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从经验功能的角度出发,阐释李白的《静夜思》及其两个英译本及物性中的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通过表格形式对原诗及其二译本进行比较,分析英译本与原诗的表达差异,发现译文一从形式和及物性上,更忠实于原诗。  相似文献   

2.
基于评价理论文章对诗歌及其翻译中的评价资源进行研究。以《蒹葭》两个英译本为例,首先分析原文并找出评价资源,探讨这两个英译本是否实现了原文的评价意义,从评价理论的角度来判定译文是否是好的译文。同时证明了评价理论有助于鉴赏和加强诗歌原文的理解,并为验证评价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指导翻译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衔接和连贯是语篇语言学的两个重要术语,是语篇的重要特征。本文从衔接与连贯的概念及其关系入手,对韩愈的散文《师说》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并提出杨宪益夫妇的译文更地道、更能为读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4.
柯文婷 《海外英语》2011,(4):150+152
明代戏曲《牡丹亭》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其作者汤显祖更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在西方文学界的地位之重可见一斑。美籍英裔汉学家白之(Cyril Birch)的《牡丹亭》英译本是在西方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版本,该文通过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来赏析白之《牡丹亭》英译本的翻译艺术。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少数学者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对汉诗英译的不同译文进行了比较分析,但既对汉诗及译本进行英汉对比,又对其不同译本进行对比的双重比较并不多见。以唐诗《春晓》的原文与译文及不同英译本的及物性分析为例,尝试从系统功能的及物性角度进行汉诗原文与译文以及不同译本之间的双重比较,来验证系统功能语言学在汉诗英译中进行双重比较的可操作性和可应用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鲁迅小说《孔乙己》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的英译本和朱莉娅.罗威尔的英译本中选取了七个典型译例,比较分析了两个译本译文的得失优劣,认为两译本虽各有千秋,但杨译还是略胜一筹。  相似文献   

7.
基于描述翻译研究理论,自建《唐诗三百首》原文及对应两个英译文的小型平行语料库,通过相关语料库软件的分析处理以及SPSS统计软件,结果显示:没有充分的理由证明两个英译本在词汇量和用词总数上有明显差别,但是有充分的理由证明两个英译本在词汇难易程度方面有非常显著的差别。《唐诗三百首》两个英译本在词汇量和译文长度方面非常相似,但是相比之下,许渊冲编译的《唐诗三百首新译》难度更大,目标群体更集中;宾纳、江亢虎的合译本《群玉山头》可读性更强,适应的目标群体更广泛。《群玉山头》从目标文本读者的接受出发,采用自由诗形式,多归化译法,译文详尽,句长参差,富于变化,对于原文中的意象,尽量保留或移植;《唐诗三百首新译》恪守"意美"、"音美"、"形美"之"三美"原则,采用"以韵译韵"的方法,译文简洁,句长相对统一、工整。  相似文献   

8.
沙丽 《中学生英语》2013,(25):62-64
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对郁达夫的经典散文《故都的秋》的两个英译本进行了评析比较。通过选取王椒升和张培基的英译本进行对比,发现功能翻译视角同样适用于散文翻译的质量评估和比较。结果表明功能翻译理论对散文翻译的翻译策略以及翻译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佳 《英语广场》2023,(10):41-45
白居易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创作了大量形象鲜明、语言通俗易懂的诗歌。本文选取许渊冲和阿瑟·韦利对白居易《买花》的两个英译本为研究语料,利用Wordsmith Tools 5.0软件从词汇和句法两个方面对语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许渊冲译文用词简单,句子较短,讲究押韵;而韦利译文更倾向于根据原文逐字逐句直译,用词较复杂,句子较长。基于此,本文从译者的翻译选择和译者的翻译方法对译者文体风格差异进行了原因探究。  相似文献   

10.
归化和异化是两种常见的翻译策略,归化强调译文要符合译入语语言和文化规范,而异化强调尽可能保留原文语言以及文化特色。本文以《骆驼祥子》为例,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分析该作品的两个英译本。研究发现,整体而言,施晓菁更倾向于使用归化策略,侧重考虑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和接受,而葛浩文更倾向于使用异化策略,尽可能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意象,从而较好地输出了中国文化,也迎合了新时代读者“求异”的阅读需要。  相似文献   

11.
功能语言学者认为形式是意义的体现,翻译学者认为改变形式也就改变了意义,二者的观点如出一辙,都指出了形式在体现意义方面的重要性。本文以"形式对等"为出发点,比较分析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的两个译本,从译文能否传递原诗意境、保持原诗音韵及再现原诗辞格等方面对两种英译本做了试探性分析。分析表明,译者在翻译诗歌时应特别讲求译文和原文的形式对等。  相似文献   

12.
《诗经》是我国文学典籍中的经典之作,现在可以找到的英译本有很多,不同的英译本因翻译目的不同,采用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各不相同,因此译文也有所差别。本文从目的论视角出发,以《蒹葭》的三个英译本为例,试比较三位译者所处的不同历史时期及社会背景,探讨其翻译目的以及对译文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吕冰 《考试周刊》2008,(47):210-212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将翻译的焦点确定为目的语接受者的反应,并且将信息论引入到翻译研究中。接受者的理解和接受对幽默欣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幽默文本中大量的语言专有特征和文化专有现象也使得从信息论角度分析幽默翻译的策略尤为合适。本文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对《围城》英译本进行个案研究,分析其幽默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译文。  相似文献   

14.
韩玲 《海外英语》2011,(6):224-225
目的论是德国功能翻译派提出的观点,其主要内容为,翻译是一项有目的的活动,所以翻译要受到目的的制约,应以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为首要原则,即遵循译文的目的性原则。该文通过分析《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诗词意象的翻译,阐述了不同的翻译目的会决定不同的翻译策略的选择,并会产生不同的翻译效果。评价一篇译文的优劣在于它是否在译语情境中实现了译文的预期功能。  相似文献   

15.
郭琳惠 《海外英语》2013,(21):257-259
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概念功能主要通过及物性系统来体现,而及物性系统包含六种不同的过程。该文主要从及物性对等角度对唐诗《回乡偶书》及其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最后,作者还提出了自己对于该诗的英译本,以期更好地检验概念功能在语篇分析和翻译研究方面的可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评价理论的态度和级差系统对《声声慢》及其两个英译本的态度与级差资源进行分析比较,尝试从这一角度鉴别译文在有关处理上的优劣。  相似文献   

17.
基于现代语料库技术,本文从词汇和句法两个角度对许地山经典散文《落花生》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这种新的翻译研究方式很大程度上克服了研究者个人的主观局限性,使翻译研究的科学性和审美评价更趋于统一。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从关联理论中的明示-推理模式出发,针对译者与原文作者以及译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交际失误这两大案例,分别从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对钱钟书先生的《围城》的英译本进行分析,着重研究明示-推理模式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性。  相似文献   

19.
以《关雎》的两个英译本,即詹姆斯·理雅各(1871)的译本和许渊冲(1994)的译本为探讨基础,从诗歌的形式和诗歌的内容两个方面对译文进行比较分析,指出在诗歌翻译中,由于译者翻译目的不同,译本也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及物性理论为基础,以海子的代表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英译本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探讨诗歌译文的及物性特征,从而论证翻译时最大程度上与原诗的过程类型达成对等,可以更准确地传达诗歌的内容和思想,从而提高译文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