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我国佛经翻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汉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答楚王英诏里,已使用了“浮屠”、“伊蒲塞”、“桑门”三个外来的梵文名辞,可见佛教的典籍当时已传入中国,并为一些人所知晓。佛经翻译事业究竟起于何时,已无法查考。目前能认定的最早的译经,当数明帝时摄摩腾所译的《四十二章经》。除摄摩腾外,最早的译者还有竺法兰。早期的译经,严格说来不能算是翻译,只是一种提要式的译述。比如《四十二章经》就不是一部完整的译著,它是从佛教典籍中选出若干精语编集而成的,文体上采用《老子》的句法,以适应中国读者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悬泉汉简可为"伊存授经"的可靠性提供新的印证.首先,悬泉汉简中"大月氏简",证实了西汉末年大月氏与汉朝通使的情况,呈现了"大月氏王"与"五翖侯"并存的状态.其次,悬泉汉简中"小浮屠里简"所蕴含的丰富信息,也大都与"伊存授经"所体现的大月氏佛教传统有关.还澄清了目前世界上年代最早的佛经写卷,并非大月氏佛教的产物,并梳理出公元前后大月氏接受佛教的史实.  相似文献   

3.
从20世纪以来,日本佛教学者对汉译佛经的概貌、译者、疑伪经等作了翔实的考证研究,其中不乏对东汉译经的考辨;荷兰著名汉学家许理和(Erich Zürcher)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东汉译经的语言面貌,论述了东汉汉译佛经不同阶段的翻译术语和风格,并提供了考订后的东汉译经篇目。  相似文献   

4.
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影响至深。试在前辈大师们研究“浮屠”与“佛”的基础上,从传播路线、用音用字的过渡以及意义内在的关联等方面,探讨“浮屠”向“佛”的演变。  相似文献   

5.
印度佛经中有大量的“譬喻”,这是印度佛教为方便教人而常用的讲经说法手段,汉译佛经保留了这些“譬喻”,并对中国禅宗经典《坛经》中的“譬喻”产生了重要影响。《坛经》是佛教中国化的代表性经典,同时也是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本土禅宗典籍,《坛经》或继承或借用了这些印度佛经中的譬喻,但同时又有一些创造性的发挥和改造,从而形成了《坛经》譬喻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6.
佛教产生于古印度,于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东汉桓帝末年开始汉译佛经。近两千年的译经历史中,佛经的汉译对中土的语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佛经语言与中土语言不同,与佛教原典语言也不同。它不但弥补了中土文献的不足,很多新词新义都能在佛经文献中找到更早的例证。80年代以后,词汇学界将研究重点转向佛经文献。本文将综述近20年来佛经词语研究的现状。  相似文献   

7.
佛教产生于古印度,于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东汉桓帝末年开始汉译佛经。近两千年的译经历史中,佛经的汉译对中土的语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佛经语言与中土语言不同,与佛教原典语言也不同。它不但弥补了中土文献的不足,很多新词新义都能在佛经文献中找到更早的例证。80年代以后,词汇学界将研究重点转向佛经文献。本文将综述近20年来佛经词语研究的现状。  相似文献   

8.
《法华经》是我国佛教史上一部有重大影响的佛经,由后秦译经大师鸠摩罗什译出。《法华经》的譬喻较注意发挥说理例证的作用,篇幅相对较长,在铺陈故事情节方面特色独具,在众多运用譬喻的佛典文学中具备典范意义。本经“火宅”、“穷子”、“药草”、“化城”、“衣珠”、“髻珠”、“医子”七个譬喻,较能代表佛经譬喻文学在艺术上的普遍理想和追求,给中国古代文学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佛经汉语翻译的音译系统发生与早期胡语梵语的汉译实践有直接的关系,汉译佛经的音译系统是十分复杂的。窥基、慧琳在《一切经音义》第27卷对《莲花经》作出了音义辨析,提出了较为丰富的梵语音译词,例如人名、地名、物名、佛教术语和咒语等。在《莲花经》翻译中,音节替代的可能规则是比较微弱的,这些音译词显然遵从一些音译的规范与惯例,是翻译标准化的表征,尤其是汉译音译词的选词最大限度地遵守了汉语的表达习惯和传统规则,汉译音译词倾向于无组合关系的常用字或者生僻字。  相似文献   

10.
佛寺在汉晋时期曾几经变化。汉代外来佛僧主要居住于官署从事译经活动,中土奉佛者则在浮屠祠事佛。至三国孙权为康僧会造塔始有塔寺,其后,随着两晋佛教的勃兴,寺塔剧增,以致南北朝时不仅出现了精舍式佛寺(庙寺),而且在北方出现了支提式佛寺——石窟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