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中与大学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新举措。当前高中和大学联合培养创新人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联合培养的成效。为了使高中和大学联合培养创新人才取得成效,在培养单位上,要以高中为主,依托大学资源,深化合作;在培养目标上,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普及化;在选拔方式上,科学选拔,选拔性识别和过程性识别相结合;在师资队伍上,加强创新型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招生制度上,改革高考招生制度,搭建人才衔接"立交桥"。  相似文献   

2.
创新人才是各级各类教育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系统性和层次性,这就需要建立创新人才培养的"共同体"。大学高中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既有所"需",也有所"困"。必须构建大学高中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机制,包括建立大学高中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合作机制、大学选拔人才的多元机制和大学高中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导向机制。  相似文献   

3.
赵丁玲 《海外英语》2012,(9):95-97,105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大中学合作如雨后春笋般地遍及全国各地。在英语教育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尤其需要双方的合作共赢,以达到提高基础英语教育质量的目的。调查研究结果证明,大中学合作是大学研究者和中学一线英语教师的共同诉求。  相似文献   

4.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任务,质量是大学的生命线,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是大学的崇高使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发展任务,并提出"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显然,大学招生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关键作用。如何选拔具有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是目前各高校较为关注的热点研究课题之一。西安交通大学通过认真剖析挖掘创新潜质并建立人才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了多元选拔人才的招生模式。  相似文献   

5.
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应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作为基本目标,而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为实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机制。当前,我国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普遍存在合作机制与形式松散简单、课程保障机制缺乏、师资力量难以适应需求、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等突出问题。为实现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基本目标,应从优化政府促进功能、完善产学研合作教育课程保障、加强师资建设、创新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和健全利益分配等方面优化地方高校研究生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6.
大学与高中衔接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新高考改革为大中学衔接培养创新人才创设了改革空间,并带来了推动大中学从外延衔接走向内涵衔接、促进大中学在为国育才上深度融合、增进大中学常态联系的改革新机。当前,大学与高中协同的积极性及自主招生能力有待提高、大中学教育衔接体系尚未建成、追逐普通教育与应试的文化认可机制未消解,这些因素构成新高考背景下大中学衔接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挑战。破除挑战既需要建立大中学联动机制,也需要通过政府主导与法律规制构建各级教育体系衔接畅通的渠道,还需要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引导人们形成多元人才观,进而逐步消除追逐普通教育与应试的文化认可机制。如此,或能有效助力培育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7.
中学依托高校进行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明确无缝衔接的核心理念,通过开设科技试验班探索中学依托高校进行创新人才在课程设置、师资培养、培养方式、硬件资源等方面的方法和机制是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人才发展持续性属性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8.
地方高师院校,主要以培养初高中师资力量为目标.为保证学科师资的均衡培养和发展,这些地方院校仍旧保留历史学专业.进入21世纪后,随着高校扩招政策效应的发挥,各地方高校面临转型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历史学专业遭遇招生难、就业难、人才培养模式落后等办学困境.为此,地方院校在坚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同时,还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力度,努力拓展专业生存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9.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党和国家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研究型大学具有高水平学科、高素质师资、前沿性科学研究和高层次国际合作与交流等优势,理应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关键,但最终体现于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是学校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基本依据,是人才培养的"蓝图"。培养方案的问题会使人才培养"先天不足"。下面以某典型研究型大学为例,分析本科培养方案现存的问题,并就如何改进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一些成效,但也存在培养主体单一,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不能满足社会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等问题。因此,高校应明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加强高校内部不同院系、部门之间的合作、相互补充,也需要学校与政府、企业、相关中介机构等部门共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即形成"内外协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