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军华 《文教资料》2011,(35):39-40
英语是主语突显的语言,句子的基本结构是主语—谓语;汉语是话题突显的语言,句子的基本结构是话题—说明。在英译汉实践中,可以从这个角度着手,有意识地实现主语—谓语结构向话题—说明的转换,从而提高翻译质量。本文通过英语经典小说中的两段人物描写和其汉译文的对比,说明句子结构转换在英译汉实践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文章将语篇分析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主位结构,运用到英汉翻译研究当中,对两种语言的主位进行对比,并试图分析这种差异在翻译结构转换中的应用。英语是一种主语突显的语言,而汉语则是话题突显,反映在主位结构上的差异便是英语的主位多是主语主位,而汉语多是话题主位,甚至小句中的主语还常被省略。因而,在英汉互译中,主语和话题的转换便是常见的技巧之一。  相似文献   

3.
王艳强 《海外英语》2011,(12):343-345
语言迁移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的重点,但在以前的研究中学者们将注意力放在研究母语对第二语言的影响上,关注第二语言对母语影响的却不多。实际上,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母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第二语言的影响,第二语言中的某些语言形式会向母语迁移。文章运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标记理论(Markedness Theory),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中国学生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其头脑中原有的汉语IP外名词性结构知识受到了英语"主语突显"结构的影响,证明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语言的迁移具有双向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语码转换是一种非常普通的语言现象,广泛地存在于网络、新闻及其它语言形式中.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运用图形一背景理论对收集于宁波当地报纸中的语码转换语料进行分析讨论,认为无论是在以汉语普通话为主题语言的分句或句子中嵌入使用英语或是在以汉语普通话为主题语言的分句或句子中嵌入使用方言,汉语普通话为主干的新闻均是背景,而英语或方言则是图形,图形在背景中突显;所运用的荚语或方言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相似文献   

5.
任韡  王奕 《考试周刊》2013,(63):99-100
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有相当一部分二语学习者在语音输出过程中存在或多或少的偏差,这种偏差容易在交流沟通过程中引起误会,尤其在语用信息传递中,通过句子重音实现的语音处理中的"重点"和"突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研究通过对于被测试者习惯性错误的案例分析得出由于语音迁移引起的重音误置及音高变化不明显等语音特点对于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在句子重音方面的影响,以及对于语言信息突显实现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文章着重阐述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零主语初始习失现象(initial unlea-rn-ing)旨在论证在中国英语习得者的中介语中,是否存在零主语的初始习失。研究发现,中国英语习得者的中介语中并不存在零主语的初始习失现象,二语习得者会把母语中的零主语参数迁移到二语的中介语中,而且在所测试的所有句子结构中,这一迁移无一例外地存在。  相似文献   

7.
汉语是一种突显主题的语言,而英语则是一种突显主语的语言。在语言的实际使用中,主题和主语往往都不能等同。然而,现代英语中也出现了许多突显主题的句子,这一现象被称为主题性前置。本文首先将中英文中的主题性前置结构进行对比,然后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并提醒人们在习得语言时要注意母语负迁移在这一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顺应过程意识突显是语言使用中表现出来的有一定语用功能特性的自反意识。文章通过分析研究语言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及相关的认知与社会心理因素,来诠释它在翻译、语码转换、反语的运用以及话语生成等语言交际活动中与语言选择二者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9.
荀琳 《英语广场》2020,(13):49-51
无灵主语句是英语中一种特有的语言现象,体现了中英思维方式以及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关于英语无灵主语的系统分类研究,主要涉及环境类、动作类和工具类等无灵名词,目前几乎没有对心理类抽象名词的系统分析研究。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从认知突显的角度来分析这一语言现象,分析英语中以心理类抽象名词作主语的无灵主语句的形成原因,探究该类无灵主语的来源并总结句中动词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英语否定倒装结构有着不同于其他倒装结构的特点,因而,作为一种部分倒装结构,否定倒装结构在语篇层面表现出其特有的功能,即小句突显功能、主位突显与调核突显融合功能和固有对比功能.这些功能共同体现了否定倒装结构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语用综观视角,以马瑞志《世说新语》英译本为语料,探讨译者如何跨越源语与目标语之间语言与文化的差异,进行语言结构、交际语境的顺应以及动态顺应和意识突显,从而推动中华典籍中酒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研究表明,在《世说新语》的酒文化英译中,不论是文本表层的语言表达还是深层的社会文化,译者都主动选择顺应,并保持在动态顺应的过程中,既顺应源语文化也考虑到目标语文化,使目标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中华典籍,也使中国的酒文化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效果。本文还发现译者通过采用音译、意译加音译等方法对酒文化中酒器名称的翻译体现出较高程度的意识突显。马瑞志在以上几个方面做出积极的顺应,使得《世说新语》实现较为理想的语用效果,对中国酒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话题化现象导致以汉语为母语的大学生英语写作语篇缺乏连贯性、主题跳跃、不流畅等.研究话题化现象,将有助于我们认清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及汉语迁移的性质和特征,从而提高大学生英语篇章写作的流畅度,提高英语写作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13.
立足于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的差异以及英语语言的特点,分析了中国学生英语语篇衔接偏误产生的语言因素,总结了衔接偏误的非语言因素。其中,语言因素是语篇衔接偏误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动词表征事件,涉及到事件主体、方式、结果等因素,不同因素的突显是多义性产生的动因。基于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以及运动事件理论,以英汉多义动词“run/跑”为例,两者都在共性突显运动目的、速度和结果方面延伸出了基本相同的义项;但是英语“run”在时间、位移、状态、路线,而汉语“跑”则在方式、方向方面进行个性突显,使两者有了不同的义项。同时由于英语“run”比汉语“跑”在突显时延伸出的语义更加具体,因而比汉语有更多的义项。  相似文献   

15.
汉语与英语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前者允许零主语的存在,而后者不允许。在以母语为汉语,英语为第二语言的二语习得研究中,零主语(null subject)现象一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本文主要讨论中国大学生在使用英语表达时的句子主语缺失现象以及母语水平对主语缺失现象的影响。本研究发现,母语为汉语(零主语语言)的中国大学生在起始习得阶段由于受母语参数(汉语主语结构)的制约而倾向于省略主语,但随着他们英语水平的提高,最终会习得目标语(英语)参数,不再受母语参数的制约。  相似文献   

16.
在表达同一信息时,英汉信息结构有着显著的不同:汉语语言者惯于采用"话题-说明"的模式而英语语言者惯于使用"主谓"结构;英语的主语对篇章的连贯与衔接至关重要,而汉语的话题则可以频繁变化而不影响语义的理解;汉语的"话题结构"以及语序的安排更相似于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译者只有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特点,才能译出最贴切于目标语的译文并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中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在表达同一信息时,英汉信息结构有着显著的不同:汉语语言者惯于采用"话题-说明"的模式而英语语言者惯于使用"主谓"结构;英语的主语对篇章的连贯与衔接至关重要,而汉语的话题则可以频繁变化而不影响语义的理解;汉语的"话题结构"以及语序的安排更相似于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译者只有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特点,才能译出最贴切于目标语的译文并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中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英语在类型特征上与汉语有所差异,突出表现在:英语是主语突出的语言而汉语是话题突出的语言。零主句或零宾句结构、假被动句等是汉英中介语中出现的带有汉语类型特征的变异结构,正确理解和解释这些过渡结构产生的根源,能帮助L2学习者正确设置参数和恰当选择句法形式。  相似文献   

19.
与汉语的词类范畴相比较,英语中没有作为独立语法范畴的量词词类,但是履行量词功能的结构却普遍存在,并且英汉语言中均存在"一物多量"和"一量多物"的语言使用现象.我们发现量词与事物的搭配取决于认知主体的不同观察角度和突显方式.观察角度不同,突显的侧面会有相应变化,同一事物可以产生不同的意象,反映在语言使用中的"一物多量"现象."一量多物"也体现了人类范畴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关于二语词汇习得以及阅读理解的研究很多,但尚未涉及通过对陌生语块突显来考查其对语块附带习得和文本理解的影响。我们认为通过突显陌生语块,能有效增加二语学生对语块的注意,并影响语块的附带习得及对语块所在文本的理解。本研究应用Authorware设计了实验程序,以中国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考查两组受试在陌生语块被突显与否情况下的语块附带习得及文本理解情况。实验结果表明:通过突显陌生语块确实能提高二语学生对语块的注意,他们会更多地去点击并查阅其注释,这对于二语学生语块附带习得及文本理解均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