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思维定势是指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习惯。遇到问题时人会自然沿着固有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思维定势不一定是负面词汇,它能帮助我们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比如教师在职业生涯早期一定会追求某种固定的教学方法,这有利于顺利开展教育工作。但一名熟手型教师如果仅满足于使用固定的教育方法,就可能出现思维方式僵化的现象,表现为日复一日的机械式带班等。追问其原因,答案如果是“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反正一直这样做”,就需要引起教研组重视。因为教育对象、教育环境在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2.
理想是人类永恒而美好的主题,老师们常常会跟学生畅谈理想。在一次示范课上,老师问小学生:“你们长大了想干什么?”天真的小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我要当科学家。”“我要当警察。”“我要当有钱人。”“我要当农民”……想当科学家和警察的学生受到老师的表扬,对想当有钱人和农民的学生,老师则不置可否。这显然是一种暗示:当有钱人或农民这样的理想太平庸,不够远大。我不禁要问,当有钱人或农民,为什么就不好呢?的确,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我们也总是这样教育学生。可是,一方面,我们习惯于给理想划分出三六九等、高低贵贱;另一方面,我们的理想…  相似文献   

3.
理想是人类永恒而美好的主题,老师们常常会跟学生畅谈理想。在一次示范课上,老师问小学生:“你们长大了想干什么?”天真的小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我要当科学家。”“我要当警察。”“我要当有钱人。”“我要当农民”……想当科学家和警察的学生受到老师的表扬,对想当有钱人和农民的学生,老师则不置可否。这显然是一种暗示:当有钱人或农民这样的理想太平庸,不够远大。我不禁要问,当有钱人或农民,为什么就不好呢?的确,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我们也总是这样教育学生。可是,一方面,我们习惯于给理想划分出三六九等、高低贵贱;另一方面,我们的理想…  相似文献   

4.
李昆 《教师博览》2023,(26):26-28
<正>前几天,我去接孩子,和学校门口的老大爷随口聊几句。大爷知道我是初中语文老师还是班主任后,就问我:“现在的初中孩子不好管吧?”“青春期的孩子特别叛逆吧?”“学生怕你吗?”这几个问题,我从当老师的第一天起,就被问过无数次。从前,我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些问题;现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我心里想的是:“为什么非要让学生怕呢?”“当教育只剩下怕的时候,会好吗?”  相似文献   

5.
"物理难学","我就是物理学不好"我常听学生这样说.事实也如此.就拿这届的学生来讲吧,通过与其它科目比较,大部分学生物理成绩上不去,,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表现都比较好.为什么会出现效果与动机的明显反差呢?这就促使我们不得不从学习方法尤其是思维方式、方法上寻找原因,初中物理学习中几种主要思维障碍.  相似文献   

6.
丁丹  陈诗意 《学前教育》2023,(21):46-47
<正>幼儿在比赛中面对输赢时的表现,让我想到了行为心理学教授德维克提出的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两种思维模式体现了应对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不同心态。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能力是固定不变的,他们关注结果,认为胜利或失败决定了他们的价值和能力。失败时,他们会情绪消沉,感到沮丧、失落;而获胜时,  相似文献   

7.
<正>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只会设计与实践探究性作业。每次设计完成后,会不由自主地期待学生的作品。学生完成后,看到他们各种各样的思考,总会满怀欣喜,为学生打上五角星,写一些简单的评语。后来,常常遇到老师们询问“你为什么这样设计”“为什么这样做就能发展学生的思维”等问题:慢慢地我意识到,每次设计与实践探究性作业之后,围绕“为什么”进行及时的思考、分析与总结,的确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正>【设计理念】高二学生非常关注考试结果和班级排名,容易在考试中产生挫败感。与此同时,他们已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学习方法和归因习惯,一方面很难尝试新方法,另一方面容易将考试失败归结于自身学习能力、老师不好等无法掌控的因素。而“我不行”这种自我PUA式的固定型思维模式,导致学生经常对学业感到无助。本节课从考试后的归因方式出发,帮助学生分析不同的归因方式对自己的影响,引导学生学会更有掌控感的归因方式,并掌握用成长型归因方式激励自己努力学习。  相似文献   

9.
樊铮 《四川教育》2004,(1):46-46
听一位老师教学《剪枝的学问》。学生分小节朗读课文,找出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并就这4个词语提问。学生的小手纷纷举起来:“我”为什么会满怀好奇?“我”为什么一脸疑惑?“我”对什么将信将疑?将信将疑是什么意思?……上述案例中,虽然学生提的问题不能说没有一点价值,但内容几乎是雷同的,归纳一下,不过就是对“我”为什么会有这些心理变化提出了疑问。这样看似自主的学习方式,实则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都没有得到有效地训练和拓展。由此,我想到了另一堂语文课《最优秀的人是谁》(自选课文)。上课伊…  相似文献   

10.
在一次讨论后,两个讨论者互相抱怨:当我在仔细地分析现有的事实,依据这些事实做出结论的时候,她一点都不认同。她只会说:我不喜欢这样,这样不好。可是她又不说为什么不好,她  相似文献   

11.
有句成语“熟视无睹”,意思是:当人们看惯了某种事物或现象的时候,就像没有看见一样,不予关心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是因为这种现象反复出现,造成了人们在思想上对此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习以为常了,也就不会很注意它了。德国有一位心理学家曾作过一个试验,让一个人连续十多次两手各拿一只重量相等的球,然后再让他拿两只重量有差别的球,他也会感觉两球完全相等。人们在思维方式上,往往也会不自觉地形成某些  相似文献   

12.
吴婕 《天津教育》2002,(9):46-47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多层面的学习过程,包括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哪些是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并依此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们会全神贯注地去“发现”和“创造”,学会思索并采取行动。行动引发思维,而且这种思维方式绝对不同于“仅仅接受、聆听和记忆教师讲解的内容”的思维方式,而是一种自己去领会、发现并运用所学的概念去获取新知识的思维方式。由于研讨中的思维方式没有更多的禁锢,使学生能产生更多的新的观点和看法,脑海里会时时带有“为什么会发…  相似文献   

13.
经常会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怎样才能学好英语?”或“为什么我就是学不好英语?”。一些中学生甚至因为学不好英语而产生了厌学的情绪。为此, 我们走访了合肥市第五十中学初三(12)班的周嘉佳同学,她在2004年  相似文献   

14.
我们在平常教学中,总会发现学生老是写错一些很简单的句子。比如:“我认为你不会游泳。”这句话英语是“I don't thinkyou can swim.”我们的学生很容易写成“Ithink you can't swim.”很多老师把这种现象归纳为语法错误。当老师给学生指出来的时候,总是讲得头头是道,哪错了,为什么错了,应怎样改;但当学生再次遇到时,又犯同样的错误。其实,这不是一个语法的错误,而是一种由于语言思维习惯不同造成的思维方式的错误。即学生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没有跳出母语的思维方式,没有用英语思维方式去思考。  相似文献   

15.
<正>乐乐姐姐:您好!我是八年级的学生,最近不知为什么,总是觉得自己压力好大。我父母都是本校的老师,每次考试时我都想强迫自己考好,害怕考不好会给他们丢脸。可越是这样想,我就越达不到设定的目标,成绩一直“原地踏步”。我一直在想,是不是我还不够努力,为什么成绩一直达不到预期呢?请乐乐姐姐指点迷津。(合肥小雨)  相似文献   

16.
张金花 《中学理科》2006,(11):82-82
思维定势是指用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固定的模式是已知的、事先有所准备的.用思维定势解决问题,使学生墨守成规,养成一种呆板、机械、千篇一律的解题习惯.造成学生思维定势的原因概括起来有两种情况:一是学生没有掌握丰富的典型题型,不能做到“见多识广”,故对似曾相识的问题以偏概全,盲目套用,导致解题错误;二是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求异性不够,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导致错误的判断.在高三生物复习中,习题练习是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因此,“题海战”成了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久而久之,机械的“思维定势”悄悄地左右了学生的解题思路,思维定势就成了思维障碍.  相似文献   

17.
《初中生必读》2014,(3):10-10
问:我平时数学成绩中等,但这次考试成绩很突出,可老师竟然怀疑我是作弊的。我成绩不好时,老师骂我不努力;当我考得好时,却又怀疑我是抄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相似文献   

18.
周丽 《湖南教育》2009,(7):50-50
第一招:换位思考教师与学生因年龄差异、生长环境、思维方式的不同,很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差异。因此,当我们与学生沟通时,尤其是碰到困难、出现隔阂的时候,不妨试着换一种身份,假设自己是学生,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和做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和做法,这样我们就能从其中发现合理的成分,进而理解学生的所作所为。  相似文献   

19.
在课堂提问时,问题不能过于直露浅显,太简单的问题就如一碗清水,无滋无味,没有任何思考的空间和余地,学生只需回答“是”或“不是”、“好”或“不好”就行,这样会极大抑制学生的思维。问题过难,容易导致思维卡壳,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能深入进行而流于形式,而且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  相似文献   

20.
让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课堂教学案例: 一天,当我和学生一起分析《愚公移山》最后一段的时候,突然,一个学生举手提问. 学生:“老师,《愚公移山》的结尾,这样安排,可信吗?” 老师:“为什么提出这样的问题?” 学生:“因为根据地理学的理论,我认为愚公要想移走这两座山,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为什么作者最后却用这样一个神话般的结尾来收缩全文呢?” 师:“很好!这个问题大家思考过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