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间问题是现象学的重要课题,无论是在胡塞尔还是在海德格尔那里,时间分析都与主体性统一起来,起到一种奠基性或前提性作用。作为现象学经典作家的梅洛一庞蒂关注的好像更多的是身体空间而非时间问题,其实不然,他从身体主体出发也充分阐述了其时间观,只是他的时间与身体主体联系得更密切,从而才有超越现象学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的哲学美学正在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文章对其思想的历史境遇和发展、分期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指出梅氏思想在历史上被冷落是由历史和个人性格等原因所致;而当下被看重,则证明了其思想对现象学、现代哲学美学有着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对于生存哲学中的神秘,海德格尔、阿伦特和梅洛.庞蒂的看法既有相同又有不同。对海德格尔,神秘来自大地性,是存在论特征,且跟人与存在的联系有关。阿伦特认为神秘存在于生命领域中。对于庞蒂来说,神秘是大写的可见性,属于尚未区分出主客体的基质。  相似文献   

4.
法国著名哲学家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理论认为,师生关系首先是身体间的关系,这为我们思考学生与教师交往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本文通过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的视角重新理解身体在师生关系中的内在意蕴,认识到身体在师生关系中具有相互性、同一性和扩展性的特征,进而揭示身体在师生关系建构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5.
米歇尔·福柯透过后现代主义及后结构主义视角提出了主体解构观念。通过解构主体,福柯深刻揭露了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包括教育领域中的"人"的生存现状。福柯通过对主体进行"考古"性的挖掘和考察,最终形成了他的关于主体实质和命运的独特见解和理论体系。在福柯看来,主体具有历史性,是知识、权力、道德的奴役化和实践化的产物,现代社会的知识型决定着主体必将消亡的命运。基于这些思考,他最终喊出了"人死了"和"主体的消亡"的口号,这体现了一种后现代主义主体解构观,也表达了福柯对现代社会中人的问题的担忧。通过运用福柯的主体解构观来观照教育主体,揭露教育主体的真相,描述教育主体的"生产"过程,阐释教育主体必将消亡的趋势,对于教育中主体的真正解放,回归人的本真,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将身体借给世界——读梅洛-庞蒂《眼与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坚持现象学美学意义上的世界存在的实在性和身体与世界的同一,是梅洛-庞蒂对抗传统理性主义的基本立场。梅洛-庞蒂认为,世界是感性具体的、整体的、同时带有神秘性的存在;将身体借给世界是人进入世界并使世界呈现的唯一方式。将身体借给世界意味着让身体成为世界的工具、媒介,让身体世界化。身体世界化的基本哲学依据是:身体既是客体,同时又是主体。因为主客兼备,身体可以“我能”取代“我知”,在再现自身的同时实现世界的再现。  相似文献   

7.
高中新课标对诗歌课堂有这样的评价标准:诗歌课堂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如能否拓展想象和联想,能否通过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产生感情的共鸣,能否发现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是否有独到的感受和对作品的创造性理解等。让学生学会阅读和鉴赏诗歌,已成为也理所当然要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引导学生真正喜欢诗,爱读诗,真正提高诗歌阅读能力,在古诗歌教学中做一些有效尝试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8.
从柏拉图、笛卡尔、康德到胡塞尔,从非现象学到现象学,哲学所描述的有思维能力的主体一直对幻觉怀有莫名的敌意,比如经常把幻觉归为错误的认识或带有欺骗性质的和不正常的感觉与知觉,直到梅洛-庞蒂通过对幻觉的实存分析部分地瓦解了这一敌意,并给予我们一种对幻觉的知觉阐释。概言之,在理性主体遭遇到理性的悖论时,现象学所描述的意识主体和知觉主体也从两个方向遭遇到它们共同的悖论,即幻觉的存在。最终,它们将我们的目光引向一种"存在的幻象学",它试图在知觉现象学的基础之上把知觉阐释活动所依循的最基本原则,即"幻觉是首要的",贯彻到底。  相似文献   

9.
文章在肯定"知觉二元论"之主旨的同时,思考了一些进一步的问题.认为内在知觉的主体只能是脑本身,脑有觉知自身状态的性能;物理事件乃是外在知觉的意向对象.  相似文献   

10.
11.
教学主体新论——教学主体与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的存在形态有三种形式:个体、群体和"类人",而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与教学主体是有区别的:教学主体是耦合的群体主体,而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则可能同时具有上述三种形态。以此来透析教学活动,我们就会发现,原先"师生之间的外在差距"就转变成为"教学主体的内在矛盾",而这才是推动教学活动向着更高阶段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成长与发展的源泉。  相似文献   

12.
作为“九叶”诗人的辛笛,其最显著的特征即是以“瞬间印象”的感悟方式来抒写“生命形式”。诗人将历史变革和时代精神融于对“瞬间印象”的捕捉和发现之中,在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传统的基础上,以他强烈的自我抒情意识把这些“印象”与当时的中国社会紧紧联系起来,把古代与西方的智性思辨融入到这些“瞬间印象”中来,“瞬间印象”与生命的永恒在辛笛的诗歌中得到了完美体现。  相似文献   

13.
梅洛-庞蒂的肉身概念是一种具体化原则,肉身具有的可见的原初特性在人们之间置入一种普遍的视觉。他以感性的肉身建构人与世界的主体间性,生成包含性的存在之域与视觉图像,昭示了感性的本体论地位。现代绘画的本质特征在于肉身的绽露,肉身不仅包括事物的肉身,也包括作为所有生命体寓居世界之中的肉身。电影则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可逆的艺术关系,世界成为共享的知觉场,启发观者的身体与图像之间进行互动,返回生命体验本身,从而契合当代视觉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个体主体是基于"原子式探讨"的分析方式所形成的以个体为本位、以对物的单纯占有为目标的主体形式.类主体是对个体主体的辩证发展,它突破原子式分析的片面思维,把人看作在各种关系中和谐统一的类存在,它所成就的是真正自由、完整的人.现代社会的道德困境和危机要求主体由个体主体转向类主体.这种主体范式的转型必须在思维方式上实现由"原子式探讨"到生态分析的转换;在价值取向上实现从个体本位到类本位的转换;在价值目标上实现从"单子式个体"到"完整的人"的转换.  相似文献   

15.
谢榛诗歌审美主体建构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主体建构论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美创作是主体心智的果实。艺术作品烙印着创作主体独特的心灵印记。谢榛作为明代杰出的诗歌理论家,他以深刻的见解和独有的笔触,对创作主体胸襟的建构作了积极的和新的补充。  相似文献   

16.
梅洛-庞蒂的知觉概念有其独特的内涵,他把艺术--尤其是塞尚的绘画艺术,作为他的知觉现象学的绝佳例证.我们认为塞尚的绘画与梅洛-庞蒂的知觉理论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塞尚的绘画理念与梅洛-庞蒂所要探究的知觉世界不谋而合;第二,塞尚的绘画技法佐证了梅洛-庞蒂的知觉理论.  相似文献   

17.
舒婷曾经是中国文坛格外耀眼的存在,她与她同时代的一群具有反叛特质的诗人在那个人性沦丧、异常灰暗的年代敏锐而勇敢地喊出振聋发聩的声音,使一代人从苦闷、迷惘和彷徨中觉醒并振奋起来。她以觉醒者、叛逆者、理想主义者和男权社会挑战者的精神姿态走上诗坛,以全新的作品内涵和审美追求颠覆世俗的价值观念和凝固的文学模式,对与旧式主流意识形态相连接的权力诗坛发起了有力的冲击。  相似文献   

18.
曾华 《文教资料》2008,(2):160-162
教育主体与主体教育作为一对关系体,对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大学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的教育主体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的共同发展,而另一方面,主体教育变得日益突出,它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的改革与发展,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指明了方向.本文从回顾大学发展的历史中,阐述了大学教育主体与主体教育的各自特点及相互关系,以期为大学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郭沫若早期诗歌中抒情主体变迁的分析,观察“五四”到大革命的历史转折时期知识精英们所曾大力倡导的西方个人主义“自我”的失落。  相似文献   

20.
写作是主体由内而外的倾吐、创造。心灵世界的自我观照在作文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以大千世界为观照对象,综合写作主体知、情、意等心理体验的一种内化过程。这个过程由观察而表象而感受三个阶段组成,具有情感性、意象性、顿悟性等特质。文章从铸塑人格精神、敏锐感触神经、活化想象思维、浑厚文化底蕴诸方面探析了激活写作主体自我观照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