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封琮  张莹  武广庆 《英语广场》2022,(23):25-28
接受美学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首要考虑读者对译文的接受能力,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天地。文学作品中的重叠词体现了音韵美感、形态美感和意境美感三个层面的美学特征。为此,在接受美学的视角下,重叠词的翻译策略主要有:使用译语重叠词表现原文的音韵美,运用对应结构传达原文的形态美和通过关注重叠词的内涵来再现原文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2.
中国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媒介,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中国电影的翻译便具有不容小觑的重要性。中国文化负载词无处不在,这也同样包括中国电影台词。目标语观众是否能够真正理解并接受一部电影取决于电影的字幕翻译。前人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主要集中于文学文本,中国电影中文化负载词字幕的翻译研究比较少见。接受美学理论强调读者的地位,重视读者审美经验及其对于作品的反应和接受。本文在接受美学理论指导下,探讨了电影《非诚勿扰》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李清照和朱淑真是宋代两住著名的女词人,她们以卓越的创作成就深远地影响了后世文学,为历代读者广泛接受。传播与接受是个互动的过程,综观李清照和朱淑真的被接受历史,她们所表现出来的接受差异主要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接受历程的不同;二是接受态度的不同。通过考察和分析李清熙和朱淑真词的接受差异,能更加深刻地洞悉李清照和朱淑真词的美学特征、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4.
接受美学以读者的“接受”作为文学考察的重点,它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引进中国。接受美学的引进切合了中国新时期读者的审美需求和文化市场的需要,并有助于中国古代文论向现代文论转化,对中国文艺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关于中国文学接受史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学接受史的研究实际上早就开始了,但是,关于这一课题的理论应用、基本原则、一般方法等等问题,至今还很混乱。20世纪80年代初期接受美学被引进中国后,大致经历了理论介绍、尝试运用、理论的中国化、中国文学接受史研究这样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基本上属于纯理论的范畴,第四个阶段才是接受美学具体运用的时期,也是接受美学现实的价值所在。因此,现在必须就中国文学接受史研究所要遵循的原则和方法进行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6.
一、接受美学理论对语文新课程的影响接受美学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由联邦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的教授尧斯和伊瑟等五位文学理论家创立,其基本观点是:1、文本的价值和意义是由读者在接受中创造并实现的。文学活动是一种审美接受与生产的过程,文本的产生并不是文学活动的终点,它的潜能与价值只有在读者的接受活动中才逐步得以实现。所以尧斯说:“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同时,由于接受者有时代、国籍与自身因素的差别,因此,任何文本的意义和价值都只能是暂时的、开放的和相对的。2、读者在阅读文本前已经…  相似文献   

7.
从传播学的新视角研究宋代女性词,发现宋代女性词的传播与接受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互动关系,从传播方式上看,因传播媒介的不同可分为三种传播范式:书面文字传播、合乐歌唱传播、题写刻录传播。在接受类型上,宋代女性词在传播过程中,因传播方式、传播对象、传播目的、传播环境等不同因素,形成的接受差异主要可归纳为三种:休闲娱乐型接受、审美鉴赏型接受和情感认同型接受。同时,各种传播范式和接受类型之间又存在复合交叉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关于朱淑真的接受有三个突出的现象值得研究:一是曲折的接受历程、二是特殊的情感认同、三是经典的接受效应。在朱淑真的接受现象中,蕴涵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通过对朱淑真接受现象的分析,能深刻洞察和客观把握朱淑真诗词的历史价值和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由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的尧斯和伊瑟尔等五位美学家创立,是西方文学研究领域里重要的美学派别。接受美学在作家、作品和读者这三维时空中研究文学,尤其着意突出读者的接受意识和再创造在文学价值实现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接受美学看来,作品的意义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文本本身,二是读者的赋予。文本本身是包含着思想感情的形象体系,是一种具有内在生命和活力的召唤结  相似文献   

10.
董福君 《德州学院学报》2005,21(1):61-63,60
接受美学产生之前,人们在研究文艺现象的时候很少关注到读者的因素.是接受美学将读者这一维因素置于突出的位置进行研究,开拓了文艺理论的新空间.对接受视域下的文学进行解读,可以进一步强化其在文学解读中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接受美学的创始人H.R.姚斯在其接受美学的经典著作《走向接受美学》一文中写过这样一段话:“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从接受美学的视角看,文学接受是发生在文本和读者问的对话,文学朗读就是读者的审美期待视野对文本的响应和与文...  相似文献   

12.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兴起的一个美学派别。该理论打破了传统的把本文当作作者化身、以作者为中心的理论范式,确立了读者在文学接受中的中心地位。2003年颁布的高中新课程标准就已经明确引用有关接受美学的理论,在"教学建议"部分就提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赏,往往带有  相似文献   

13.
接受美学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既有异曲同工之处,也有大相径庭之处。二者能有许多相契之点的重要原因是它们根植于大致相同的社会和时代生活中。接受美学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都主张历史与美学并重,反对割裂文学的历史属性和美学属性;在对文学的存在性状的探讨上都主张文学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双向的过程;在对文学作品、文学价值等问题的探讨上也颇有多神似之处。但是接受美学过分夸大读者在文学创造 活动中的作用,有对文艺现象作孤立、片面、抽象的观照之嫌,仍未突破二元对立的传统思维模式。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则力主对文艺进行宏观总体、辨证全面的把握,反对任何极端化的文学见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当代意识和实事求是的文化精神,接受美学则更多地体现了一种执著于形而上追索的古典文化精神。二者在文学生产、读者、文学发展等问题上也颇多异趣。  相似文献   

14.
接受美学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出于对抗僵化的文学批评范式而产生的,但是由于接受美学理论家们过于夸大接受者的作用,导致了对文学作品的评价无从谈起,进一步导致了对文学自身是什么的问题无从谈起,从而构成了对文学自身的消解。  相似文献   

15.
“易安体”丰富蕴涵是在历代的接受中不断得到认识发现的。从宋元时期创作风格的初探,到明代对词风词境的发明探微,再至清代对人格风神的体认,易安词的接受大致经历了低潮期、转折期、接受高潮期三个阶段,分别从艺术表现、本色词风、别样词境、人格风神四个层面丰富发展了“易安体”的内部构层。千年接受史也就是“易安体”美学意蕴的衍展史,并且这一接受过程也永不会完结。  相似文献   

16.
扬州词派和常州词派是清代文坛上的两大词派,他们对姜夔词的接受分别呈现出推崇与遵从,排斥与吸纳的完全不同的态度。这种差异的形成,既有时代原因,更有文学发展自身规律的原因,即此可见姜夔词对清词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是本世纪60年代中期在西德兴起的一种关于文学阅读的美学理论。这个理论批评了以往的文学理论把文学研究的重点放在文学作品本身的“本体论”观点,明确提出了文学史不仅是作家创作的历史,更是读者阅读和反映的历史。他们认为读者与作者一样肩...  相似文献   

18.
以读者的阅读活动为研究重点的接受美学理论,自从20世纪60年代初发轫以来,已经对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而广阔的影响。正是接受美学的创立,才导致了文学研究重心的转移,即由过去以文本为中心转移到以读者为中心,从而使文学研究的趋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不是由作家独创的,而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和完成的。读者不仅仅是鉴赏家、批评家,而且也是“作家”,鉴赏和批评过程本身就包含了对“文本”的再认识和再创造。所以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接受美学称自己的文学研究理论为接受研究、接受理论或接受美学。接受美学由于其研究重心的转移,  相似文献   

19.
王玫 《现代语文》2006,(10):6-7,19
词与曲在诗史上前后相邻,二者在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上有着诸多相似点,存在着紧密的承继关系。研究者历来大多只重视元代散曲对宋词,特别是对宋代俚词的接受,但忽视了花间词中的俚俗成份对元散曲创作的影响。而更好地梳理出散曲对包括花间词在内的前代诗歌的接受情况,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散曲的美学风格乃至文学史内部的传承关系都有重要意义。元代散曲对花间诃的接受主要表现在创作题材和艺术风格的接受这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纳兰性德的词作译介对于少数民族典籍在英美的接受与传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从接受美学的核心概念"期待视野"出发,以宇文所安对纳兰词的英译为例,从文化时空层面和文学审美层两个层面,探究宇译本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