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起王羲之,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书法艺术,而论其在这一领域的成就,就不能不提及素有“古今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集序》。  相似文献   

2.
王羲之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书法家.由于其书法艺术成就及“书圣”的美誉,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的奇闻轶事、书法杂帖,而对他的文学作品的研究却很少.王羲之的文学作品最为人传诵的莫过于他的《兰亭集序》.书法上古今无二的艺术地位是该文流传深远的重要原因.全《序》324字,字字写得玲珑潇洒、灵巧别致,且重字俱构别体,点画富于变化,它的书法风格和唐代书法大师颜真卿的方正庄严,整齐大度的风格相比,更有一种“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的韵致,以至真迹失传,临本相衍不绝.但是,从文学角度观之,同样有与书法艺术相一致的“真率萧闲,不事琢磨”①的艺术魅力.《兰亭集序》书法上的“萧散简远”,与文学上“真率萧闲”的双璧合一,才真的成就了它尊号”墨皇”②的艺术品位。  相似文献   

3.
提起王羲之,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书法艺术,而论其在这一领域的成就,就不能不提及素有古今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集序》。《兰亭集序》是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其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神采历来为书家所推崇。  相似文献   

4.
初中《中国历史》第一册插图"王羲之写的《兰亭集序》"(第127页),实际上并不是《兰亭集序》,而是《十七帖》里面的《足下今年政七十帖》.(此帖也收在南宋汇刻的丛帖《兰亭续帖》内,《兰亭续帖》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无关.)那么《兰亭集序》和《十七帖》是怎么回事呢?王羲之写的《兰亭集序》,不但文字优美,而且书法艺术成就极高,一般作为文章来读题目便叫作《兰亭集序》.作为学习书法的范本,则称《兰亭帖》(或《兰亭序帖》),也称《禊帖》."禊"是"修禊事也"的"禊",本字应读xì.《兰亭集序》里面提到的"修稧(禊)事"是  相似文献   

5.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所作的一篇文质优美的散文,不仅具有颇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同时也有着文学与哲学的价值。文章短小精悍,语言清隽恬淡,胸襟阔大,主题深刻,富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6.
<正>备课《兰亭集序》前,我反复诵读着这一篇文章,一种原发的阅读感受引起我的注意。历来我们习惯把这篇文章的情感脉络概括为乐——痛——悲,将最后一段的今昔一契解读为"千古同悲",以时间的纵横跨度将情感进一步升华为人生终期于尽的痛感。然而,当我们一遍遍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似乎总不至于"满纸辛酸泪",反倒会有一种清朗开阔的阅  相似文献   

7.
语文阅读教学总是倾向于分析挖掘作品的积极的乐观主义情绪,甚至一厢情愿、画蛇添足地人为拔高。殊不知,艺术作品并不需要浅薄虚假的乐观主义,深刻而真诚的悲观性人生体验往往更具一种永恒的打动人心的力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正是凭借朴素的生命悲剧性咏叹而引起“后之览者”的深深共鸣。  相似文献   

8.
杨丽 《学语文》2006,(2):15-15
如果从书法的角度去欣赏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理解和接受.因为它作为书法艺术中的行书瑰宝,早已名扬天下。但是,现在,这篇“天下第一行书”却作为文艺小品文被选入了现行版高中语文教材。那么它所体现的文学意义和审美价值就自然成为语文教学的焦点。把这篇文章放在时代历史的背景上去探究。我认为,它之所以倍受历代文学家称誉,缘于它强烈的情与理,具体的说,也就是文中袒露出的名士情怀,以及对死生的深沉感念。  相似文献   

9.
描述《兰亭集序》中的幽美景致,包括山水环境、天气、自然美景等元素,以及与会者的欢愉场面、分析虚无主题的呈现,强调王羲之对生死和世俗欢愉的深刻思考;然后深入探讨达观主题的呈现,包括对生命短促的感悟、珍惜当下的情感;最后总结虚无与达观在《兰亭集序》中的表现,呈现对生命意义的独特见解。  相似文献   

10.
【教学设想与教学目标】 《兰亭集序》是人教版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的第一篇古代散文。此文很能代表王羲之的散文风格,笔端富于感情,思绪万千,低回曲折,显而不露,深而不晦。它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书序,而且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篇立意深远、文笔清新自然的优美散文。因此,我认为《兰亭集序》不可以按一般“古文”对待,在疏通字句、了解语意之后,教师的重要任务是要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作品展现的诗意的人生境界,让我们的学生在与古人的对话中认识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山水审美情怀和他们精神超越的优美姿态。  相似文献   

11.
蔡文科 《考试周刊》2014,(72):19-19
长期以来,人们对王羲之《兰亭集序》一文的思想感情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本文在前人探究的基础上,结合有关文献,尤其紧扣文本中的关键字句,以人生观、价值观为突破口,对其思想感情做探究。作者认为王羲之在本文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其实是很朴素的,但就其时代来讲又是个性化的。  相似文献   

12.
陈仓 《高中生》2011,(8):56-56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的三月初三,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禊”。  相似文献   

13.
易诗 《高中生》2011,(24):56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的三月初三,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邀谢安、孙绰等41位文人雅士聚于会稽郡山阴的兰亭"修褉",曲水流觞,  相似文献   

14.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表达了他对生死的悲痛与看法,尽管有其积极意义,但遗憾的是他未能就生死的问题作更深入的论述,也未能全面看待老庄的生死观和通达生死的真相。  相似文献   

15.
王羲之与陶渊明同为东晋名士,同样胸怀锦绣,最终同样遁离官场,寄情自然,但他们的人生境界、山水观念和创作目的却有着很大的不同。王羲之与陶渊明虽然同样寄情山水,但一个爱悦自然,以之为"心灵驿站";一个融入自然,以之为"精神家园"。从创作目的来看,王羲之作《兰亭集序》"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要追求不朽,陶渊明"常著文章自娱"是美化生命,后者更能称得上诗意地生活。  相似文献   

16.
一、课文悟读《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传世之作,千百年来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有这么两点:1.作者以简洁、素雅的笔调,娓娓动人的语言,描述了一次令人神往的朋友聚会。请想一想吧:江南正是草长莺飞的阳春三月,在那崇山峻岭的茂林修竹之中,一伙亲朋密友携手并肩而来,席地促膝侃侃而谈,林外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真是人生的赏心乐事啊。不仅如此,作者所叙写的是一次规格很高的聚会:从人员上说,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从宴会的氛围来看,引“清流激湍”“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  相似文献   

17.
施麒俊 《教育文汇》2004,(11):47-49
西方文学史上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东方的文化史上则有“说不尽的《兰亭集序》”。这个说不尽的《兰亭集序》,主要是指“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价值而言。东汉蔡邕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流觞曲水”这个美好春天的环境,自然具备了舒散怀抱的先决条件。以现代美学而言,任何艺术都不仅是一套技法规范,而是艺术家主体精神的物化。王羲之正是将  相似文献   

18.
邓华 《现代语文》2004,(6):45-45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兰亭(今浙江绍兴境内)聚会,行修禊事,流觞赋诗,结成一集,题名为《兰亭集》,王羲之为其写一序言,即《兰亭集序》。  相似文献   

19.
提到王羲之,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潇洒飘逸的书法。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兼采众家之长,论者称其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故有“书圣”之美称。其实,王羲之在诗文写作方面也是高手。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或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名士41人(一说42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临流赋诗,各抒怀抱。王羲之为这些诗做的书序《兰亭集序》,以文采书艺双绝而流传千古。两晋时期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士大夫不满于此,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和生活以…  相似文献   

20.
正一、教材分析《兰亭集序》是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文明的踪迹"中的一篇讲读课文。《兰亭集序》可谓"书文双绝"。它既是书法艺术的瑰宝,又在语言上、思想上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天下第一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二十个之,之之不同"等,足以说明它的书法艺术的欣赏价值;而清新洗练的语言、流传下来大量的成语和意味隽永的名句,正是其语言经典性的体现;一代"书圣"王羲之的深重的生命意识渗透在美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