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柳州师专学报》2019,(3):17-24
21世纪以来,恩施长篇小说创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实绩,不仅在数量上获得历史性的突破,在质量上也明显提升,部分作品产生了较为重大的社会影响。以反映本土社会历史与文化为任务,以提炼恩施社会历史文化符号为手段,以表达恩施人民的诉求为导向,着力讲述恩施故事、塑造恩施形象、弘扬具有当代价值的民族精神,是恩施长篇小说取得长足进步的主要经验。  相似文献   

2.
在小说《布鲁克林》中,爱尔兰当代作家科尔姆·托宾刻画了一位从爱尔兰小镇移居纽约的女性流散者。托宾从当下多族群共处的时代背景出发,以主人公的流散经历为依托,将其对爱尔兰共同体的辩证审思融汇其中。小镇凋敝的社会经济景观折射出爱尔兰小镇共同体的“失落”状态,对于个体发展与自由的追寻促成了爱尔兰女性的跨国流散行为。布鲁克林的爱尔兰流散共同体基于共同的文化身份形成,蕴含强大的凝聚力,不仅为流散者提供物质保障,更赋予流散者精神上的“慰藉”,帮助主人公走出了流散异国所遭遇的情感疏离。在肯定族群内部联结的基础上,作品进一步传达了打破身份迷思,超越种族、民族、国家的世界主义伦理规范的思想主张,为建构跨族群共同体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
在众多作家热捧20世纪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今天,哈金却反其道而行,直接走向深广久远的19世纪俄罗斯文学,致力于以长篇小说的形式来创作"伟大的中国小说"。哈金笔下的人物具有普遍的救世情怀、反省意识和忏悔精神、爱的迷茫和无奈,其作品对于俄罗斯文学的继承和发展有着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所体现的思想和研究方法对中国一般的文学理论研究和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研究都有启示性意义,主要表现为:安德森民族概念中的“想象”观念具有文学理论价值,文学想象民族和认同民族功能的揭示可带来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新认识,安德森的文学文本分析方法和比较研究方法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5.
在众多作家热捧20世纪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今天,哈金却反其道而行,直接走向深广久远的19世纪俄罗斯文学,致力于以长篇小说的形式来创作“伟大的中国小说”。哈金笔下的人物具有普遍的救世情怀、反省意识和忏悔精神、爱的迷茫和无奈,其作品对于俄罗斯文学的继承和发展有着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
贾平凹商州系列长篇小说中的空间书写与他对故乡的空间记忆密切相关。在贾平凹的笔下,具有隐喻意义的自然“风景”、兼具地理性和精神性的人文“风水”,以及作为作家生命印记的方言土语,共同建构起商州这一充满地域文化色彩的乡土空间。对以秦腔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日益式微的担忧,传达了作家对现代化负面性的反思及文化寻根之意。从文学地理学的视角来看,“商州”实际上是贾平凹在真实地理空间基础上用文字创造出来的文学空间,既是贾平凹“精神望乡”的产物,又是具有象征意味的文学空间。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80年代起,拥有厚重历史的俄罗斯经历了几场大变故,社会而变得动荡不安,俄罗斯民众陷入了生活和信仰危机。千百年来根深蒂固于俄罗斯思想中的宗教意识责无旁贷地成为填补空虚、平定危机的最好的思想武器,肩负历史重任的俄罗斯作家以文学方式反映俄罗斯民众在特定历史时期下寻找精神寄托的“弥塞亚”情结。  相似文献   

8.
“多余人”形象的出现,是世界学史上特有的现象。“多余人”随着贵族革命运动的开始而出现在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几经变度,继而又随着贵族革命的终结而销声匿迹,寿终正寝。于此,从学和史学的双重角度多视角地分析和论述了“多余人”的悲剧,是时供的悲剧,是残酷时代时原悲剧。我们在这悲剧而感叹时,也从历史反思的角度,对他们及其时代有了一个本质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苏联解体以后,近十年来“新俄罗斯学”已然成形。走出自成传统的非“红”即“黑”的锁定,检视多灾多难的生存境况中的困顿,呈现剧烈动荡的时代大潮中被裹挟的面影,接纳艺术表现的多声部而审美姿态的多样性,可谓“新俄罗斯学”的基本表征。  相似文献   

10.
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汤因比晚年提出了著名的“生物圈”理论,深刻阐释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为解决一系列生态问题,他先后寄希望于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但在希望接连破灭之后,提出建立“世界政府”的新方案。这个“世界政府”只是一个设想的乌托邦,这在当时乃至人们可以预见的未来都难以实现,但与当今社会和人文学界热议的“想象的共同体”不谋而合,可见,其思想的前瞻性和积极性不容忽视。而中国近年来所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其高度的包容性和创造性成为解决生态问题的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11.
五四以来新文学的根本主题就是"人的文学",它高扬人的个性、人的解放、人的自由以及文学的启蒙价值,但是如何完整准确地理解这一命题,同样是百年中国文学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事实上,"人的文学"从未放弃中国文学几千年传统形成的文学责任感与使命感;也从未脱离"人的文学"与时代文学的互动关系;更没有淡化"人的文学"与人类文学的本质关联。从五四新文学的兴起,到当下这场全球疫情的发生,都充分证明了中国文学人性、时代性和人类性的互动互存。  相似文献   

12.
语言尤其是方言,常常成为作家故园情怀存储和释放的载体。陈忠实吸纳方言土语的文学书写动因从心理学角度可以追溯到他强烈的母语方言情结,这种情结与他对乡土家园的情感依恋密切相关,不仅蕴积在他的小说语言中,还无意识进入他的散文书写,甚至能突破诗歌文体的禁忌。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俄文学家在塑造俄罗斯文学中"多余人"形象时,"多余人"在爱情矛盾冲突中的性格特征是塑造其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当"多余人"在爱情生活中退缩、消极应对,甚至逃避时,俄罗斯女性对爱情追求的坚强决心和果敢行动也愈发与"多余人"形成鲜明的对比,凸现了俄罗斯女性的光辉形象,体现了作家的道德理想及时代对"新人"的期待和呼唤。  相似文献   

14.
长篇小说<李自成>的文体实践为探讨持续的历史书写与不断填补的小说文本间的裂隙、弥合及创作主体在真实与虚构问题上的处理方式提供了范本,提示了历史真实与历史想象的内在分别,这无疑是对中国小说写史传统的承续.尽管它体现为两难中的持续历史书写,但作家的文体意识与长篇小说的文体自律性为"生长出中国的小说艺术"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5.
苏联解体以后,近十年来“新俄罗斯文学”已然成形。走出自成传统的非“红”即“黑”的锁定,检视多灾多难的生存境况中的困顿,呈现剧烈动荡的时代大潮中被裹挟者的面影,接纳艺术表现的多声部而形成的审美姿态的多样性,可谓“新俄罗斯文学”的基本表征。  相似文献   

16.
赵岚  赵子尊 《海外英语》2022,(13):197-198
“女性书写”是法国女性主义代表人物西苏提出的文本书写概念,意指将女性写进文本的文本特征。然而,女性书写并不等同于单纯的女性指向书写,过于重视男性指向描写的“理想女性”角色或是刻意回避男性指向描写的“超级女性”角色实际都没有脱离二元的男性话语框架,也无法建立真正的女性话语体系。文章区别于传统的文本细读方式,使用Python语言对安·泰勒23部小说近250万字的文本语料展开数据驱动范式之下的数字人文研究,认为其小说作品平衡了男性指向和女性指向描写,祛除同质性和压制性,打破二元对立,构建了女性书写之下的两性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涂怀章教授的长篇力作——“大学的青史”首卷《人殃》由中国联出版社于2003年8月出版。该作品以某师范学院为背景,以中年讲师喻唯山的人生遭际为情节主线,采用历史与现实交叉闪回的复式叙事方式,生动地反映了三代教师的人生悲喜剧,深刻批判了极左路线的严重危害,由衷讴歌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品发表后,在社会上特别是在高校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本刊特以笔谈形式选发这组章,以飨读。  相似文献   

18.
随着苏联的解体,宗教在俄罗斯社会再次成为十分普遍的文化现象。研究东正教与俄罗斯文学的问题成为文艺批评家关注的中心。近十年来,俄罗斯有关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大胆的尝试。本文将对此进行简要综述,试图为我国研究者提供一点可以参考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20.
文章深入地论述了19纪世俄罗斯文学中出现的“多余的人”及其身边的女性人物形象:20年代的奥涅金和达吉亚娜、40年代的罗亭和娜达丽亚、50年代的奥勃洛摩夫和奥尔迦是其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