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秦少游以词名家,他的婉约词被称为“词之正宗”(清先著《词洁》),又有“词坛颇袖”。(清陈廷掉《白雨斋词话》)之誉。其实他的诗也写得很好,只是为词所掩,人们重扣了他的词却忽略了他的诗,少游观存诗二百四、五十首。分析研究他的诗歌创作,探讨他匍后期的诗风,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他整个文学创作基本特色的认识。陈师道《后山诗话》说:“苏子瞻词如诗,秦少游诗如词”,这是就地前期的诗歌而言的.秦观早年的诗风十分鲜明,在他的师友间得到了异口一词的品鉴。张来在评论苏氏及同门友人的一首诗中说:“黄郎萧萧日下鹤,陈子鹏峭霜…  相似文献   

2.
在《新文学史料》1985年第4期看到志摩师的白话词。从他的新诗和散文早知道志摩师对于我国古典文学是有很深造诣的,可惜很难见到他写语体散文语体诗以前的作品,这次《新文学史料》所刊登的十二首白话词,实际是他一九二四年左右所译李清照漱玉词,从中可以看出志摩师对于漱玉词理解之深体会之切。陈从周说“其译法”流走自然以词意出新裁,“清新可诵”。“他为什么译词而不用诗,可能词比诗更有节凑感,能为新诗借鉴,遂出这样的试图。”我看志摩新诗虽从旧诗格律中解放出来,但在音节上、韵律  相似文献   

3.
苏轼以其飘逸俊爽、汪洋雄肆的瑰丽词章,在词坛独树一帜,开风气之先,在词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正如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所说:“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苏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对于苏轼的词,古往今来,人们往往喜欢用“以诗为词”一语予以评价。最早称苏轼“以诗为词”的是苏门弟子,苏门六君子之一陈师道曾说:“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①。属于苏门四学士的晁补之、张耒,也有类似的说…  相似文献   

4.
谈到杨万里,人们非常熟悉他的诗,知道他存诗四千二百余首,讲他的“诚斋体”,说他的“活法为诗”,却不知他也有八首词,人们很少注意、研究他的词。本力图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考察诚斋词被冷落、被接受的情况,对他的词的题材、写法、风格进行再评价,并且试着分析他的词不被重视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在领悟知识无法解决人生痛苦的同时,王国维把西方现代哲学在罢黜理性本体之后求助于审美本体的运思方向揭示出来。这可以看作是王氏早年由哲学移情于文学,同时也是他明确区分开“诗”“词”之功能的原因。但由于在他的诗学结构中还存在着与“诗人之诗”(词)相对立的充满了现实忧患的“学人之诗”(诗),因而他不可能把这种区分坚持到底并坚守审美主义者必须遵守的第一原则。王国维的悲剧原因在于,一方面是西方哲学不断吞剥着他从学术研究中获得的历史理性,另一方面这种历史理性却又直接毁灭了他从文学中求慰藉之审美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一、纳兰心目中的诗和词 诗和词从广义上说都是诗歌,但从北宋初期起,词却被看作不能与诗同日而语的所谓“诗余”、“小道”,被划为“艳科”。以致有人读了欧阳修的词以后,竟然不敢相信是这位主张“文以载道”的古文家的作品,如曾慥在《乐府雅词序》中说:“欧公一代儒宗……当时小人或作艳语,谬为公词。” 北宋以来虽有苏轼、辛弃疾等人想消灭这种诗词割裂的畛域,但南宋以后,一般人仍然把《花间》词人和周邦彦、姜夔等一脉相承的婉约词看作正宗。直至清初,以执词  相似文献   

7.
纳兰性德是个成就很高的词人,小令优于长调,凄怨哀惋,令人不能卒读.但人们对他的诗的价值却估计不足,这种认识是怎样形成的呢?纳兰性德既填词也写诗,还有学术著作《渌水亭杂识》等.《通志堂集》中有诗四卷,354首,词四卷309阕.诗比词多45首,后来词又补遗39阕,至348阕,与诗相比,还少6首.是不是诗写得不好呢?不是,在《本传》中说:“性德善诗”.在《纳兰墓志铭》上他的老师徐乾学说的更具体:“(纳兰)善为诗.在童子,已旬出惊人;久之益工,得开元、大历间丰格.”他的好友张纯修也说:“其诗之超逸,词之隽婉,世共知之.”可见纳兰诗词并重,当时是互誉并美的.  相似文献   

8.
“苏辛词派”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辛词派”之说,代有称述。宋·潘牥云:“东坡为词诗,稼轩为词论。”刘辰翁云:“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几雌声学语较工拙!然犹未至用经用史,牵雅、颂入郑、卫也。……及稼轩横竖烂漫,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卮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潘、刘二人都指出苏、辛一脉相承,他们在词中言志抒怀,所作自别于“清切婉丽”的婉约词,而体现出向诗文靠拢的倾向。金源词人元好问也以为辛弃疾上承苏轼,他说:“乐府以来,东坡第一,以后便到稼轩。”明清两代以“苏辛”为词派之说更为明确。  相似文献   

9.
广义地说,诗,词、曲,都是诗歌。但它们又各自是完全独立的一种文学样式。因此在结构必不可少的用“语”方面,也是各具特色的。明代戏曲理论家王骥德在《曲律》中说:“词之异于诗也,曲之异于词也,道回不侔也”。“道”,即作品的“主旨”,或叫“作意”。如何表现“道”?他认为,如果“以诗为词”或“以词为曲”,便都“误矣”。也就是说“此路不通”。  相似文献   

10.
论中唐文人词源于声诗孙维城多年以来,囿于“文学起源于劳动”的观念,人们几乎一致认定词兴起于民间.鲁迅先生说:“歌、诗、词、曲,我以为原是民间物。文人取为己有,越做越难懂,弄行变成僵石,他们就又去取一样,又来慢慢的绞死它.”①胡适也说过;“文学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11.
历史的回顾现实主义,作为文学上的一个专门术语,到底是什么时候产生的,还难以判定。就我们现在见到的材料来看,较早地使用“现实主义者”这个词的是席勒。他在《论朴素的诗与感仿的诗》(一七九五年或一七九六年)里说:“如果现实主义者在他的政治倾向上把目的定在幸福上面,这就须使人民的道德(精神)方面的独立性有所牺牲,理想主义者则处在幸福的危机,把自己看作他的目的。”虽然我们可以把席勒说的“朴素的诗”理解为就是他所指的“现实主义”的文艺作品,但席勒自己在论文里反复说明什么是“朴素的诗”时,却并不曾直截了当地说这二者就是一个东西。“朴素的诗”一词在席勒的文章里俯拾即是,“现实主义的诗”这样的术语却从未见到。就连“现实主义者”一词也是偶然一现。这个事实至少可以说明,“现实主义”作为一个专门的文学术语,就是在席勒的时代也还未流行起来。  相似文献   

12.
“古诗”一词常出现在汉魏六朝人著述中。对“古诗”一词最早下定义的大约要算唐初李善了。他在《文选》“古诗十九首”解题中云:“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昭明以失其姓氏,故编在李陵之上。”后人大都依李注所云。如刘履《古诗十九首旨意》解题云:“诗以古名,个知作者为谁”便是。今人则把“古诗”这个概念解释得更完整了。如陆侃如、冯沅君夫妇认为“古诗”之名是“泛指时代略早而作者失考的诗”。又如马茂元先生在他的《略谈“古诗十九首”》一文中也说:古诗一词“一般地说,是指年代久远、搞不清作者是谁的诗篇。”但“不知作者”与“古”字又有何联系呢?“古诗”一词在最初的时候是否即有“作者失考”的含义呢?我以为清人吴淇的解释倒是很能说明问题的。他在《古诗十九首定论》中  相似文献   

13.
古、今汉语人称代词中区别最大的是他称词,即第三人称代词。“严格说,文言没有第三指称词;‘之’‘其’‘彼’三字都是从指示词转变过来的。这本是很合理的,可是这三个字设有一个是发育完全的,合起来仍然抵不了白话里一个‘他’字,虽然另有胜过‘他’字的地方。”(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154页)如果称呼他人,或者直呼其名,或者于脆省去;另一种方式是用“之”“其”“彼”等词,但却受到相当的限制。“之”是最常见的他称词。其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朱自清是五四时期著名的诗人,他虽然不是最早用白话写诗的人,但他的诗却“远远的超过《尝试集》里的任何最好的一首”。无疑,朱自清诗歌创作的成就和影响都是比较大的。朱自清的诗除了收在《雪朝》中的十七首,其余的基本上都在《踪迹》里。翻开他的诗  相似文献   

15.
晁补之谓山谷词为“著腔子唱好诗”,明晰地指出了山谷词与东坡词一样有“以诗为词”的特征。通过山谷词特别是蜀中词与山谷诗的对比,可以得出山谷词“以诗为词”的具体内涵:有以词代诗言志的倾向;具有与诗一样的生新奇崛风格;在表现手法上,山谷诗词也有相似之处,如,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和典故人词,山谷词也常有奇崛的比喻。精警的字眼,骤转的章法。  相似文献   

16.
由于东坡词失去了词的“本色”,故在宋代就受到批评和指责。“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首先发难,他毫不客气地说:“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李清照也斥之为“句读不葺之诗”。这些批评真是一针见血,非常中肯。但由于东坡词一问世,就得到了“天时”之利。当时,封建理学甚嚣尘上,那些头脑中充斥着儒家诗教思想的封建士大夫正处于面对社会上流行的“柳七郎风味”而感到无能为力时,东坡词便成了他们的镇妖法宝,不遗余力予以抬高,企图以此来遏止“柳七郎风味”的扩展蔓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词是我国古代诗歌园地中的一枝奇葩,是抒情诗体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词的内容和形式虽然各有不同,但从风格上来说,却不外乎婉约派和豪放派,或称密派与疏派。最初持此说的是明朝人张綖,他说:“词体大约有二,一婉约,一豪放。盖词情蕴藉、气象恢宏之谓耳。”照此说法,凡词的艺术风格“词情蕴藉”的是婉约派,而“气象恢宏”的则是豪放派。  相似文献   

18.
词的理趣     
词主言情,不尚说理,因此也不像诗那样常有充满绝妙理趣的警句,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更有一些诗,全篇通过形象来说理,可以称之为理趣诗。如宋朝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阐述的哲理是非常明确而又丰富的。但也有一些词在言情抒怀时也催发了一些理趣,实属难能可贵。我们看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  相似文献   

19.
我看李煜     
李煜,南唐最后一位皇帝,亡国之后,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在我所喜欢的文人中,李煜位列第一。李煜的词大多写于亡国之后,所以带有忧愁之情。但是这些词却愁得美,愁得吸引人。放眼唐、宋两朝,又有谁能像李煜那样伤感?李煜把自己的无限忧愁全寄托在词上了。有人说李煜假若不是皇帝,他的词可能会写得更好。但我觉得,李煜若不是皇帝,更确切地说,不是亡国的皇帝,他又哪来那么多的愁,又怎么写得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样流传千古的名句?可以说,李煜是时代造就的诗人;但也是诗…  相似文献   

20.
说到唐诗,不要说中学生,就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也会咿咿呀呀摇头晃脑地吟它几首,什么“床前明月光……”、什么“白日依山尽……”,可是如果再让他背诵几句宋词,他们就黯然了。为什么那么多的家长和老师积极引导学生多读诗,却有意无意地回避词呢?或许是觉得词过于香艳?过于消沉?过于隐讳?其实读一些优秀的词作也是大有裨益的。 诗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肩负着神圣的使 命,“诗言志”,诗可以惊天地,泣鬼 神。“温柔 敦厚,诗教 也。”就 是说,通过诗的教育,养成人的温柔敦厚的品格。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用孔子的话说就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