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英姿 《文教资料》2010,(26):29-31
英籍加勒比海女作家简·里斯在《藻海无边》中塑造了一个和她有着相同出身的女性——安托瓦内特。里斯在该小说中采用镜像手法来凸显安的双重身份给她带来的身份危机,安在经历一次次求助外在的镜像来获得身份认同的努力失败后,意识到只有打破外在的镜子.才能重新独立构建自己的身份。  相似文献   

2.
赵阿娟 《文教资料》2008,(16):30-32
本文旨在试用拉康的镜像理论来探讨<藻海无边>中女主人公--安托瓦内特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探索自己的身份,从而进一步提出了生活在前殖民地的白种克里奥耳人的身份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3.
幼儿教师身份是其存在的本体论,即存在的依据与归属。"他者镜像",作为主体的对照物存在,反映了制度层面的规定性,多以"镜像"的呈现、观念层面的期望,帮助主体确定其位置在何处。"自我认同"是一种内在性认同,在个体生命体验中持续变化,追寻主体存在的价值。从"他者镜像"和"自我认同"之维,探讨幼儿教师身份认同建构的可行性,"他者镜像"塑造合理的客体身份、规范客体身份的工具价值、明晰身份的外显特质;"自我认同"在行动中建构主体身份认同、探寻本体性价值,促使自我内部不断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4.
对《简爱》的前篇《藻海无边》的解析长期以来绝大多数都是关于后殖民话题与女性主义的解读。然而,随着创伤理论的兴起,对《藻海无边》的重新解读令人深刻的体会到其更是一部完整的创伤小说。在文本中,作者琼·里斯逐步刻画了女主人公安托瓦内特受到创伤迷失自我,走出创伤重获新生的艰苦历程。  相似文献   

5.
长久以来,对于《呼啸山庄》的研究多集中于叙事技巧、象征性书写以及自然和谐意识的阐发,但是在人物性格的分析上却忽视了后现代心理分析方法的应用。本文试图通过运用拉康“镜像阶段”的相关理论解读男女主人公的心理特质,进而论证两者均是寻求一种自我认同。  相似文献   

6.
托尼·莫里森是当代杰出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的首部获奖作品《所罗门之歌》讲述了黑人男青年自我探寻的故事。本文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镜像理论中的"自我"与"他者"观出发,分析主人公奶娃的精神世界。说明只有将自我与他者相结合,接受黑人民族的文化与历史,才能寻得自己的根、才会真正获得精神和人格的独立与自由、黑人才能在以白人为主流的美国社会中成功地找到他们的身份。  相似文献   

7.
张晓慧 《海外英语》2022,(21):192-193
在《在家里》《季节的天气》和《女巫师》三部作品中,玛丽·恩迪亚耶通过塑造不同年龄、性别、身份的主人公形象以及他们对自我身份的共同追问,揭示并探讨严肃而深刻的主题: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即自我的认知与他者的否定,该文将以拉康的镜像理论为切入点,解析在恩迪亚耶作品中主人公因他者的否定而导致自我缺失,自我寻找到自我迷失过程从而窥见被边缘化的人们如何实现自我抗争的历程。  相似文献   

8.
《伊斯坦布尔的幸福》以一场未遂的"荣誉谋杀"为主线,深刻地揭示了女主人公玛丽对于"身份认同"的思考与建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玛丽不同时期的思想情感变化,阐述她自我认同的建构过程,并挖掘这种认同产生背后的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9.
本文尝试转换视角,采用拉康镜像论解读《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拉康的镜像理论与自我身份认同紧密关联,主体的生成是建立在与他者的关系之上。本文拟主要从拉康的镜像形成的阶段性来阐释主人公的身份建构过程,从他者的干预来阐述爱丽丝的身份认同。作者卡罗尔在创作的过程中也同样实现了自我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10.
在昆德拉的小说中“自我”的主题总是通过不同的形式曲折呈现,且具有深刻的意义。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拉康在“镜像理论”中也对“自我”进行深刻的探寻。以拉康的镜像理论为切入点,分析昆德拉作品《不朽》中的“自我”主题,探寻在“他者”映照下“自我”的彰显与偏离,为阐释昆德拉的“自我”主题增添了另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11.
作为后精神分析学派代表,拉康的主体学说极具张力。他通过对自我和他者的比对以及将语言和无意识引入主体研究,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改为“他者思故我在”,从而消解了现代性意义上的实在主体。在当下文化研究盛行的语境中,拉康的主体理论在解构主体的同时,也为主体功能化、主体与身份的转化打开了新思路,同时还为后学意义上的身份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藻海无边》是英国女作家琼·里斯的代表作,小说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目前大多数学者都试图从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分析它,本文试图从创伤理论分析安托瓦内特悲惨的追寻身份的历程,并指出克里奥尔人的尴尬处境。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拉康的自我和镜像阶段理论分析了华人女作家刘爱美的新作《单人纸牌游戏》,根据女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分六个阶段分析了她在一个他者的世界里找寻自我、建构身份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移民作家总以双重文化视角关注自己族裔在多种文化中的生存状态及由此产生了对身份的迷惘和思考。英国移民作家奈保尔的《米格尔街》正是这一探索的体现。本文打破小说《米格尔》的叙述顺序对人物进行分类研究,从自我认知模糊、他者的效仿和人格扭曲、异化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展示米格尔街人自我身份缺失、迷失的过程和特征,感受这些人物的迷失自我的心酸生活。  相似文献   

15.
简·里斯在《藻海无边》中创作还原了《简·爱》中那个被恶魔化了的疯女人伯莎·梅森,成功塑造了一位置身于西印度群岛文化夹缝中的边缘人安托万内特的成长经历。斯皮瓦克认为里斯这部作品颠覆了“帝国主义话语,还‘属下’(subaltern)以叙述声音”。然而,摆脱《简·爱》中帝国主义话语并获得自我话语权的疯女人,叙述声音中凸显出地却是她无法摆脱的身份困境及由此最终导致地主体意识的丧失。  相似文献   

16.
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音乐旋律三个方面阐释了普契尼歌剧《图兰朵》所蕴含的一种自我想象性表达,表现了中西方看与被看、自我与他者之间明显的二元对立。因此,可以认为《图兰朵》是一个他者镜像观照下的想象中的中国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17.
从拉康的镜像理论重新关照和审视《黄墙纸》文本,可以发现在女主人公的疯癫过程中,充斥着他者与自我的权利游戏.小说通过描述女主人公受到丈夫的控制以及男性大他者话语的影响,揭露了时代背景下的性别歧视和压迫.而女主人公的疯癫,成为其摆脱他者压迫,重塑自我身份的象征.女主人公最后的疯癫使其摆脱了父权社会和男权话语对她的精神压迫,...  相似文献   

18.
《阿凡达》是超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作,通过现代多维空间场景转换技术,展现了主人公杰克在两种不同社会文化冲突中不断挣扎和自我反省,最终重新确立自己身份的过程,揭示了民族中心主义是文化对立的根源,人类只有正确对待民族中心主义,树立跨文化意识,抛开固有偏见,平等对待"他文化",才能在全球化语境下实现多元文化共存。  相似文献   

19.
作为《简·爱》前篇的《藻海无边》,是对这部经典名著中作为反面人物的疯女人的解读和改写。简·里斯通过对《藻海无边》中女主人公安托瓦内特悲惨遭遇的描述,深刻的揭示了在外部世界的经济与性别的压迫束缚下,女性逐渐失去自我的过程及逐渐被边缘化的女性意识。本文通过女性主义视角来分析女主人公安托瓦内特因逐渐被边缘化而日渐增长的触摸不到的虚无感。  相似文献   

20.
乡村教师是乡村学校重建的主体力量,尽管在当前我国乡村教师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如质量、待遇、职责等多种问题,但上述仅为表象,其更为深层的缘由却是日益增长的乡村教师身份认同危机.在他者规训异化与自我统整迷失的双重交构下,乡村教师的文化符号象征意义几近丧失、内在根本质索遭致否定、社会身份角色日益游移不定.为确保乡村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有必要从外塑和内砺两方面加强乡村教师的身份角色认同感,确保其在地域、身份、价值取向上得到有效归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