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具有精巧、灵活、高效、功能强大等显著优势,是高校本科教学普遍开设的一门程序设计课程。为了符合新文科建设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文章拟探讨适用于新文科背景下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案,梳理新文科背景下“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培养目标,构建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混合式教学模式,以期提高新文科背景下管理大类本科生“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
吴亚娜  郭昕 《职业技术》2023,(11):10-16
新文科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工程,课程思政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举措,二者都旨在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国内鲜有学者从宏观全局出发,研究艺术院校通识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国内艺术院校通识课程的思政教学存在方法不完善、体系不健全、评价不科学等问题。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艺术院校本科通识课课程思政教学应该加强顶层设计,建构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办法与路径,优化课程思政的教育评价体制与激励政策,产出课程思政建设的系列成果,从而助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艺术院校实施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3.
在中医药国际传播和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日语与医学交叉融合过程中,中医类院校大学公共日语课程思政要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核心地位,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大学公共日语课程思政改革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教师应积极提高个人政治觉悟,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努力拓展医学人文教育的渗透作用,从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过程性评价等教学环节实现中医类院校大学公共日语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4.
林可凡 《科教导刊》2023,(21):94-96
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对应用型大学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以“自媒体运营”作为课改案例,分析了该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充分调动线上线下教学资源,积极植入以市场为导向的实践教学等手段,培养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进行自媒体运营的能力,改进课程教学的痛点和难点。本研究旨在为其他高校同类课程的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应用型高校转型改革中必然也要涉及到具体课程的教学改革。语言类课程均是文科各专业的必修课程,但在新形势下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专业应用型人才,语言类课程可以从教学大纲的设置、语言材料的选择、教学手段的更新等几方面来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教育教学理念落后、教育教学方法单一等诸多问题,难以适应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商科类人才的需求。新文科背景下“微观经济学”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多维教育教学方法和教育艺术的有机结合,平时过程考核和期末综合评价的有机整合。新文科背景下,必须站在治国理政的高度,以OBE理念为指导,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入、课程内容的守正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的变革和创新、学习效果评价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以及“四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等方面入手,探索“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框架。  相似文献   

7.
王美芸 《教育评论》2022,(9):134-138
“新文科”的提出是对文科教学模式改革、文科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的重新思考,明显表现出了对传统人文学科的反省与革新。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大学写作课程必须超越“工具性”的目标定位,承担价值塑造和引领的功能,更直接地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当前大学写作课程对标新文科建设的标准,还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文章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探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大学写作课程改革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在新工科背景下,以非计算机类工科专业学生为例,针对当前高等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何建设《物联网基础及应用》课程的改革思路,并立足新工科和非计算机类工科学生特点,基于物联网核心技术建设新课程,最终实现与互联网、计算机、大数据、移动应用开发等技术的交叉融合,对高校课程建设和改革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曹俊 《海外英语》2023,(7):102-104
因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语言人才的需求在社会上日益攀升。从2007年开始,我国不少高校不断设立商务英语专业,同时还积极配合着教育部、科技部等相关部门关于新文科视野下的商务英语建设工作计划的实施,旨在将商务英语的新文科价值充分发挥到教学实践中。基于此,我国对高校外语人才的培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务英语课程的优化和建设成为新文科背景下亟待推进的教育任务,特别是应一些高端商务英语人才的需要,高校中的研究生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革新须被给予更高的重视程度,不容小觑[1]。  相似文献   

10.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语言类课程承担着培养师范生语言文字素养、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语文教学能力等重要任务。当前,在师范专业认证、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新文科建设等背景下,要不断深化语言类课程教学改革,突出师范生语文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跨学科课程突破了传统文科课程的知识壁垒,对于文科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文章阐释了跨学科文科课程在知识、能力、情感与价值等四个维度上的教学理念,凸显问题导向、教研结合、情感互动、课程思政的创新内涵;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四个方面展示了具体课程的教学设计,通过不同要素组合与多样化教学策略解构传统文科教学模式,重构跨学科教学体系,以期促进高校文科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12.
独立学院在教育部提出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转变的背景下,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落实在教学模式改革之中,经济法课程的改革同样应着眼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本文试以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理论为基础,探析经济法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13.
文科专业《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是社会经济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是高校进行素质教育的理想平台.提出文科《高等数学》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探讨了文科《高等数学》教学和研究中的一些问题以及教学手段的更新.  相似文献   

14.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如何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倾力打造智慧“金课”是高校一线教学工作者应着力思考的问题。文章以名著导读类课程为切入点,通过对传统教学“痛点”的分析比较,分别从课程宗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维度五个方面深入探讨高校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突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强思想价值的引领,走中国特色的文科教育发展之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互联网技术发展带来的媒介变革,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势在必行。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如何探索本土化发展路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是人才培养的新使命、新任务。基于重庆外语外事学院改革探索,从理论与实践维度研究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6.
新文科理念的提出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全新的发展与创新机遇。文章着重对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方向与大学英语分类教学的改革思路进行梳理,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建立完善的评价考核机制两个方面提出了可行性改革路径,以期提升高校大学生的英语水平与实际应用能力,进而为国家与社会培养满足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专业化国际人才,更好地推动高校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王明春 《成才之路》2020,(10):18-19
大多数高校将课程建设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相应的课程建设评价体系也被作为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文章分析影响高校文科类专业应用型课程建设的因素,简述高校文科类专业应用型课程建设评价内涵、目的和意义,指出构建文科类专业应用型课程建设评价体系的原则,以提高文科类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8.
徐威 《英语广场》2023,(22):94-97
应用型高校的英语实训课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成为教学实践的新课题。本文以“模拟英文面试实训”课程为例,探究如何通过创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深化新文科建设阶段,如何培养面向时代并适应市场需求的影视传媒实践应用型人才,已成为高校和行业共同关注的问题。面对挑战,亟需深入推进影视传媒类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迭代升级。本文基于中美比较视角,以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模式三个维度对影视传媒类专业实践课程进行实证研究,剖析现阶段高校影视传媒类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以项目生产为中心设置教学内容、教师授课与学生实践双线并行、整合全流程教学评价体系等实践教学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20.
近年,我校针对卓越法治人才法学专业课程体系积极探索,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新文科背景下卓越法治人才法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任重而道远,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课程体系改革应该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课程体系改革应该坚持应用型目标;课程体系改革应该充分利用我校优势专业资源;课程体系改革应该重视学业导师制,指导学生课程和学业规划;课程体系改革应该优化法学实务课程和法学实践课程结构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