而对生产率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马歇尔外部性与工业行业能源绩效存在U型关系,本研究框架里不支持污染天堂假说。  相似文献   

17.
运用延伸的EKC模型检验碳排放总量与能源消耗强度、经济增长和碳排放强度的EKC效应,预测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实现碳排放强度目标及其碳排放量控制目标的可能性。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和降低煤炭消耗强度可以有效地降低碳排放强度,减慢碳排放总量上涨速度。在节能减排约束性政策下,碳排放量与人均GDP的关系呈现显著的倒U型EKC效应,与能源消耗强度的关系呈现显著的U型EKC效应,与碳排放强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基于LMDI的南京市工业经济能源消费碳排放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史安娜  李淼 《资源科学》2011,33(10):1890-1896
工业经济的能源消费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研究城市工业经济能耗碳排放的特征和影响城市工业经济能耗碳排放的因素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本文以南京市为例,首先从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等指标分析了2000年-2009年南京市工业经济碳排放现状和特征,然后运用LMDI方法构建了南京市工业经济能耗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2000年-2009年间产业规模、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和能源排放强度四个影响因素对南京市工业经济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产业规模效益是南京市工业经济碳排放增长的主要促进因素,能源强度效应是南京市工业经济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抑制因素,能源结构效应和能源排放强度效应对南京市工业能源结构效应没有明显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减排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王丽萍  刘明浩 《资源科学》2018,40(1):195-206
随着中国对节能减排的高度重视,碳排放测算与分析显得愈发重要和迫切。本文对1997—2014年间中国物流业的直接能源消耗碳排放和基于投入产出表的隐含碳排放进行了测算,研究结果显示:前者大大低估了物流业的碳排放水平,2000年以来间接碳排放对物流业碳排放总量的贡献已经超过了直接能耗碳排放,2014年直接能耗碳排放占碳排放总量的比重不足40%。进一步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结果显示,经济规模对物流业碳排放的正向驱动效应最大,总贡献率为36.16%;其次,服务业经济发展带动中国物流业碳排放的增加,总贡献率为5.21%;再次,低碳技术的使用有利于抑制碳排放的增加,总贡献率为26.50%,但近两年低碳技术的进步迟缓;最后,行业效率提升对物流业碳排放的负向驱动效应明显,但这种作用效果不稳定,1997—2014年行业效率对物流业碳排放的总贡献率为21.72%。随着中国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对物流业的服务需求还会继续扩张,由此导致的物流业间接碳排放增长态势不容忽视,因此,要想实现物流业低碳化发展不仅要从加快清洁能源的推广使用、提高物流业的行业技术效率等方面采取措施,而且也要加快提高中国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低碳化水平。  相似文献   

20.
张悦  王晶晶  程钰 《资源科学》2022,44(7):1435-1448
从细分行业及区域视角切入,运用Super-SBM及双固定效应模型等方法,分析中国工业碳排放绩效的时空演变特征,并明确技术创新对工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中国工业碳排放绩效在时序上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行业及区域变化具有一定差异,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38%、9.66%,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造纸和纸制品业等碳排放绩效较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碳排放绩效较高;②中国工业碳排放绩效空间分异与关联特征明显,大致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递减,Moran’s I由1999年0.338上升至2019年0.509,空间集聚类型逐渐转变为高高集聚。中国工业碳排放绩效划分为14种类型,“低低低低”类型占主导地位;③R&D经费内部支出、R&D人员全时当量、专利申请数与工业碳排放绩效大致呈显著正相关,主要通过能源替代、工艺优化、产品创新等路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碳排放绩效稳步提升。最后从创新投入、政策体系及区域协调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中国区域及细分行业提高技术创新水平与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