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越剧是中国五大传统戏曲之一,其对外传播需要借助翻译来实现。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注重从微观层面分析翻译,而戏曲剧本以短对话为主,因此两者适配度较高。本文以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为指导,从层次转换、范畴转换两个方面分析石逸莉的《梁祝》译本,探寻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对戏曲翻译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希望借此为戏曲和越剧翻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丁晓超 《文教资料》2009,(31):30-32
生态翻译学理论给译者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来审视翻译活动。本文从该理论的分析入手.把译者主体的适应选择与诗歌翻译这一载体相结合.从语言、文化和交际层面的多维度转换角度对《泊秦淮》一诗的几种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旨在得出整合适应选择度较好的译本.并对该领域的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生态翻译学自2001年起步以来,在十余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从诞生到逐渐成熟的发展过程,对翻译研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框架,从"三维"转换视角对《逃离》及李文俊译本进行文本探究和翻译方法的归纳总结,既是一次对该理论在文学译本分析上的运用实践,也是一次对李文俊翻译思想研究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4.
书名是对一本书的内容高度概括或其内在意境和气质的体现。书名的翻译影响了该书译文在译语读者中的接受度。在处理书名翻译时不仅要注意内容的有效传达,更要注意译本出版时的生态环境,从而做好译本对出版生态环境的适应。本文拟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以"三维"转换为原则对书名的翻译进行初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5.
《摩尔·弗兰德斯》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作品着重刻画了父权社会下女性的伦理选择.出版以来广受翻译家青睐,诸多语言翻译版本层出不穷.其中梁遇春的汉译本深受中国读者的喜爱,其立足于胡庚申教授生态翻译学理论下的三维转换策略,对梁遇春的译本进行分析,从而教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译者在翻译实践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在多维度的适应...  相似文献   

6.
以多元系统理论为指导,对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两个不同时期的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将赵元任《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译本和吴钧陶《爱丽斯奇境历险记》译本放在其各自产生的社会背景中去对比分析两译本产生的客观原因和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结论是,两译本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由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决定,儿童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化多元系统的地位影响两译本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霍克斯译本)中的典故翻译进行研究,对比和分析杨译本和霍译本对于典故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和方法。通过研究表明,两个译本体现了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的影响,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了译者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8.
周扬  姚志忠 《海外英语》2014,(13):159-160,162
生态翻译学理论是胡庚申教授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翻译研究理论。基于生态翻译理论的理论框架,该文将从"三维"转换角度分析《江雪》的两个英译本,并以期得到最佳译本。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的是余光中先生1957年和2010年翻译的《老人与海》的两个版本,挑选译本中诸多实例,通过对比分析重译本对原译本的改进,并结合余光中的翻译思想,探讨影响其重译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0.
王汐悦 《海外英语》2022,(23):30-32
在阅读文学翻译作品时,由于文学作品中的角色频繁转换,外来文化的大量输入,译入语读者会存在信息滞后甚至是文化盲区现象。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前做好文学文本解读,并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文本角色、源语文化、译语文化的影响,结合对话的文学意义观,适当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多维视角转换,即文化转换、文本角色转换与角色视角转换,使译本更具可读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外国小说译介过程中译者的翻译转换策略为切入点,以Uncle Tom’s Cabin三个产生于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中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不同历史阶段即不同意识形态下译本所采用的翻译转换策略的异同,试图分析社会意识形态对外国小说翻译转换策略以及翻译过程中"改写"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代丽春 《考试周刊》2012,(30):23-24
德国功能派的翻译目的论认为任何一个译本都有翻译目的,译本怎么翻译、采取什么样的翻译策略则是由其目的决定的,而评价一个译本的成功与失败也是要看其翻译策略是否满足了翻译目的。本文在翻译目的论的视角下.从文化意象和双关语两个方面对《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吴钧陶译本做出分析,指出在新的时代特征下,吴钧陶译本满足了目标读者的阅读需求和译者的翻译目的。符合翻译目的论的“目的决定手段”准则,从而得出吴译本是一部好的译本的结论.以对吴译本重新做出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风格的可译与不可译,历来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以董乐山的译本为研究主体,将其与刘绍铭的译本进行对比,由浅入深,从词汇、句法、文化三方面研究译者的翻译手段,分析其翻译风格,探究风格的可译性。  相似文献   

14.
白琳 《现代英语》2023,(16):87-90
文章从《金匮要略》全书方药中的计量单位入手,采用文献分析法、实证分析法和归纳总结法,将其分为标准度量衡单位、非标准度量衡单位和特殊计量单位三类,结合阮继源、罗希文和李照国三个译本,对比分析了三个英译本计量单位的翻译策略的异同。研究发现,罗译本和李译本大多采用音译和直译的方法,保留了中医典籍中计量单位的特色;阮译本则更加灵活,采用了意译、音译、音译加注、直译加注等多种英译方法,更为准确地传达了方药中计量单位的意义。此外,文章还探讨了计量单位在中医典籍的翻译方法,有利于完善中医典籍翻译研究,为其他中医典籍的翻译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翻译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中的重要理论,它于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学者汉斯·维米尔提出,其为翻译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认知模式。文章拟从翻译目的论的视角,对《哈姆雷特》选段的两个中文译本进行分析比较,主要从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三方面分析了两个译本的不同点,从译者的主体性方面分析了两个译本的相同点,以期揭示翻译目的在翻译实践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王妍 《考试周刊》2012,(35):30-31
作者通过自建《大卫·科波菲尔》小型语料库,拟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对其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五个译本进行描写翻译研究,通过对比各译本的词汇语言、句子结构等微观特点,分析译本语言的变化性和特色性,进而探究进其翻译多样化的成因。  相似文献   

17.
Moment inPeking的中文译本虽已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但学者们仍对译作质量存在不同的看法。为了较客观地反映译作质量,语域分析法被运用到Moment in Peking两中文译本研究中。两译本分别从语场对等、语旨对等和语式对等的角度与原文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与张振玉的译本相比,郁飞的译本更大程度上实现了与原文的语域对等,成功转换了原文文本的社会意义。同时,语域在翻译研究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也得到了有力证明,这对翻译工作者、翻译批评者及翻译教师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生态翻译学理论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时要注重"三维"转换,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钗头凤》是南宋词人陆游著名的代表作,本文选取其不同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其译文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从而指出,中国古典诗词的译介方法极其丰富,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的过程中,译者不可能只使用单一的翻译方法,而是需要进行多维的适应与选择。以此,本文试图为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9.
朱爱秀 《考试周刊》2007,(25):106-107
本文从翻译本质出发,以异化翻译为角度,以杨氏夫妇的译本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其体现的教育思想、人物的文学修养和思想感情三个方面,分析杨译本《红楼梦》中《诗经》文化内涵的翻译。  相似文献   

20.
雪莱创作的大量的广为人知的诗歌,备受中国翻译界学者的青睐.中国译界学者对其诗歌翻译以及译文的研究源源不断.其创作的小众诗歌A Song,译文版本也不计其数,并且中国学术界对其名家译本的研究也从未停歇.纵观此诗歌的名家译本研究,发现目前的研究主要在于鉴赏译文的诗歌意象,以及分析译者的翻译思想和翻译风格的迥异,缺乏从译者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