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双碳”目标,以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的“理论性、专业性和实践性”为基本原则,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挖掘“双碳”目标与宏观经济学传统理论的契合点,探析了传统宏观经济理论的缺陷,并结合我国的“双碳”理念,诠释了绿色低碳发展是人类摆脱困境的政策选择。在讲授传统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注重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融为一体,培养学生的绿色低碳理念,引导绿色消费、践行节俭,引导学生了解具有中国特色绿色低碳经济,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绿色低碳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双碳”目标下能源电力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学生职业认知不到位、课程师资队伍“双碳”素养不足,以及与“双碳”人才培养目标契合度不高的问题。从加强“双碳”目标下的职业分析,拓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视野;加强对教师“双碳”素质的培养,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力;结合“双碳”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等方面提出能源电力类高职院校优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国家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对新时代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加强绿色低碳教育、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贯彻落实“双碳”目标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任务。针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建设中由于绿色低碳理念渗透不足、绿色属性体现不够、绿色考核机制缺乏导致的学生绿色低碳意识薄弱、绿色低碳技能匮乏等问题,文章围绕课程体系完善、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及考核评价方法优化等内容,探索“双碳”目标背景下绿色理念融入“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途径,以及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有助于促进“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双碳”教育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新举措,也是对地理教学研究的新探索。文章从地理教学中渗透“双碳”教育的可行性出发,对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双碳”教育元素进行解读,并以“气候变化”为例进行教学案例设计,以期树立学生的绿色低碳理念,培养学生的绿色责任意识,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5.
袁靖艳 《科幻画报》2023,(3):197-198
目前我国提出了“双碳”目标,即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双碳”目标的提出彰显了我国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积极应对环境变化的决心。[1]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如何在“双碳”战略如火如荼推进的背景下,立足本职,将“双碳”概念融入科学课堂,将“低碳”理念在学生中普及开来,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介绍了如何通过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尝试在科学课堂、科技活动中不断渗透“碳”相关知识,让学生逐渐理解“双碳”的内在原理,并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积极探寻绿色低碳的有效方法,真正践行绿色低碳路线,为“双碳”目标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为应对全球气候问题,我国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实现“双碳”目标是开展大学生绿色消费观培育的价值取向,反过来,培育大学生绿色消费观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在透析“双碳”目标与大学生绿色消费观培育之间逻辑关联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绿色消费观培育存在的现实困境,并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三方面提出培育大学生绿色消费观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双碳”目标是党中央应对全球气候危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能源转型、推进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从国内层面看,“双碳”目标对我国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从国际层面看,“双碳”目标下全球气候治理面临新形势。如何统筹两个大局并把握“双碳”目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当前国家治理的重要议题。“双碳”目标引领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在理念上时代化、目标上合理化、体系上科学化以及方法上智能化。基于此,应从内涵把握、制度建构、技术创新和全球治理等角度出发,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双碳”路径,并在应对全球价值链重构和能源安全风险挑战的过程中,提供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的国家战略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8.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考虑到我国能源发展趋势、绿色能源的潜在需求以及油气行业的发展导向,石油与天然气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急需改善。文章首先表明,为实现“双碳”目标,我国做出了能源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进而分析了“双碳”背景下油气行业绿色转型的必然性,指出了石油与天然气类专业学生培养模式中多领域技术融合的必要性,呼吁培养“石油工程+”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9.
实现“双碳”目标是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危机所达成的高度共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创新探索绿色发展、寻找未来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要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高中地理渗透“双碳”目标的独特视域。文章梳理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双碳”目标与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结合点,并通过实际案例从两个角度具体探析高中地理教学融入“双碳”目标的路径:在课堂依托单元主题渗透、在课外借力生态研学深化,以期提高学生对“双碳”目标的认知力和行动力,实现学科的育人价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0.
简要阐述了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与美国“清洁竞争法案”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并对两者进行了比较。欧美碳关税的实施将对我国的贸易体系产生一定的冲击。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我国政府和企业应该积极应对:主动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坚决抵制单边贸易保护,发展低碳技术、大力降低碳含量,增加碳排放成本、提升碳减排效率,加强碳足迹管理、构建产品碳排放核算体系,锚定“双碳”目标,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1.
“双碳”目标是人类面对气候变化危机的主动作为和共同追求,顺应了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大势。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双碳”目标教育是地理学科应有的责任和担当。文章运用解释结构模型对“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的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构建教学结构序列,优化课堂教学,实现“双碳”目标教育的渗透。  相似文献   

12.
“双碳”,即“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不仅是一项国家战略,而且是一项面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社会契约。职业教育作为推进国家技能体系形成的重要方式,既是“双碳”社会契约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又是影响其良性运转的重要因素。职业教育通过促进绿色法治行动、提供绿色公共服务、参与绿色民主决策、开展绿色教育实践等,在“双碳”社会契约建构过程中能够发挥保护、供给、参与、权力生产等宏观角色。建构赋能“双碳”社会契约的育人路径,职业教育可以通过聚焦“双碳”契约诉求,建立纵向一贯衔接、横向多元辐射的绿色低碳专业群;倡导“双碳”契约精神,建构包含绿色责任担当和绿色实践创新的绿色低碳素养框架;培养“双碳”契约素养,开发搭载融合、跨课程、跨学科的多元绿色低碳课程体系;践行“双碳”契约行动,创设反思性的人文环境和绿色环保的物理环境,创新绿色低碳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积极稳妥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地理学科的跨学科特性决定其与“双碳”目标实施具有很强的知识关联性,同时,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双碳”目标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以湘教版教材为例,梳理教材与“双碳”目标契合的知识点,围绕“双碳”目标确立系列教学主题,并以“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主题为例开展主题教学,采用项目化教学方式,设计“低碳出行”“低碳能源”“低碳种植”三个探究项目,引导学生在解决目标项目的过程中发挥自身优势进行深度探索,在真实案例中理解低碳原理并提出降碳举措,培养学生树立低碳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相似文献   

14.
自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双碳”目标以来,“双碳”教育不断发展,“双碳”目标也成为高考地理试题的重要考查内容之一。文章根据高考评价体系对高考地理试题与“双碳”目标的结合路径进行了探讨,认为“双碳”试题由“双碳”目标相关地理核心概念、“双碳”目标相关的情境与问题、“双碳”目标下的价值立意三部分组成。在此基础上,对2023年高考全国文综乙卷第37题进行了“考什么”“怎么考”的具体分析,提出了“双碳”目标融入地理高考的备考及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5.
高娃 《科教导刊》2023,(2):34-36
“双碳”目标的提出凸显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决心与魄力,并将对社会生活、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一目标给新能源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大量从事相关领域的科研创新人才,推动人才知识结构需求发生重大变化。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本研究从聚焦“双碳”材料和技术研究前沿,丰富和优化研究生课程内容;增加相关实践课程;践行多元化“双碳”教学模式改革三个方面对“双碳”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6.
站在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节点,推进农业农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然而“,双碳”目标下,高职院校涉农人才培养仍存在培养政策、产教资源等外源性困境,顶层设计、课程建设、师生能力等内生性困境,以及涉农人才培养定位、“双碳”产学研机制等多元共生性困境。基于此,高职涉农人才培养亟须打造涉农人才“双碳”共同体,建设涉农人才“双碳”课程群,构建涉农人才“双碳”目标链,培育具有“三农”情怀“、双碳”素养、绿色技能、创新精神的复合型涉农人才。  相似文献   

17.
马强  张婧 《今日教育》2023,(10):34-37
<正>2020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会议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政府“双碳目标”(以下称“双碳”)的发布,是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的积极承诺,是落实创新驱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实践。  相似文献   

18.
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引发全球瞩目。“双碳”目标教育与人地协调观、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天然联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双碳”目标教育,体现了地理人的担当与作为。文章以“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为例,以情境教学为依托,通过五个“碳秘”,让学生了解“双碳”目标概念,构建“双碳”目标意识,走向“双碳”目标行动,从而实现“双碳”目标教育在地理课堂的融入。  相似文献   

19.
教育在“双碳”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天津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积极推进绿色校园建设,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相关学科和课程,开展相关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构建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天津绿色低碳发展教育在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人才培养、资源保障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建议加强绿色低碳发展教育制度设计,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教育进中小学、幼儿园课程课堂,提高高校绿色低碳发展建设专门人才培养水平,提升绿色低碳发展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水平,提升教师绿色低碳发展教育专业素养水平,开展绿色低碳发展主题实践活动,建设绿色低碳校园。  相似文献   

20.
伴随中国经济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面临新要求和新挑战,促进城镇碳减排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本文选取2000~201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基于全要素碳排放效率角度,考察中国城镇化率影响全要素碳排放效率的空间效应和传导机制,对协同推进中国城镇化建设和“双碳”目标实现的路径进行探索。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化率对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提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且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产业结构、技术创新、人力资本和生活消费在影响产生过程中表现出差异化中介效应。在全要素碳排放效率约束下,加快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应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尊重区域发展差异,提升政策举措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研究应用、不断优化人力资本结构、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