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试图从米兰·昆德拉小说中寻找出欧洲传统中狂欢化文学的线索,并借以延伸到对狂欢仪式及其影响下的狂欢精神和狂欢思维的思考,分析它与欧洲传统的继承关系、民间诙谐文化特色以及它在小说的复调结构和内容情节中起的独特作用,从而肯定了狂欢精神的引进对小说体裁与形式的影响和承载深厚的文化内涵上的文化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莫言无疑是一个最具狂欢气质的作家.在莫言那里,对民间的建构是狂欢节景观存在的本质根源.莫言的小说无论从表现形式,还是精神内涵上都完全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狂欢体.  相似文献   

3.
美国作家爱伦·坡的四部短篇小说《泄密的心》《跳蛙》《红死神的面具》《亚瑟家之倾倒》中始终都存在着时间、空间、人物、意象的狂欢化。在巴赫金狂欢化的理论视角下,对爱伦·坡这四部短篇小说中在狂欢广场上取消等级制的狂欢行为、国王的加冕与脱冕的狂欢仪式、酒神精神驱动下的血腥狂欢宴会、悲剧小丑的狂欢形象、笑与火两种狂欢意象分析解读,有利于揭示小说表面狂欢下的死亡主题。  相似文献   

4.
莫言一直致力于文体的探索和内容的革新,《檀香刑》即是这种探索的结晶。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它都表现出颠覆传统审美原则和艺术标准的探索精神。如果以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分析《檀香刑》,会发现它充满了狂欢化色彩。狂欢化的叙事结构、狂欢节式的场景、狂欢化的人物形象以及狂欢化的语言在小说中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5.
巴赫金于20世纪初期提出狂欢化理论,其打破等级、挑战权威的精神和思想得到了世界范围的关注和研究.华裔女作家严歌苓的作品受到巴赫金理论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小说《金陵十三钗》通过狂欢式人物形象、狂欢式场景、其狂欢式语言,表达作者向往平等对话、自由交往的狂欢式世界感受.  相似文献   

6.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具有巴赫金所分析的狂欢化文学的各种特征。这部小说在魔幻现实主义之外,从巴赫金的"复调""狂欢化"等理论中汲取养分,创造了一个"狂欢化"的世界,构筑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狂欢化"小说空间。小说中的叙事结构、叙事语言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等等,无一不流露出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7.
莫言小说运用充满狂欢色彩的民间话语修辞而独树一帜,以狂欢化话语来展现民间精神强烈的反叛性和对自由生命形态的追求,来拆解历史和现实,并力求凸现出历史寓言与文化的象征蕴含。  相似文献   

8.
普希金《别尔金小说集》中的两部小说《打扮成农家姑娘的小姐》和《棺材店老板》具有浓厚的狂欢化色彩,主要表现为双重性的狂欢化人物、狂欢化的仪式和狂欢化的广场等。普希金通过狂欢化的书写,揶揄讽刺了小商人的自私自利行为,赞扬了女性可以主动追求爱情的精神,寄托着作者对自由爱情和理想生活的追求,以及对民间文化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太原大学学报》2015,(3):102-108
福克纳与莫言的比较研究历来备受学者关注,他们的创作带有强烈的酒神精神,这与他们的生命历程密不可分。在写作上,他们注重叙述的狂欢之美,在人物的塑造上充分体现人性的自然之美。酒神精神在他们的小说《喧哗与骚动》与《红高粱家族》中有着深刻的体现,彰显了福克纳与莫言在生命与艺术上的狂欢。  相似文献   

10.
路翎的小说《财主底儿女们》,主要展示了历史事变、革命斗争之中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本文作者结合小说的精神样态进行解读,分别从小说之中的荒原感以及孤独感、原始生命强力以及狂欢这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向读者展现了半殖民地社会精神积压的暗流。  相似文献   

11.
“狂欢化文学”是巴赫全命名的一种深受狂欢节民俗文化影响而产生的小说体裁。中国当代作家王小波的小说就深刻地体现了这种“狂欢化文学”的特征,在语言风格上即表现为诙谐与粗俗。这种语言风格强烈地传迭出了狂欢节世界观的追求脱冕、颠覆的本质精神与亲昵、粗鄙的行为范畴。  相似文献   

12.
在承继了以往暴力写作与温情写作的基础上,余华在新作《兄弟》中又加入了一种崭新的元素:强烈的狂欢精神。全书充满了对话、讽刺、荒诞、夸张、诙谐的笑和无拘无束的自由想象,作者把自己对时代的思考和对现实的感受糅合其中,使得小说体现出鲜明的狂欢化文学的特征。本文拟借用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原理,从《兄弟》一书情节结构上的三大特点来分析其狂欢化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13.
这里采用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中有关“笑”的理论来分析加拿大作家罗伯特森.戴维斯的代表作《戴普特津三部曲》中的幽默成分,并得出该小说中的“笑”具有典型的狂欢化特征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在苏童小说《米》中,一种独特而鲜明的"狂欢化品质"成为了这部作品与众不同的地方。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不仅在故事情节的设置上富有"狂欢化"色彩,而且在人物塑造以及叙述语言与策略上也同样具有鲜明的狂欢化特色。  相似文献   

15.
狂欢,是儿童生活甚至是成人世界中纯真而又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人最率性而为的一种鲜活的存在方式,是人生命意义的一种诗意诠释,学校教育本应该保护和尊重人的狂欢精神。然而,在今天的学校教育乃至社会生活中,受制度化生活所牵制和压抑,人类狂欢精神差不多丧失殆尽,并给人的发展带来巨大障碍。本文通过对巴赫金狂欢理论的深入探寻,认为...  相似文献   

16.
美国后现代派作家冯内古特的代表作《五号屠场》是一个高度狂欢化的文本,小说在艺术思维、人物形象、结构与语言以及时空体等几方面均体现了鲜明的狂欢化的艺术特征。《五号屠场》充满了对话性,以民间话语颠覆官方权威,并采用了脱冕型结构,体现了狂欢节的自由平等精神和交替变更精神。  相似文献   

17.
看《十月》     
作为艺术的小说,不但是一种表达手段,更重要的,它是一种思考方式。因此小说至少包含两方面诉求:一是外在叙事层面的架构,这是小说的形;一是内在精神世界的探索,这是小说的魂。后者并非是指用小说讲道理,更多时候小说讲不出明确的道理,而仅仅艰难地挣扎在试图思考的过程中,或令各种悖论的声音在文本中狂欢样地喧哗;还有很多时候,  相似文献   

18.
《酒国》在莫言的长篇小说序列里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小说采用三线并进的复调叙事策略,使用多种文体参与故事的结撰,并进行了独特的小说中套小说、人物参与叙事、作家进入故事成为人物的文本叙事试验,营造了虚实相生的叙事效果,这种叙事策略具有典型的"元小说"、文体杂糅和狂欢化叙事的文本特征,其叙事实验的独特价值及其巨大的文化隐喻所具有的文化、精神批判价值,具有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王蒙同时创作出两组小说:一组以抒发理想逝去的感伤惶惑为主,一组以语言的幽默恣意为主。它们看似毫无关联,但实质上却有着内在的精神联系。在前一组小说中,王蒙抒发了新时期理想主义失落后的感伤与惶惑,直至《活动变人形》为盛。在后一组中,众多“后现代”小说手法的借用使得王蒙回避了精神苦痛,达到了语言的狂欢。两组小说中理想主义的痛苦反思与回避痛苦的幽默恣意并存,揭示了王蒙小说中一贯的二元性主题对话。它们相互补充,但却减弱了小说理性反思的力度,削弱了小说文本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20.
莫言的小说具有一种西方酒神狂欢气质,同时又具有一种出自中国本土的民间品性。两者在莫言的小说创作中共存相生,文章试图发觉中国民间本土艺术经验对莫言创作中狂欢情结的影响,寻找中西文化品格的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