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阁亭 《课外阅读》2013,(14):56-57
东汉时,荆州刺史杨震听说王密德才兼备就征召他,举荐他为"茂才"。经过升迁,杨震做了东莱太守。当他去东莱上任的时候,路过昌邑,原来由杨震所推荐为茂才的王密现任昌邑县的县令。为了感谢杨震的知遇之恩,王密深夜一人前来拜  相似文献   

2.
《后汉书·杨震传》中有—个故事:杨震赴东莱郡上任太守的时候,途经昌邑。杨震当年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正好是昌邑令。为了感谢杨震的知遇之恩,王密“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说:“暮夜无知者!”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听后遂“愧而出”。  相似文献   

3.
《新作文》2006,(3)
东汉名臣杨震,到东莱当太守时经过昌邑,曾受过他推荐的昌邑县令王密深夜来访,以十斤黄金相赠。杨震不受,王密就说:“暮夜无知者。”杨震怒道:“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愧然而退。后人遂称杨震为“四知先生”。杨震一向为官清  相似文献   

4.
《阅读与鉴赏》2002,(8):68-68
杨震经过四次升迁,由荆州刺史转任东莱太守。杨震去东莱上任,途中经过昌邑县,昌邑县县令正是当年他在荆州刺史任上所荐举的秀才王密,王密来拜见杨震。到夜里无人时王密又来了,从怀里掏出十斤黄金送给杨震。杨震说:“作为老友我很了解您,您却不了解我,为什么?”王密说:“更深人静,没人知道。”杨震说:“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王密很惭愧地退了出来。  相似文献   

5.
<正>杨震是坚持操守的东汉名士、清正廉洁的布衣宰相。有一年,杨震赴任东莱太守,途中必须经过昌邑(yì),而该县县令王密正是杨震一手提拔的官员。这天,杨震来到昌邑县。王密得知恩师光临,无比高兴。他为了报答杨震的提携(xié)之恩,特意在夜深人静之时带着黄金十斤来到驿(yì)馆,献予杨震。杨震脸色一沉,严厉地说:"你和我是故交,我深知你的为人,你怎么却不了解我的为人呢?"王密说:"现在是深夜,不会有人知  相似文献   

6.
廉洁奉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虽贪官甚多,却也不乏廉吏。东汉时的杨震就堪称廉吏。杨震自幼好学,博览群书,时人誉为“关西孔子”。他五十岁才登仕途,渐迁为东莱太守,上任时途径昌邑,县令王密以前曾得到杨震荐举,乃于夜间怀  相似文献   

7.
读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的《浅近录》一书,其将“杨震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怀金十斤以遗震”中的“杨震举荆州茂才”译为“杨震考中荆州的秀才”。这个翻译有问题。  相似文献   

8.
心灵的天空     
《后汉书·杨震传》有这样一个记载,一次,昌邑官员王密带十斤黄金,深夜去拜访杨震,并说:“暮夜无人知。”杨震严词拒绝了这份厚礼,回答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人知?”王密惭愧而归。这个历史故事体现了“慎独”的真实含义——即使没有任何人监督,也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道德准则,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  相似文献   

9.
1  所谓“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即使没有任何人监督,也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道德准则,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慎独,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试金石。一个人在公共场合不做坏事比较容易,而在独处的时候也能一样不做违反道德准则的事,则需要有很高的道德修养。据《后汉书·杨震传》记载,一次,昌邑官员王密带十斤黄金,深夜去拜访杨震,并说:“暮夜无人知。”杨震严词拒绝了这份厚礼,回答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人知?王密惭愧而归。这个历史故事体现了“慎独”的真实含义,故事中的杨震在关键的时候能够把握好自己,为我们…  相似文献   

10.
美文     
为官给子孙留什么后汉刺史杨震清廉有名。从前他推举过王密做县令,后来王密趁夜晚上送给他十金。王密说:“晚上没人知道。”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能说没人知道呢?”因此被称为“四知”刺史。他虽为刺史,可子孙却常蔬食步行。他的一些朋友或长辈劝他为子孙置产业,他却说:“让后世人称他们为清白官吏的子孙,把这个遗留给他们,不是一份厚厚的产业吗?”这的确是一笔厚厚的产业。清官的子孙人人尊敬。好的名声,比物质财富更珍贵。杨震是明智的,“清官的后代”这个好名声,会激励子孙积极进取,奋发有为。郑板桥教育子女的观点是,“子…  相似文献   

11.
一钱太守后汉刘宠任会稽太守,操守清正。离任时,当地的老百姓送他一百钱,他不肯收。后因盛情难却,他只选了一钱作纪念。于是,他被尊称为“一钱太守”。二不公明范景公历任兵部侍郎、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等职。他因在门口写有大字:“不收嘱、不受馈”,被称为“二不公”。三汤道台清汤斌曾任岭北道道台,三年任期中,每月以清汤豆腐为肴,老百姓给了一个“三汤道台”的美号。四知先生后汉杨震任东莱太守时路经昌邑,县令王密想以十金相送,说“天黑,没人知道。”杨震严厉回答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人知?”此事传开,大家称赞杨震是“…  相似文献   

12.
原文 杨震拒贿① 年五十,乃始②仕州郡。大将军邓骘③闻其贤而辟④之,举茂才⑤,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那,道经昌邑,故⑥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⑦,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⑧,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大守。 ——《后汉书·杨震传》[注释]①杨震:字伯起,东汉弘农郡华阴县人。官至太常,位列朝廷九卿之一。②乃始:才开始。③邓骘(音zhi):汉和帝邓皇后的哥哥,封上蔡侯。④辟:举荐。⑤茂才:即秀才,汉…  相似文献   

13.
暮夜无知     
杨震之所以被后世誉为"四知先生",是因为王密的行贿是发生于"无人见处"。"无人见处"恰似一道"阴阳界",阴处往往是险境,阳处通常多风情。"无人见处"对于意志薄弱者是陷阱,对于洁身自好者则是真金。  相似文献   

14.
东汉的杨震先生不大敢做贪污想.杨市长去东莱任太守,巨野县县长王密赶忙越过县界来迎迓,把杨市长安排到自己的地皮上视察工作,夜半时分,王县长"走夜路",敲门来汇报工作,顺便把密码箱呈上来,杨市长不肯收,王县长于是就"劝说":"一点小意思,不成敬意,更何况这三更半夜的,没谁知晓."  相似文献   

15.
杨震孤贫好学,明欧阳《尚书》,通达博览,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教授二十余年,不答州郡礼命,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邓骘闻而辟之,时震年已五十余,累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  相似文献   

16.
杨震是东汉安帝时期的大儒与名臣。他精通儒学,居官清廉,身居高位,却不愿恋栈自保,对于皇帝的失德失政,每每极言直谏。杨震对朝政的批评,触及到东汉统治体制的所有弊端:外戚干政、宦官弄权、乳母乱政、贪污成风、朋党之争。秉执儒家"修齐治平"之学,没有真正融入官场"利益集团"之中,是杨震被当政集团迫害致死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张之洞"三不争"成就晚清名臣,袁世凯"啥都争"沦为窃国大盗。张之洞和袁世凯曾经一起共过事,作为长辈,张之洞非常欣赏袁世凯的才能,曾向朝廷举荐过他。当时,张之洞已是晚清督抚之首,有权有势有名望,袁世凯对他崇拜有加,也曾举荐他做军机大臣。俩人惺惺相惜,  相似文献   

18.
分析杨震的思想观念是我们观察东汉中期社会文化背景的极佳标本。具体说,第一,东汉中期经学繁盛与杨震的经学修养恰成对应;第二,东汉中期士风高涨与杨震的名节意识正可应和,杨震的思想观念契合于当时的文化大背景。  相似文献   

19.
古人仰慕钦佩杨震的高尚品德和高风亮节,有不少诗歌对杨震事迹进行颂扬,形成了一种歌颂为政清廉的诗风,成为杨震文化的组成部分。由此可以看出,杨震事迹和情操对后代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诚信的故事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宋真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