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素以园林美景享有盛名,这些园林可分为宅地园林、市郊园林和寺庙园林三大类。苏州园林多为宅地园林,由贵族、官宦、富商等所建,精致优雅。这些园林反映出历代园林的不同风格,同为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作。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  相似文献   

2.
蹑山落水自蜿蜒—苏州园林中廊的形态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廊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州古典园林则是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的代表之一。本基于对拙政园等三座苏州园林的详细调研,对苏州园林中的廊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从平面形态、剖面形态、尺度、节点等方面归纳总结了园林中廊的形态,分析了廊在园林空间的整体组织上所发挥的分隔、引导、展现和衬托等重要作用及相应的处理手法实例,提示在当代园林设计中进行继承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苏州园林在布局、结构、风格上各有自己的艺术特色,被称为苏州四大古典园林的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元、明、清等朝代的艺术风格。留园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占地2顷。是苏州的大型园林。导游员介绍说:“留园以厅堂、走廊、粉墙、洞门和假山、水、花木组成风格各异的园林小品,充分体现了清代  相似文献   

4.
廊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州古典园林则是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的代表之一.本文基于对拙政园等三座苏州园林的详细调研,对苏州园林中的廊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从平面形态、剖面形态、尺度、节点等方面归纳总结了园林中廊的形态,分析了廊在园林空间的整体组织上所发挥的分隔、引导、展现和衬托等重要作用及相应的处理手法实例,提示在当代园林设计中进行继承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存的著名古典园林数量不少,多数是明、清两代的遗物。其精华则集中在江南。前人有所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评语。我国建筑界也认为“中国古典园林精华萃于江南,重点则在苏州,大小园墅数量之多、艺术造诣之精,乃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区所少见”。之所以形成这一情况,主要是因为从春秋以来,苏州一直是我国南方的重要城市,它具有物质丰裕、文化发达、山明水秀的优越条件,自晋室南迁以后直至清代,历代贵族官僚不断地在苏州建造供他们享受的园林。因此,现存的苏州古典园林相当可观。在刘敦桢的《苏州古典园林》一书中论述的古…  相似文献   

6.
苏州园林是中国私宅园林的代表,写意是它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法。写意常通过象征、品题等手法来开拓深远隽永的意境。这种手法是中华民族直觉顿悟思维方式的表现,是中国传统诗画的延伸,并与文人园园主的关系密切。苏州园林的写意不是对自然的简单模仿,而是追求有若自然、不露斧凿之痕的最高审美境界,它创造出了富有情趣的人化自然。写意手法营造出的含蓄和韵味需要游园者的心领神会,是品赏苏州园林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7.
苏州园林     
《课外阅读》2012,(23):66-67
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人间天堂,园林之城"的美称。这里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誉。苏州古典园林"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灵泉之致"。1985年,苏州园林即被评为中国十大美景之一。作为举世瞩目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沉淀了  相似文献   

8.
昆明世博因“东吴小筑”是苏州园林的缩影,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利用庭院进行空间分隔,将建筑融于自然;利用透窗、漏窗、门洞等构成将抑景、添景、夹景、对景、框景、漏景、借景的构景方式运用到造园之中,使各个空间相互渗透,藏露疏密有致,景色有虚有实,丰富了空间层次,园内风景不仅变化多样,且风格协调统一;以写意山水画为摹本.用充满书卷气息的诗文题刻自然融于国内建筑、山石、水景等,将文化内涵蕴藏于移步变换的自然美景当中,各处美景充满了诗情画意的韵味.苏州古典园林体现的是自然美、艺术美、形式关的艺术特色,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律,人离不开自然,要融于自然,也要在自然中发挥人的创造性,满足人们物质的享受和精神文化的追求,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艺术境地.  相似文献   

9.
苏州园林     
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苏州园林被公认是实现这一设计思想的典范。这些建造于16~18世纪的园林,以其精雕细琢的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这表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  相似文献   

10.
苏州     
苏州园林不去观赏园林,就等于没到过苏州。苏州的园林是中国式别墅的代表,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誉,集中国文化、绘画和建筑于一体,亭台楼阁,曲径通幽,修篁影绰。中国文人士大夫崇尚自然山水,为了在城市里也能亲近山  相似文献   

11.
三摄 《红蜻蜓》2023,(18):18-21
<正>小档案站点:苏州园林种类:世界文化遗产位置:江苏省苏州市关键词: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狮子林、网师园、环秀山庄、退思园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是位于苏州市境内的中国古典园林的总称,现存五十多处“宅园合一”的古典园林。其中,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沧浪亭、狮子林、耦园、艺圃和退思园先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2.
苏州,山温水软,杏花春雨,吴门文化的发源之地。其人间天堂的美誉,源于拥有众多的古典园林,因此,苏州也被称为"园林之城"。书法艺术,遍及苏州园林的各个角落,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本文运用苏州园林中的书法楹联、书法匾额、书条石这三种形式,探索园林中的书法文化,感受独特的书法意境。  相似文献   

13.
苏州园林是私人宅第,与皇家宫苑不同.它虽不如皇家宫苑豪华、富丽,但是劳动人民在规模较小的有限空间里,发挥了惊人的艺术才智,运用中国国画的传统手法,把山、水、建筑和花木四者巧妙地组合起来,构成一幅幅自然山水画,达到“不出城郭而享山林之乐”的艺术效果。在苏州园林中,宋代的沧浪亭、元代的狮子林、明代的拙政园、清代的留园分别保留着宋元明清这四个朝代的不同风格,各有其独特的美,被誉为“苏州四大园林”。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园林有着东方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在世界的园林史中占有极高的地位。几千年华夏文明的传统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环境关学。中国古典园林的独特之处在于“法师自然”是人工与自然的巧妙的结合。中国古典园林是环境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5.
<正>苏州园林是一幅写意山水画,更是一首山水田园诗。苏州园林是全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是我国古典园林的典范,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是一篇序,更是一篇情文并茂、趣味盎然、别具魅力的说明文,是说明文中的精品、经典,文中的美点很多。叶圣陶说苏州园林"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化用一句,阅读《苏州园林》这篇文章的审美感悟是"阅读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园林是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完美结合,凝聚着人类向往自然、美化自然、与自然交流的愿望和体验.中国古典园林匠心独运的布局安排、独特意境都体现出古代造园中诠释"自然"、享受自然的"自然观".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观"对中国古典园林在艺术上的表现影响深远,对当今造园艺术和旅游资源的开发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苏州园林文化艺术课程基地江苏省苏州艺术高级中学(江苏省苏州市第六中学)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启动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通知》文件精神,在全面梳理历史传统、办学特色、师资特长和办学宗旨的基础上,依托学校得天独厚的古建资源(许乃钊故居)、苏州古典园林以及吴文化的深厚底蕴,打造文化艺术课程基地。学校"苏州园林文化艺术课程"的有效推进,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探究本土文化,实践创新民族文化艺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新精神,提升师生的美学修养和艺术实践能力,培养师生传承民族文化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18.
意境与情趣是评价中国文化传统艺术的重要美学范畴。中国古典园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将各种不同门类的艺术荟萃在一起,与园林中山水、泉石、花木等自然景物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一种新的空间艺术。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同样具有意境美与情趣美。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美,是诗画与园林的结合,园林是凝固的诗,又是立体的画。中国古典园林的情趣,是把古诗文、历史传说中的意境赋予园林景观之中,使之具有古风雅趣。  相似文献   

19.
《苏州园林》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之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而苏杭美景之最,还在于园林艺术之美。苏州园林,“多方胜景,咫尺山林”,处处呈现出诗情画意,充满着人文思想。这种山水画意式的园林,“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置身其中,足以陶冶性情,自得其乐。苏州有四大名园: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及留园,都是园林中精品极品,处处体现着中国江南第宅园林的独有特色。今天,我们来学习苏州籍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说明文《苏州园林》,看看他笔下的苏州园林呈现出什 么样的特征。   (王大荣通…  相似文献   

20.
苏州古典园林是生长于中国农耕文化土壤中的一朵奇葩,其造园理念和由此而营造的园林景观诠释着自然经济环境中耕读自怡的内向风格和归田园居式的理想憧憬。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农耕文化景观对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