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德接受是由传导者、道德接受客体、道德接受媒介、道德接受主体组成的结构系统。该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道德接受的主体心理机制:道德需要是道德接受的动力机制;内化和建构是道德接受的运行机制;情绪体验是道德接受的催化机制。  相似文献   

2.
论道德教育的接受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开展道德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对道德教育内容的接受程度主要取决于道德接受机制。道德接受机制主要应包括接受的动力机制、目标机制、保障机制和环境机制,其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共同制约着道德接受活动,影响着道德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李炳杰 《中国德育》2006,1(3):76-76
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既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的过程,又是受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主动接受教育、积极地把思想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品德的过程,因而也是道德接受的心理过程。道德接受的原动力是人类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道德需要,而道德需要产生于主体的道德认识;道德接受必须在道德选择的基础上进行,对主体道德选择影响最明显、最经常的因素是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  相似文献   

4.
许勇 《文教资料》2008,(19):96-98
道德学习过程是指个体对道德的接受过程.本文把道德学习机制分为外部机制和内部机制.根据内外机制的特性,分析了它们对道德学习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不仅是一个单位或一个国家生存、发展、振兴的需要和标志,而且是道德主体自己健康生存、全面发展、成就事业、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和标志。道德的基本定位应该是人(主体)通过行为(实践)而显现和确证的一种品性,道德的本质属性是行为对人对己的利害性和行为的自主自觉性,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升主体的道德品性。道德品性的养成主要有三个方面和环节:努力学习,提高道德智慧;经常自省,增强道德信念;重在实践,操守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6.
主体性德育模式试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不同程度存在主体性失落的误区: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德育目标当作德育起点;忽视受教育者自身的实践活动;德育功能认识片面。学校德育主体在道德接受中的心理机制是:道德需要是学生道德行为的心理动力和主要归因;在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中,道德信念是中心环节,道德修养是关键。在此基础上,试构学校主体性德育模式:学校德育主体道德接受通式,品德结构模式,德育观念转变模式  相似文献   

7.
道德敬畏:个体道德养成的心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敬畏是一种道德情感,是社会个体在对道德产生崇敬和畏怯的基础之上,面对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道德规范和伦理标准而建立的"人心秩序".在现实环境中,对道德敬畏的回归,不应该只是外界强加给个体的善恶标准、行为规范、伦理标准等,而应该是基于主体内心的道德需要,把外在的道德法则逐步转化为内在的道德信念.在当代中国,重塑个体道德养成中缺失的道德敬畏,唤起道德主体对道德法则的敬重和惧怕之心,并予以自觉地遵从,同时经过持续化的自律行为,形成一种内在的心理机制,才有助于个体道德的成长和整个社会道德价值秩序的维系.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是德育主体,不是灌输客体。加强大学生道德主体能力建设,发掘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增强德育实效的关键。高校德育应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优化学生道德接受机制,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原则,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自觉主人。  相似文献   

9.
传统道德文化现代践行的多维评价监测机制的缺失,使传统道德文化现代践行缺乏内驱力。多维评价监测机制能有效捕捉、反馈传统道德文化现代践行的信息,激励、敦促道德主体践行传统道德文化。搭建好传统道德文化现代践行的多维评价、监测机制平台,消解传统道德文化现代践行平台搭建的不利因子,如此才能实现传统道德文化现代践行的多维评价监测机制,从而切实保障传统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  相似文献   

10.
责任教育应注重发挥主体——学生的作用。道德责任是主体自由选择的结果,在本质上是自律的,是道德主体性的高度体现,是随主体理性的发展而日生日成的。责任教育的主体就是学生,我们应该尊重学生这一主体,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把学生的道德学习、道德发展看作一个主动自为的积极过程,而不是一个受制于外力、被动接受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有效遏制当前不正常的行政权力运行,体现了权力运行制约机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笔者针对行政权力运行中存在的以下四方面的道德问题:权力运行的范围过大;权力运行的手段不正当;权力行使不能正确到位;权力行使的目的错误,指出以道德机制来制约权力运行的重要功能。而道德机制制约的重点是行政权力运行的实际主体,对此提出了建立权力运行道德保障机制的总体思路和基本要求:(1)行政权力运行的道德保障要求;(2)提高权力运行道德保障能力的基本途径,以促使权力主体循善而为。  相似文献   

12.
道德是人们经济关系或利益的反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和完善,必须建立全方位的道德调节机制,以适应市场经济,提高中华民族的道德风貌。要想树立和坚持正确的社会道德价值导向,必须强调集体利益的至上性;必须加强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一致性;必须保证发挥个人才能作用的积极性;必须要求个人顾全大局和具有奉献精神,增加集体主义的包容性。必须强化职业道德建设,建立社会,系统化的道德协调网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道德监督机制。总之,确立正确的社会道德价值导向是建立市场经济,社会道德调节机制的宏观基础,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则是它的微观基础,而加强道德咨询,完善社会道德监督,则是其得以运转的调节剂。  相似文献   

13.
“明礼诚信”是中国优良传统道德的结晶和提升,是现代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要使明礼诚信为人们自觉的道德实践,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公民道德、特别是明礼诚信的教育;必须深入开展群众性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另外还必须建立相应的约束惩罚机制。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个体道德意识在心理机制形成后,进入发展阶段时的自律这一环节,剖析了儿童和原始人在道德自律发展过程中“反思”的重要,论述了自律不仅是“合于法”,更是“本于法”,道德主体既用理性为自己立法,又靠意志来服从这些法则,既是立法者,又是臣民。  相似文献   

15.
任何优良的道德,只要得不到人们的价值认同和遵守,都将会流于形式。在我国当前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道德观的过程中,道德价值的认同既不能是盲目服从式认同,也不能是强制性、诱惑式认同,而应该是建立在主体自觉基础上的主动认同。在促进社会道德价值认同的过程中,既要重视主体内在自觉认同的内在路径,也要重视优化价值认同的外部机制。  相似文献   

16.
论道德教育及其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我国道德教育中存在着道德教育与德育概念混同,注重道德知识灌输,缺乏道德实践等问题。优化道德教育环境,建立道德调控机制,改革学校德育方式,培养道德生活主体的道德教育模式,对我国现阶段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高校公民道德建设中的教化与内化呈现三种关系状态:契合状态、相斥状态、学生选择性接受状态。在现实的高校环境中,以教化为本位的道德教育机制正在向以学生内化为本位的道德教育机制转变。道德知识的教育方法、道德教育的实践载体、道德内化的信息环境、学生宿舍区的道德氛围、学生道德素质的评价共同构建了以学生内化为本位的道德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18.
该文从道德的生成机制着眼,探讨了加强师德建设工作的几个关键问题:增强道德主体意识、营造道德生成的环境、增强高校管理人文色彩和建立长效机制并逐渐步入制度化,最后还谈到了师德建设容易陷入的几个误区:一是忽略道德心理规律,急于求成而陷入简单机械的模式中;二是走过场,搞形式主义;三是长官意志,行政命令;四是道德定位过高。忽视个体权益。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定是道德社会,它应当构建于坚实的道德基础之上,借助于道德的功能作用运转.因此,打造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必须从引领社会价值目标、营造正常道德氛围、培育社会道德风尚、健全长效道德机制入手.  相似文献   

20.
从经济学角度对道德及其实现机制进行了分析,指出道德不仅是一种付出,更是一种获取。它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效应,能够促进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进。与传统社会不同,市场经济中的道德实现机制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异,从而导致道德失范。因此,应借助于市场机制,建立一个将道德水准、市场竞争能力、财产权利结合在一起的新的实现机制,以诱导和调节人们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