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水库的水位涨落带,又称为消落带,是指由于季节性水位涨落而使水库周边被淹没土地出露水面的一段特殊区域。根据三峡工程方案,为了使三峡水库长期保持绝大部分有效库容,水库将采取“蓄清排浊”的运行方案,即,在每年汛期(6月~9月),长江上游来沙量最大之前,将水库水位降至最低的145米,并开闸放水排沙,而在汛期后(10月)开始蓄水,将水位升至最高的175米,以拦蓄清水发挥水库效益。所以,三峡水库建成后,将在库区两岸形成垂直落差达30米的消落带。一、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环境的特点三峡消落带生态环境由其地貌形态、组成物质与土壤、地下水、  相似文献   

2.
瀑布沟库区汉源县城消落带生态治理综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瀑布沟水电站运行期间在汉源县城库区形成了60m的消落带,近年来一直存在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为改善该区域自然环境,保障周边居民的生活健康,解决水土流失严重、气象灾害频繁、地质灾害分布广泛和水质污染加剧等问题,本文逐个分析当地不同消落带边坡类型,对各类型消落带边坡因地制宜提出治理措施,为消落带生态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三峡湖岸消落带生态系统重建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三峡大坝建成后,由于水位的自然涨落,将会在库区两岸形成两条平行的永久性的消落带.消落带湿地是湖水水生生态系统与湖岸上陆地生态系统的交替控制地带,该地带具有生物的多样性、人类活动的频繁性和生态的脆弱性.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巳成为湖岸带中生态最脆弱的地带,并严重制约着库区周围环境的演替和发展.因此,必须针对消落带地区的特殊情况,选择适当的模式对消落带进行环境整治和保护,实现库区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相似文献   

4.
开县是三峡库区消落带分布面积最大的区县,利用开县2003~2009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得到基本的数据资料,并在基础资料收集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地利用系统进行概括,运用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模型进行成库后消落带土地利用结构的假设模拟,最后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土地利用系统结构的合理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开县消落带土地利用系统范围界定在150m~195m之间的水陆混合区域;湿地保护利用模式的模拟状况最优,也印证了进行人工湿地维护,加强库区消落带湿地保护的重要性。无论是湿地保护利用模式还是耕地、林地利用模式的模拟,开县消落带土地利用系统结构合理性等级都只有中等偏下,高等级的合理性结构实现难度较大,而实际的"库中库"模式比耕地利用模式、林地利用模式更为优越,说明开县对于土地及水利规划的结果相对合理。  相似文献   

5.
《四川三峡学院学报》2013,(3):F0002-F0002,F0003
项目名称:三峡库区消落带种子库动态及多年生草本植物适应机制 负责人:刘正学 刘正学,重庆三峡学院教授,博士。主研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三峡库区消落带种子库动态及多年生草本植物适应机制”(编号:31270451)。  相似文献   

6.
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地开发利用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三峡库区消落带是脆弱的生态系统,其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关系到库区经济与环境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本文提出了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并对消落带土地的农业、林业、渔业以及旅游业开发利用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基于系统论原理建立徐闻县海岸带生态承载力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其生态承载力现状,评价指标权重利用信息熵方法计算,指标权重赋值具有客观性和合理性。评价结果表明:徐闻县海岸带生态承载力为0.17,正处于可载区间的下限,并且发展趋势平缓,可载能力仍有充足空间。如果生态调控措施进一步完善,其生态承载能力将更大。  相似文献   

8.
以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叠加作为技术支持,结合景观生态学格局指数的计算,研究了重庆璧山宏观水土流失的空间生态格局现状.结果表明:水土流失占全县面积97.19%,土地以坡耕地、水田利用方式为主,同时二者分布有较大的侵蚀面积;各侵蚀等级均有一定面积分布,整体侵蚀景观多样性、均匀度较高,没有优势要素存在;各侵蚀等级的破碎化较为严重,轻度、中度侵蚀分布较为集中,因此璧山县水土保持工作将是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任务,需要给予更多的投入.  相似文献   

9.
文章结合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和环境污染综合指数法,将环境污染因素纳入三峡库区重庆段农业TFP评价中。研究结果显示:在考虑环境污染情形下2005-2014年三峡库区重庆段农业TFP年均变动值为1.013,技术进步指数为1.014,技术效率变化值为0.999;考虑环境污染情形下的农业TFP显著低于不考虑环境污染情形下的测算结果,表明三峡库区重庆段农业发展呈现出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技术进步是三峡库区重庆段各区县农业TFP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造成各区县农业TFP差异的主要因素;在空间分布上,重庆主城-长寿-涪陵-江津、万州-开县-云阳-忠县两片区的农业TFP增长较快。  相似文献   

10.
三峡库区城镇表现为“五大特性”;城镇化发展的严重滞后性、城镇的规模极次结构的断层性、城市空间布局的单体性、城市功能的非协调性、城镇生态环境的污染性。库区城镇建设,要利用移民迁建契机,建立城镇生态“自净”工程;培育三峡个性的生态移民“山水”型特色城镇带;着力发展生态产业为支撑的城镇新兴生态产业体系,为城镇发展培育根本动力;建立库区“一二三”城镇骨架体系,实现城市极次布局科学化、空间分布均衡化,从而形成三峡库区新兴的“山水”型生态移民特色城镇带。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是淮河生态经济带战略发展的重要省份。为促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可持续发展,文章运用熵权法和综合分析对安徽省2012—2019年“经济-社会-生态”系统进行了时空演变分析,针对区域全局、局部的空间相关性进行评估,运用Arcgis和GeoDa对安徽省各地级市生态经济发展的差异结果开展了可视化研究。研究表明:安徽段各市生态经济发展差异性显著,处于“中间高、周边低”的不均衡分布;全局空间呈现弱微的正相关,安徽北部城市生态经济协同效应不够显著,同时整体城市生态经济发展集聚性较弱,需要加强城市间的发展联系与合作。  相似文献   

12.
农村居民点是农业劳动者共同居住,并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活动而聚集的定居场所。根据居民点空间分布的密度和形态,将重庆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模式划分为五种。并在对目前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重庆农村居民点空间优化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大熊猫和小熊猫是同域分布、食性相似的近缘物种,虽然它们在资源生态位和空间生态位上发生部分重叠,但重叠的比例很小,资源生态位重叠指数仅为0.3470,它们在对食物资源和空间的利用方面发生了分离,两种熊猫能在同一环境中达到稳定共存。  相似文献   

14.
孤南洼陷南部沙三中亚段发育水下浊积扇。研究区沙三段油气充足,深部储层只要成为沟通油源的通道,均有可能成藏,下一步岩性类圈闭仍具有较大勘探潜力,但受到沉积与储层分布认识不清等因素的影响,严重制约勘探进程。为进一步落实沙三中亚段储层的分布范围,从沉积相带研究入手,明确孤南洼陷沙三中亚段的沉积相及有利沉积相带;在此基础上利用分频恢复叠后提频处理技术提高储层的分辨能力,进一步提取各类地震属性,利用随机森林属性优化技术预测储层分布范围。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描述储层边界清楚,与井吻合度高,在实际勘探开发中取得较好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5.
大运河江苏段作为重要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及经济价值,因此,对其遗产生态修复价值的评估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从历史价值、自然环境价值、社会属性价值三个层次,构建了生态修复价值评估体系,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对沿线城市生态修复水平进行聚类分析,分析了不同城市在生态修复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并据此将它们分为不同的类别。提出了“一个转变,两个衔接,三方支持及四个途径”的建议。生态修复遗产资源,运河沿线城市共建共享运河文化带,不仅对大运河江苏段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我国其他遗产资源的保护和修复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新闻正文信息提取对信息检索、存储和舆情监测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实现新闻信息的正确提取,考虑到DOM等几种技术的优势,结合DOM技术、动态型网页信息抽取技术和行块分布算法等技术优点,重点研究了新闻信息的提取方法,尤其针对动态网页的信息提取,设计了一套有效的新闻正文信息提取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实现新闻的正文信息抽取,准确率高,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我国北方沙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对当地的生态、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生态安全为前提,依据用地功能、土地利用不安全程度、地形地貌、单因子不安全程度、自然地带、生态岛等原则,借助遥感和GIS技术对呼伦贝尔沙地北部海拉尔沙带的土地利用进行了生态安全评价和优化,建立了海拉尔沙带生态安全条件下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提出了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调整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基于十堰市茅箭区土地利用的实证研究,本文回顾了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分区的论述,分析了区内主导土地利用方式空间分布,以村为土地利用综合分区的基本元,将十堰市茅箭区分为三个土地利用综合分区:北部建设用地区、中部低山丘陵生态农业区、南部森林生态保护区,并划分出区域界线,指出区域主导功能与拓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从自然成因与结果表现两方面,选取8个单项指标,构建湘江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遥感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结合GIS技术,研究2000~2010年湘江流域生态脆弱性时空特征,并对其生态脆弱性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0年湘江流域生态脆弱性程度有小幅下降,流域生态脆弱性均值由0.4468下降至0.4181。(2)将流域生态脆弱性划分为5个基本类型,2000~2010年间湘江流域极强脆弱、强度脆弱类型区栅格数量比重分别下降了2.04%和13.47%,中度脆弱、轻度脆弱和微度脆弱类型区栅格数量分别增加了1.13%、3.01%和4.45%。(3)湘江流域生态脆弱性空间差异显著,具有集簇分布的特征。生态脆弱区的空间聚集程度呈现出较高的正相关,空间格局伴有破碎化的发展趋势。生态脆弱性显著性相关区域主要分布在长株潭、娄底、永州市辖区;低相关区域主要分布在罗霄山、南岭地区。  相似文献   

20.
渤南洼陷沙四段是胜利油田主力含油气层系,但油气分布极不均匀,利用钻、测、试油及储量等数据明确该段油气分布规律,并通过成藏要素等的对比,揭示油气富集的控制因素。研究表明,沙四段普遍含油,但上、下亚段,甚至砂层组间,同层段(砂组)不同构造位置油气富集程度、油藏类型均存在差异。分析认为,对沙四上亚段,储集体发育与否决定了洼陷带能否成藏,储层物性好坏决定了油气富集情况,地层压力控制了洼陷带含油高度;对沙四下亚段,两期构造活动控制形成垒堑格局,控制了油气的分布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