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浑然一体,教师开展历史教学活动往往是对几个核心素养的综合培养,学生解答高考历史试题也是对几个核心素养的综合运用。但每个素养又各有侧重,自成体系,基于“历史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实证性人文社会学科”[1],本文选取史料实证素养进行深度分析,探讨其在高考历史试题中的考查层级。一、史料实证素养的内涵“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2]从概念上来看,  相似文献   

2.
<正>史料实证素养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具有批判性思维,实证性强,突出体现历史学科求真求实的学科特征。[1]黄牧航老师撰写的《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一书,从教学和评价角度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剖析[2];《历史教学》近期刊发了《近五年我国中学历史“史料实证”教学的进路与审视》一文,对研究史料实证素养的论文进行了总结。[3]本文着力探讨在高中历史命题中如何体现对史料实证素养水平层级的考查。  相似文献   

3.
<正>“深度学习”主张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素养。高中历史学习中,学生要在解决真实问题过程中理解和解释历史就离不开“了解、感受、体会历史的真实境况和当时人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1],这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在历史情境中展开学习活动”[2]。真实学习问题必须依托真实历史情境,真实历史情境需要借助“史料”来建构。但由于精力、能力和视野的限制,大多高中历史教师很难开发出符合教学要求的史料。基于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最大限度地用好教材,使课程内容情境化”[3],这是高中历史深度学习实现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正>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其中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1]因此,落实史料实证的素养对于其它素养的落实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笔者拟将围绕史料实证素养落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来谈三次序材料教学法的解决策略,以期为“史料实证”素养科学落地提供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5.
<正>史料实证作为《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到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是历史学习的必备技能,是其他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史料教学是最能体现历史学科特点的一种理念和实践”[1]。只有让学生像历史学家一样经历史料考证、探寻历史的过程,才能真正培养他们的实证精神,落实史料实证核心素养。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教科书中的历史结论与观点,很难有机会通过实证作出自己的解释,构建自己的历史知识体系。基于历史场馆的史料实证活动就是在这样的理念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6.
<正>《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其内容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1]为使史料实证素养的落实更具操作性,“新课标”将史料实证素养划分为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四个素养水平。高中历史教学中,  相似文献   

7.
<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了五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水平分层,其中史料实证是其他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和方法。新课标定义“史料实证”是“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1]。史料实证素养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笔者拟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为例,  相似文献   

8.
<正>历史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实证性人文社会学科。对史料的研习与运用,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历史和评判历史的重要能力体现。[1]一般而言,教师经常会采用文字史料、影像史料和实物史料。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影像史料大多处于文字史料陪衬的地位。作为影像史料重要组成部分的历史地图,其涵盖内容丰富、表达形式直观,不仅有利于增强历史学习的生动与趣味,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2]除了地图上直观展示的信息外,充分挖掘历史地图背后的信息,设计适当的问题链,能够更好地发挥地图史料的实证作用。因此,本文以《中外历史纲要(上)》《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一课中“红军长征史”部分为例,探讨如何高效利用历史地图,充分挖掘教材史料,落实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9.
<正>“学生能够在真实、可靠的史料基础上得出历史结论和评判的能力和品质”[1],即为“史料实证”素养,这是学史、治史的态度根基与依据,是培养高中生搜集、辨析、论证史料并运用真实的史料重视历史的态度和方法,在保留史料教学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强调“求证”“求真”的过程。在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中,“史料实证”构成历史学习的核心能力,是通往历史的桥梁,如图1、图2。对于同一历史事件,不同时代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搜集、辨析,依据史料对所探究问题进行探析,寻求更合理的历史解释。  相似文献   

10.
<正>从历史学科特点看,历史核心素养又聚焦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它们构成历史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素框架……历史核心素养的各构成要素是系统性的有机整体,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各构成要素相互包容……培育历史核心素养的关键在于——对历史核心素养各构成要素作系统性融合,并将其融入具体历史事件的教学设计[1]。  相似文献   

11.
<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1]从定义看,构成科学的历史解释需要史料实证、历史理解与分析评价相结合。可信的史证是历史解释之基,严谨的逻辑是历史解释之器,多元的史观是历史解释之魂。[2]笔者试以《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为例,以初高中衔接、史料实证、历史理解与分析评价为抓手探讨培育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正>高考评价体系结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国家课程标准,提出了“关键能力”作为考查目标之一。“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情境中的问题时,有效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知识。”[1]“根据高考评价体系的整体框架,结合《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素养,历史科考试内容改革提出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探究能力3项关键能力。”[2]  相似文献   

13.
<正>回顾近三十年各国历史教育界的探索和改革,“无史料不教学”已成为共识。1991年英国“历史科国定课程”将“历史资料的使用”作为6至11岁学生须达到的三个“成就目标”之一;1995年扩充为五个“核心要素”:时序、历史知识与理解的广度与深度、历史解释、历史探究、组织与沟通。我国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将史料实证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1]无论是英国上世纪末的改革,还是大陆近年来的改革,  相似文献   

14.
<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历史课程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规定的课程目标一致。初高中是一个连贯的学习过程,同时“由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五个方面的分类初高中是一样的,这意味着必须解决核心素养培育的分层问题”。[1]  相似文献   

15.
<正>一、问题的提出在当今历史教学注重培养历史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尤其在新的高考评价体系的影响下,历史教学越发注重史料的发掘与使用。为了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新材料新情境’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命题思路”[1]。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就列举了多种史料:史书、档案与文书;文集、笔记、书信与日记;地方史志;报刊;  相似文献   

16.
<正>深度学习是落实各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基本路径[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建议“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整合,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促进学生带着问题意识和证据意识在新情境下对历史进行探索,拓展其历史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度学习,进而培育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成为时下的热点。同时,21世纪中学历史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将历史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正>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通过积极的探究实践,深刻地掌握学科核心知识,并运用该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20。深度学习着眼于学科思维模式的培养,以及合作精神、公民素养、责任担当等意识的养成,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历史学科的整本书阅读,能够帮助学生将对史实的记忆提升到历史认识的高度,更好地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动机与效果、偶然与必然等方面的关联,是培养“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正>傅斯年先生曾说,“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历史研究是“一分材料出一分货”[1],直截了当地指出了史料的重要性。史料是还原历史真实不可或缺的证据,史料实证则是研究历史的根本办法。在高中历史课堂中落实史料实证素养,能够使传统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的情况得以改善,有利于培养学习者求智、求证、求知的品质,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历史学科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应准确定位史料实证素养的内涵,选择有效的教学对策,在史料解读、整理和收集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相似文献   

19.
<正>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认识历史必须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1]。对史料进行去伪存真关系着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考查力度在加大,角度在创新。本文以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为例,对史料实证素养在高考历史试题中的考查角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建构历史解释,其内容包括确定史实、叙述经过和结果、分析原因和影响、揭示经验和教训等。历史解释素养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对历史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要求,是衡量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水平,判断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标准。民国国学大师傅斯年提出:“史学便是史料学。”[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