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以高成本的制作、震撼的场面、庞大的叙事、细腻的人物个性和电影工业化的制作方式引起关注。影片的成功在于其文化底蕴的呈现,英雄叙事的情怀和形象建构的深入。由此思考影视改编的价值向度要反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文化哲思,反映中华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独特魅力,反映当代中国文化成就的典型表现。而影视改编的文化向度要更加注重内理性、多面性、审美性和技术性。影视改编的虚实向度解构影视改编的躯干与核心,强调对故事核心的把握和情节的选择、调整或充实。  相似文献   

2.
国外亨利·詹姆斯小说的影视改编大致可分为三类:基本再现、当代化和艺术化.在改编过程中折射出文学经典在新语境中阐释与传播的新涵义.1960年后国外亨利·詹姆斯小说影视改编研究热潮的兴起,正反映了影视批评和文学批评之间跨学科、跨领域的联系与契合,这对顺应并引导当代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后西游记》兼具神魔小说与寓言小说的双重文学特性,在学界并未得到足够重视,其自身价值所蕴含的特质与弊端一直被学界所忽略。本文以逻辑视角探析《后西游记》价值体系的双重要素,逻辑价值对实在价值的影响,及其价值缺陷的成因。  相似文献   

4.
浪漫主义巨作《西游记》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创作的经典神魔小说,自问世以来,受到历代读者的欢迎,尤为青少年所着迷。儿童视角下《西游记》的故事内容拥有同时吸引成人和儿童的双重价值观,其中刻画的形象有明显的儿童化倾向,遣词造句也充满了浓浓的童年趣味,成为后世人们津津乐道的主题。而《西游记》显示出的这些特点,也是它吸引各类读者,历久弥新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西游记>中的女妖是一个集神、人、物、魔为一体的形象.她们有着美丽的外表、魔的本性、神的本领,更有着人的性情,特别是女性的性情.这些女妖本身形象鲜明生动,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西游记>第二十七回为例,简要分析了这部神魔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各种方法.并通过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对小说人物性格的某些定论提出了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以来,隐喻作为批评方法运用到文学作品中往往可以挖掘出人性更深层次的内涵。《西游记》作为一个神魔志怪的神话小说,里面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都被作者赋予了特定的意义。通过隐喻的方式,对猪八戒这个人物形象赋予的意义进行研究,既能丰富和充实汉语的隐喻理论系统,也为研究《西游记》提供又一新视角。  相似文献   

8.
通过梳理《西游记》中的宝物描写,探究《西游记》通过宝物书写所传递出的文化信号。明清小说中的宝物描写与小说构思及人物形象塑造密切相关。宝物崇拜多受到佛道以及民间宗教的影响,晚明知识界和平民的"好物""赏物"风尚使《西游记》故事中的日常器物与宗教圣物都转化为"宝物",人们对器物的痴迷,显示出文化阶层的世俗化趋向和社会各阶层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以及"宝物"象征社会地位这一共识的强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搜集《西游记》中助词“将”的用例的基础上,通过对助词“将”的性质的界定、助词“将”所出现的各种结构类型及与明代之前出现的助词“将”的使用情况的比较等方面的描述说明,发现了《西游记》中助词“将”在明代所出现的变化和特点。  相似文献   

10.
在长篇小说《西游记》中,作者塑造了一个软弱、胆怯、遇到各种凶险之事都是滚鞍下马,吓得战战兢兢,像个"脓包"样的唐僧形象,和历史中那个有执著的追求,有大胆的冒险精神,有不畏艰难的坚强意志,有豪气干云、气吞万里的高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只有一个,通过描写他是一个凡人,一个尘世中的俗人,俗人所拥有的一切本能,一切俗念,一切举止他都具有,从而显示出他出家修行的必要性和改造的艰巨性。  相似文献   

11.
<穆天子传>所讲叙的穆王西游故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巡狩、封禅,也不是寻常的旅游、探险,是西周帝王对华夏版图以西的西部所特有的神玉源头的一种朝圣之旅.这种西游范式,铸就了佛教传入中国以前华夏本土神话与宗教信念之中最重要的源头地区是充满美玉的西部神山.自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发源的印度古国取代先秦神话的昆仑,成为建构新的西方想象的范型.<西游记>在此转换中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诙谐有趣是人们对《西游记》众口一致的评价,也是《西游记》诞生四百年来艺术魅力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小说文本的诙谐有趣,分别体现在性格塑造、内部矛盾冲突、市井生活描写和以俗为美的趣尚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现代剧场利用舞台形式的大胆创新、经典文本的合理改编,使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麦克白》在舞台上焕发生机.英国国家剧场版《麦克白》(2013年版)打破传统舞台样式的限制,创新舞台布局,在增强时空流动性的同时搭配特殊道具来渲染戏剧中的宗教元素,增强了舞台效果.在演出文本中大量删减女巫戏份,降低戏剧中的神话元素,突显了麦克白...  相似文献   

14.
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当今社会已经步入文化经济时代。在"十八大"提出"文化强国"方针的政策背景下,在文化产业化的市场背景下,河南以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引人注目,但同时也陷入了一个"怪圈",即文化产业投入多,产出少,产业建设与河南经济发展、历史资源、群众和市场需求不适应。因此,豫剧作为河南传统文化产业支柱之一,其在产业化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境。如何找准对策,使以豫剧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发展借助"十八大"的东风,走出"怪圈",实现文化的产业性转向,这对于加快河南文化产业建设是非常有益的。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一直是人们争相研究的作品之一。无论是其中轮番出现的神仙还是妖怪,无论是男性形象还是女性形象,都代表着作者吴承恩对于世间百态的思考与感触。本文主要针对作品中出现的众多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进行系统详细的阐述,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其代表意义及对作品产生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6.
《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其中的天庭政权和神佛世界其实就是中国封建王朝和封建社会的幻影。从《西游记》中那些奇幻浪漫的神魔故事中,可以发现天庭政权、取经团队和妖魔集团的管理思想。探索《西游记》的管理思想,对于深化《西游记》研究,强化对《西游记》思想艺术价值的发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视觉文化视域下,对莫言的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和由霍建起依据该小说改编成的电影《暖》进行考察。首先,立足于视觉文化时代背景,发现小说本身所具有的文学思想性为电影改编奠定文学基础,大众视觉文化消费需求则形成有利于改编的外部文化语境,电子媒介的发展与大众传媒的崛起为改编提供技术支持。其次,从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出发,在这种转换过程中电影《暖》对小说《白狗秋千架》故事情节做了不可避免的改动,通过比较分析可归纳出电影叙事的话语优势与局限。最后,此次改编实现了文学文本向图像文本的成功转换,是两者之间的借鉴与交流,在视觉文化视域下可清楚地看到此次改编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18.
《西游记》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历来研究文献较多。相较唐僧、孙悟空及八戒等个性鲜明的形象,沙僧一直作为默默无闻的人物而存在,因此关于其文学研究较少。本文主要对沙僧形象的溯源、沙僧形象以及文学界关于沙僧形象的论争进行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9.
随着20世纪80年代《西游记》两大英语全译本的发行,《西游记》译介首次得以向英美国家展示整体的、全方位的西游知识.在全球化合作背景下,《西游记》非译介作品基本上都是以西方形象、叙事和精神为主线并以东方元素为点缀,重构英美世界的西游故事,进而推动《西游记》在英美世界进入译介和非译介本土化的深入期.译介给《西游记》在英美世...  相似文献   

20.
虽然戏剧与电影同根同源,但是电影比戏剧表现人物和情节的手段更多。把戏剧改编成电影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创作形式,在戏剧改编成电影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把戏剧的情节转化成电影的情节,必须对戏剧的故事情节进行解构、建构和重构。该文以“开心麻花”将话剧《夏洛特烦恼》改编成电影为例,从表演方式、时空与情节、视觉化表达等三个方面探析话剧改编成电影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