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众所周知,教学是“救”与“学”构成的双向活动。而以往的教学多注重教师的“救”却忽视学生的“学”,由于学生的自制力和自控力不好,一些学生学到的都是一些死知识,一些就根本什么也学不到,那些能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更是少之又少。这就严重地阻碍了学生身心发展,也是现行教育的宿疾所在。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被动听为主动学,指导其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无疑是扭转这一局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即教学不应当只是让学生去死记硬背现成的知识,而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自主的自学能力。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就是要实施因材施教,使学生从传统教学中完全被灌输的被动地位转变到在积极参与中获得知识的主动地位;“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师的教”而转,“一切以教学为中心”。教师“闻道在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同时也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信息、符号。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围绕“学生的学习”来设计教学过程,“以学定教”,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多且广,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地位被动摇了,教师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课程改革形势的需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去研究“学生的学”的问题上。在教学中,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的架子,和学生平等对话,互相交流,达到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成就每个学生,快乐我们自己。  相似文献   

4.
提高计算机教学效率七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算机课程既具有课程的普遍规律,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教学时必须加以综合考虑以提高教学效率。一、创设情景,激情引趣学生的知识不是教师“教”进去的,是学生“学”进的,也就是说必须使学生愿意学,能够将教师教的知识进行内化。因此,要为学生创设一民主、活泼的环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其兴趣。如围绕教学目标选择一些趣味性的例题、习题或上机练习题,如小动画,字幕等,这可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它为什么会动?是如何动的?)从而自觉地探索学习,化被动为主动。也可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如多媒体课件解决一些难点,如三…  相似文献   

5.
“教”是为了“导”,“导”是为了“学会”、“会学”。正如布鲁纳所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知识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教是为了不教,只有教师变教为导,充分发挥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才会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学生“会学”的主体性,最终达到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  相似文献   

6.
现代教育理论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们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术以及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良好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布卢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所以如何从“教”的角度唤起学生的“学”是教学研究的首要课题。“三层级目标教学”这一新型教学模式,按学生学习特征及规律而设计“教”与“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强调“以学论教”“变教为学”,这种“教”与“学”的…  相似文献   

7.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而存在的,教要服务于学。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已被人们所共识。在教学中。只有依“学”施“教”,才能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下面结合听课和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使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8.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是为了用不着教”,因此,教师的教应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转向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把“教”转化为“学”。  相似文献   

9.
由教师的注重“教”向学生的注重“学”的方向转变。体育教学中有的知识和技能,学生一看就会,一点就懂,甚至技术动作比教师做得还规范,这时如果教师仍然按部就班地“教”,学生“学”起来就索然无味了,如:在教学篮球“运球上篮”时有的学生已经很熟练了,可教师还在讲解、示范,让学生重复练习,使学生感到乏味、无兴趣。即使有的技术动作很难,教师一味的去“教”,而不管学生能否“学”会,也是费时费力而达不到“教”好“学”成的效果,所以调整好“教”与“学”的比例,充分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需求心理,适当适时地“教”,把学生的“学”放在重要位置,是教师角色转变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钱江 《青海教育》2008,(11):28-29
达尔文说:“最有用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叶圣陶老人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这些都在启示我们: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无师自通、不教也能学、学了就会用的语文能力,教学中就要有一个系统的教学生学语文的方法和目标。  相似文献   

11.
教师教学的着力点不是教“书”(传授知识),而是教“学”(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导学生学懂、学会,直到会学,使学生“不待教师讲而自能读书”.达到“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的目的。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就是教师要以学为主体组织教学进程,把学为主体作为施教的基本点,以“会学”为目标.抓好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通过学法指导的有机渗透.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相似文献   

12.
当下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许多地方正由异化了的“学生为主体”演绎出“学生中心主义”,这是业内有识之士有目共睹的。我们的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似乎可以忽略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只要投合学生的口味就行。我们的教学并没有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而是为教而学,为考而学,离开了教就不想学乃至不会学。学依赖教,久而久之,“学”就失掉了独立自主性,犹如在家的宠儿,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处处得侍奉,事事拣现成。眼下还经常听人说,在中学乃至大学,一个遵循教材精神,有经验有学问的务实教师,只要课堂上花哨不够,取悦不足,就常会使学生感到不满意,得到的评价与以往大相径庭。课堂教学的种种变味,其滥觞之源在于我们的教学理念。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本文试就此作些探索,以期能有抛砖引玉之机缘。  相似文献   

13.
胡泉  张义玲 《农村教育》2005,(7):113-113
一、从“教室”到“学室”的转变。是教师的教学角色的转变 “教室”所体现的是“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教师成了知识的“权威”,没有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教师主宰着课堂,所设计的教学活动只不过是引导学生往里钻的“圈套”,学生没有主观能动性,处于被动地位,怎么教,怎么学,教多少,学多少,参与的是一种“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4.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要提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这一基本教学思想,也经常喊向课堂要效率、要质量。要想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这里仅就本人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对“四环教学法”的研究及其在语文知识教学中的运用谈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5.
学习是学生本身的自主活动,而思维则是学习的核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要教学生“会学”、“善学”,这就必须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这里结合小学数学课教学,谈几种导思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学校中师生的关系是以教学内容为媒体的“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历来被理解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师往往注重的是如何“教”给学生具体的知识 ,如何“教”会学生进行思维 ,我们对教师“教”的功能的理解也往往侧重于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的人格的影响等方面的作用。实际上 ,教学过程应该是借助于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教师与学生形成双向的“教”与“学”的过程 ,即教师在向学生施“教”实现上述教学功能的同时 ,也应该是一个向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通过这种“教”与“学”的活动 ,才能实现教师与学生高…  相似文献   

17.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工作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很多人对“教”、“学”只理解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而我则认为“教”、“学”不仅如此,它还应包括教师的“学”与学生的“教”,这样才算是完整的教学,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相似文献   

18.
“个性化教学”包括“个性化教”和“个性化学”。“个性化教”,这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广博的知识,还要善于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准确把握学生的差异性以及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个性化学”,先要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相似文献   

19.
现在的学生学英语,都是跟着老师的脚步往前迈,老师教什么,他们就学什么,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哪些方面薄弱。而老师也多是照着教材大纲来教学,今天该教什么,明天又该教什么,学生是否掌握知识无从得知。因此,分层教学这一源于“因材施教”思想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褚笑棠 《青海教育》2004,(12):12-12
“互动式”教学就是为适应教改和适合新技术的要求而尝试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是比较先进的.符合现代教学理念的科学的教学方法。“教”与“学”是复合主体。从“教”的角度看,教师是主体,学生和教学内容是客体;但从“学”的角度看.学生就体现为主体.而教师相教学内容就成为客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