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日裔英国小说家石黑一雄的作品带有鲜明的"回忆过去"的风格。他的作品以主人公的回忆为线索,通过充满回忆色彩的语言和富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主题,讲述特定历史时期的日本故事。本文主要以石黑一雄的《浮世画家》为例,通过作品所表现的重要主题,从个人创伤、家庭、社会等方面解读石黑一雄笔下呈现的日本战后社会景观,阐释作者对战争、族裔身份等进行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2.
朱琼彦 《海外英语》2011,(11):269-270
房子是石黑一雄的小说《浮世画家》中的重要意象。小说记述二战前后日本的社会状况及画家小野松尾的生活变化。作品中的房子是主人公小野松尾大半辈子的居住场所,但却不是他的情感归宿地。房子意象在石黑一雄的作品中尤为突出,且与作品主题息息相关。该文着重房子这个意象子分析作品的主题和人物情感。  相似文献   

3.
世界科技正迅猛发展,历经着巨大变革,在此过程中,技术也悄然介入人类的肉体乃至精神。从2005年出版的《别让我走》到2021年的全新力作《克拉拉与太阳》,石黑一雄的两部科幻作品映照着这十六年科技发展的轨迹。本文试从后人类视域出发,探讨两部作品在生物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主体与时代、本体与身份三方面的对话。两幅后人类图景中,技术不断改造着“人”本身,人与非人的二元对立也正逐步消解,“人”的身份日渐模糊,寄寓着石黑一雄对人何以为人的哲思。  相似文献   

4.
石黑一雄是擅长书写“创伤”这一主题的作家。文章运用创伤理论,探究英国日裔作家石黑一雄小说人物在“后创伤状态”下寻求存在意义和破除认同困局的艰难历程。在他的创作中,个体将固有的创伤记忆转化为动态的意义建构(分别为“自我关照”、“悦纳他者”和“生活世界的重建”),从而得以达成“新的主体性的形式”,在反省式的重构中获得自我疗愈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段梦悦 《海外英语》2022,(5):209-211
《克拉拉与太阳》(Klara and the Sun)是石黑一雄2021年出版的以人工智能为题材的小说,背景设定于一个虚拟的未来世界。小说主人公克拉拉是一个人造朋友(AF),石黑一雄从他的叙事视角出发,展现了人类社会科技高度发达后亲情、友情、爱情所面临的伦理问题。作者通过作品提醒世人应该思考并面对科技进步带来的孤独、社会不平等及伦理道德问题。论文从文学伦理学角度出发,研究AF的伦理身份,以及他们在拥有先进科技文明的人类社会中遇到的伦理冲突,探讨其伦理意识与伦理选择。  相似文献   

6.
石黑一雄的作品和阿尔都塞的论文《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有着惊人的契合,他的多部作品都印证着阿尔都塞的洞见。以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为依据,从"合格"的生产力、意识形态的灌输者和被表述的想象关系三个角度分析石黑一雄三部小说中的人物创伤和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7.
异化现象是一种与人本身活动对立的力量,是西方资本主义对人格影响的中心议题。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在作品《无可慰藉》的创作中,展现了他对于异化独到而深刻的思考。本文以《无可慰藉》为文本依托,以弗洛姆的社会心理学话语为理论依据,探究他对现代性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以及对建立一个平等自主的健全社会的希冀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的科幻小说《别让我走》描述了三个友爱互助的克隆人在冷漠自私的人类社会中生活的故事。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出发,对比了克隆人所体现的人性因子和普通人类所体现的兽性因子,揭示出石黑一雄笔下人兽颠倒的社会。这样的社会不仅是对伦理道德的践踏,也是人类文明倒退的表现。这部小说所折射出的科技与伦理的冲突,唤起了读者对现代人类生存意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怀旧通常被理解为对逝去美好时空或事物的怀念,然而现代学者将怀旧客体重新界定为任何可以带来归属感的时空。科幻小说作为构建理想家园的一个重要手段,也在这一重新界定的范畴内。从怀旧视角探讨石黑一雄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首部长篇科幻小说《克拉拉与太阳》,通过分析小说主要人物的怀旧认知图式运作,可以挖掘石黑一雄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即鼓励人类重新审视人与人、人与非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中,石黑一雄通过怀旧这一方式构建理想时空,表达了对后人类社会里人机共同体、生命共同体的想象性建构,对当代也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成了外国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是公认的国际化小说家,其别具一格的无根情结以及特殊的身份、文化立场和写作策略使其作品具有一种独特的国际化视角。石黑一雄的长篇小说《我辈孤雏》则将这种国际化视角体现得淋漓尽致,而这部作品也为西方文学作品中的近代中国形象研究提供了一个优秀范本。本文旨在梳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石黑一雄作品《我辈孤雏》的研究,尤其是针对该作品中近代中国形象的研究成果,并分析现有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1.
王昌红 《海外英语》2012,(5):211-212
该文主要介绍石黑一雄的作品《千万别丢下我》,试图从人性视角对作品进行解读,分析了作者以克隆人基因科技为背景来探讨克隆人的"宿命"与人类人性这一文学命题。通过刻画几个克隆人的生活背景,心路历程,以及他们的尊严与责任、希望与挣扎,石黑一雄反思了人类的人性,书写了一则现代寓言。  相似文献   

12.
石黑一雄的反乌托邦式长篇小说《别让我走》于201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在其中所塑造的无反抗、逃离意识的克隆人形象引得一片质疑与探讨。本文从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出发,探索克隆人无法逃离的原因:文中的统治阶级——人类通过生存环境的封闭、生存基因的剔除、严格的监视和检查体制、文化上的渗透教育、人格上的打压,成功地把克隆人塑形成为人类奉献生命的被统治阶级。通过石黑一雄细腻又残忍的描述,引发了对当下社会霸权困境的思考,反思舆论引导和话语权构建的工作以及对弱势群体的话语霸权现象。  相似文献   

13.
当代英国作家石黑一雄的小说创作具有国际化特色。多元文化生活环境、文化保守思维的突破与人类普遍生存经验的关注共同推动其国际化创作风格的生成。通过这一写作范式,石黑一雄审视全球化进程中人类面临的民族文化消解、科技伦理缺失以及文化身份迷思的艰难文化处境。他从民族文化的坚守,科技伦理秩序重构、跨文化对话中的身份建构方面探索文化困境救赎路径。石黑一雄的国际化写作传递了他的文化价值取向,蕴含丰富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14.
方梦婷 《英语广场》2023,(21):71-74
石黑一雄的小说《克拉拉与太阳》借用机器人克拉拉的视角,围绕机器人能否替代人类的问题探讨了“人心”的重要性。石黑一雄通过描写人类与机器人之间的相处,探讨爱与“人心”,启发读者对后人类主义时代下的伦理道德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5.
钱全 《学语文》2021,(2):83-84,96
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塑造了许多在战争创伤阴影下生活的人物形象,无论是施害者或是受害者,亦或二者兼有者,都无法逃离那段记忆带来的与现实生活的疏离感,他们在战争中失去自我,在战后迷失自我,试图找回自我。究其原因,除了战争本身带来的伤痛之外,还有一个更宏观、更本质的原因,即日本文化中特殊的“耻感文化”对于日本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技法与主题两方面,解读石黑一雄的小说《克拉拉与太阳》中对传统现实主义的超越。在技法层面,主要体现为用丰满的人物塑造体现人性的复杂、非人的第一人称叙事引发思考两个方面;在主题层面,主要体现为将小说的内涵从批判社会现实深入到揭露人心、从关注当下社会现实拓展到警示未来生存危机两个方面。在对现实主义的超越中,作者发出了尖锐而又现实的“人心”存在之疑,警示读者在人机共存的必然历史发展趋势下,如何重拾“人心”的主体性和不可替代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石黑一雄的代表作《长日留痕》是一出个人的悲剧,作品表现出悲剧主人公奉献出一切的抗争精神。这种悲剧精神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蕴,主人公失败的抗争弘扬了人的价值。主人公的不幸隐喻着整个人类所面临的一种生存困惑,现代社会应当多关注个体存在价值,促进个体发展。文章运用悲剧理论,从悲剧人物、悲剧情节以及悲剧主题方面分析《长日留痕》所体现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18.
《太原大学学报》2018,(1):65-70
当代英国作家石黑一雄笔下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及其命运归属历来都是评论家津津乐道的对象。石黑一雄在2005年出版的反乌托邦式长篇小说《别让我走》中塑造的逆来顺受、丝毫没有斗争意识的克隆人形象引发了众多评论家的思考与质疑。站在葛兰西的霸权理论的视角下,对克隆人被人类操控的傀儡人生进行原因探究:作为统治阶级的人类通过对克隆人地理上的强制隔离、基因上的强力介入、文化上掺杂着欺骗的渗透教育,塑造并影响了被统治者——克隆人的思想,使其像人类手中的傀儡一样,处于麻痹与服从的状态,从而更好地为人类的一己私利奉献出自己健康的器官和年轻的生命。石黑一雄通过对由发达科技和扭曲人性相互作用所创造出的这一反乌托邦社会的描绘,引发人们对自我价值的反思,对当前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具有一定的教育和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克隆问题,人类社会中的种族和阶级压迫也逐渐延伸到这些被物化的“人”身上。在石黑一雄的《别让我走》中,人类的伪善迷惑了克隆人的双眼,使其被残忍无情地利用,一场围绕压迫与被压迫的抗争就此展开。  相似文献   

20.
石黑一雄,英籍日裔作家,布克奖的获得者,被誉为"英国文坛移民三雄"之一。作为石黑一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小说《长日留痕》以日记的形式描绘了主人公史蒂文斯的一生经历,突出强调了史蒂文斯的情感变化。基于时空体理论和空间理论,文章通过对小说中时间和空间的探析,反映了史蒂文斯身份的迷失与复得,并揭示了时间和空间因素对于小说艺术价值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