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环境问题使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老子哲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为解决当下的环境危机提供了一条路径。"道生万物"揭示了人和自然界共生共存的整体性关系,"道法自然"说明了人和自然万物共处的宇宙世界运行的规律,"知足知止"则主要阐述了人类的欲望与理性之间的关系。因而,人类要敬畏自己所栖身的自然世界,遵循自然运行的规律,调和物欲和理性之间的矛盾,实现人类社会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迫使当代当代中国人反思人与自然关系。到哲学里寻找解决问题的智慧,是个重要思路。在人类哲学史上,无论西方哲学,还是中国古代哲学,都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应顺从自然,才能生存。但是,都未能解答人类如何应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应对天灾问题。马克思哲学主张人通过改造原始自在自然界为人化自然界,以实现人类应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应对天灾问题,但是,由于马克思哲学异化,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却造成人们人为地破坏自然环境和使自然环境恶化,至今尚未找到保护自然环境、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及可持续发展的现实的具体有效办法。"中国需要新实学",新实学主张立足现实历史之上和历史实际之中,一切从现实历史和历史实际出发,"回归马克思,发展马克思",务实求实,解答和解决现实历史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使人类在当下过上健康幸福美好的生活,实现人类和自然界和谐相处及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白鲸》是赫尔曼·麦尔维尔的代表作,被誉为美国最伟大的小说之一。这部小说实际上是一本生态文学。在这本书中,捕鲸船的疯狂捕鲸体现了人类对大自然的藐视和过度利用,因此该文试图采用生态批评视角分析亚哈的悲剧以及人类因欲望和贪婪对自然以及对人类生存的环境所造成的破坏。该文指出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只有尊重自然,对其适度开发,才能走出亚哈困境,摆脱生态悲剧,实现人与自然共存共荣。  相似文献   

4.
王弼作为魏晋"贵无论"玄学的始祖,研究者大多注重其糅合儒道的玄学思路,而较少对其文章作文学性质上的评价。考虑到王弼所著大多属于阐释性的文体,而这种文体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文章具有较为特殊的因素,因此他在玄学上的光芒成就似乎埋没了其在文学上的苦心孤诣;然而,由于他的写作是站在哲学高度来指导文学,如其言意之辨、朴素之美等理论使得他的文学成就与同类著书相比亦是自然而有所拔得。正是由于玄学与文学二者在行文中的相互作用,才使得王弼的玄学之路充满了文采与哲思。  相似文献   

5.
中国和古代埃及作为世界上的古老文明而对人类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且增添了全球文化之新内容。尽管两者由于不同的自然与历史条件作用而具有相互不同的特点和传统,但是由于人类历史进程的总体规律性而使双方在政治制度的某些方面,也有其相近或相似之处,特别是王位继承制度上。本文拟从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着手对中国商代与埃及第十八王朝(the Eighteenth Dynasty of Egypt)的王位继承制度,包括传位特征和传位原则以及相关变故等作一一类比,从而不难发现中国和埃及在上古时期政治文明所取得之成就,而且也对今人掌握其基本规律以及历史发展特点进而探讨相关文明之兴衰变化历程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的行为当遵循天地之规律,效法天地的变化。科技至上的思想,发达的逻辑思维和语言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分离,人对自然的感应日益钝化,失去了天地人神的整体感。人类社会对原道境界的背弃,致使人类面临诸如生态、人口、能源、环境等种种问题和弊病,正可以见出老庄哲学整体的观念与长远的眼光,见出他们的大智慧。"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生命本源从这里而来,也最终要回到这里,归于道的真朴之境。  相似文献   

7.
生态古诗选     
《生态文化》2010,(5):21-21
中国古典诗词数量之巨、艺术造诣之深、涉猎范围之广,语言之凝练、寓意之厚重、承载时代信息量之大,堪称世界之最。而在这浩淼如沧海的古典诗词宝库中,许多诗作都以山河湖瀑、树灌竹藤、梅兰菊荷、蜂蝶虫鱼,以及飞禽走兽、自然景物等作为寄情抒怀的载体,与之对话、与之亲近,成为融入自然、珍爱自然的典范。  相似文献   

8.
"言不尽意","成文"以"尽意",这是汉语古典诗学形式理论的基本思路之一;能使诗达到"意无穷"境界的乃是诗之"象外之象"、"声外之音",则是其另一重要基本思路;这两个基本思路联系在一起,构成汉语古典诗歌语言哲学完整的内在理路.以"意无穷"为最高境界的汉语古典诗歌,昭示着这样一种文化精神追求在诗歌的形式创造过程中,汉语通过对自身形式有限性的不断超越,不断超越着自身表达功能的有限性.汉语古典诗学形式理论这种深层的语言哲学思想,是思考汉语现代诗歌乃至现代语言哲学的一些相关理论问题等极其重要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9.
生态女权主义者以"自然"与"女性"之间的同构性为逻辑起点,深刻阐明了生态危机的根源与"父权主义"文化具有紧密的相关性。因此,生态女权主义者拒斥"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以"女性原则"的包容性来克服"父权主义"的"反生命性",从而实现自然和女性的解放,但这种化解矛盾的路径探讨依旧停留于理论批判和"伦理批判"的层面。  相似文献   

10.
胡滨  李禧娟 《文化学刊》2022,(8):108-111
古代生态哲学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人类生存离不开自然资源。没有自然资源,人类就无法生存和发展。古代生态哲学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自然也就肯定了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客观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古代生态哲学视角下分析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理论对新时代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云江 《文化学刊》2010,(5):115-119
池田大作对人类和平的祈求及相关思考,大多是站在"以佛法为基调而行动的立场上"展开的。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池田大作人类和平思想中的佛教哲学渊源关系,认为池田大作的人类和平思想是古老的佛教智慧在现代文明时代所展现出来的一种新的境界言诠。  相似文献   

12.
自由与必然关系的问题是人类存在的基本问题,也是哲学一直不断思考的永恒问题。在哲学史上,不同学派的哲学家们从各个角度对这个问题都曾进行过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唯物史观以及物质实践生产的角度,科学解读了自由与必然的关系。在新时期社会发展中,对自由与必然关系的再次解读,有助于哲学存在价值的进一步深化,有助于人们对自由的进一步理解,有助于更好地帮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实践哲学始终是关乎人的哲学,其对人的本质的探寻从黑格尔的"理性的人"到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进而再到"现实的人",将人的本质真正置于实践中去理解,通过现实的人于现实生活世界中展开的一系列矛盾运动来进行印证。人的本质是现实的人在实践中历史的生成且承载着极其复杂且丰富的社会关系的真实的本质。按照这种理解方式,马克思创立实践哲学的进程也历经历史理性到人的本质的异化再到人的现实性实践活动,因此马克思创立实践哲学的路径与人的本质学说紧密相连,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是其实践哲学形成的内在线索。  相似文献   

14.
"话语权建设"是近年来国际传播研究中一个出现频率较高且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在中国外交以及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非洲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目的地,从中非关系的发展历程总结我们在话语权建设方面所取得的经验和面临的不足,可以起到管中窥豹和以点带面的作用。上世纪50-60年代,处于弱势的新中国通过在非洲的强势外交,为中国在非洲乃至国际上赢得了强大的话语权和崇高的国际地位。其中的经验可总结为:1.高度重视非洲的地位与作用,大力对非提供政治、经济和外交支持;2.周总理三访非洲所产生的广泛影响和巨大感召力;3.舍得投入,采取了大力援助、民间外交、媒体投放等多元化战略。而进入新世纪的今天,"西方描黑"和"非洲担忧"的相互结合,加上西方媒体在非洲的强势地位以及中国媒体在非洲的存在仍处于初级阶段,又使得中国在非洲的舆论环境和话语权建设均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生态世界观是后现代世界观。后现代世界观是西方社会现代化晚期阶段兴起的文化批判思潮。它以反现代性的方式,发挥着优化现代性结构、拓展现代性边界的作用。生态世界观对自然“内在价值”的鼓吹,与对同性恋、女性、儿童、少数族裔、殖民地等“边缘”权利的鼓吹一样,联系着后现代思潮解构现代性社会结构所造成的压抑和专制的努力。儒家价值取向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但由于“天人合一”观念和“中庸”思维方式的影响,儒家的人类中心主义又表现出和西方现代性思维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极大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就是不同于现代性思维的无限发展观,儒家认为应该对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活动作出必要的限制;不同于现代性思维的机械论自然观,儒家坚持自然和人的生命世界的亲缘关系,并据此要求人类对自然承担起伦理性义务。这种对待自然的态度,使儒家和后现代生态世界观之间具有了相互呼应之处,并为我们从生态世界观的视角诠释儒家思想提供了基本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退溪心学与未来社会[韩国]安炳周一“思”与“学”是哲学的基本任务,也是哲学的重要课题,正因为如此,在自然与自然环境中,对人类的思考和追求人生的意义,以及打开未来社会的学问叫哲学。爱“知”,爱“知识”之意的古希腊语“Philosophia”的译文就是哲...  相似文献   

17.
森林与生态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化是人类的生存方式。动物以本能的方式生存,现成地从自然界获得生存资料,环境改变时,它以自身的变化去适应环境;人以化的方式生存,在自然价值的基础上创造化价值,通过劳动改变环境使之适应自己的需要。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8.
李敬巍 《文化学刊》2014,(5):178-181
18世纪法国启蒙学者卢梭对待文明与科技进步导致的人性异化,提出了"返回自然"的口号;两千多年前中国的道家学者老庄面对"人为物役"的社会现实,率先发出了"返乎原始"的自由呼声,两者之间存在着惊人的契合。东西方社会背景、文化积淀的差异也使得他们彼此的理论无论在建构基础、达成的目标以及实现的途径等层面都是同中有异,异中见同。但对于自由的追求,则是贯穿卢梭与老庄政治哲学始终的一条核心线索,这种相似的哲学见地共同折射出东西方先哲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深切哲学关怀,同样都值得现代人思考。  相似文献   

19.
文化生态是文化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包括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主要考察在人、社会、自然之间互相关系中所产生的文化现象。有的学者把文化生态称作“文化土壤”。小说的文化生态环境也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诸因素对整个文化,或者对小说的生态的决定不是直接的,不像对人本身那样随时身感神受,中间有若干中介因素。这些中介因素主要是“人”,即人在自然、社会制约下所创造的固有的历史文化和当时的思想意识、哲学精神、审美兴趣、道德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中国古代在六朝时兴起的“说话”艺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宋元平话小说,地域范围是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但不能说黄河及其自然生态是“说话”、“平话”生成的直接决定因素,而是在黄河及其自然生态环境之上所形成的大陆民族文化、农业社会文化和宗法制度文化等。基于上述认识,我们拟定以下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小说文化的生态。  相似文献   

20.
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科学是人类在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形势下的新文化运动,是人类培育民族精神与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是在全球化环境下在更高层次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