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接受美学给译者风格的介入提供了理论基础,由于文本的开放性和未定性不同,译者在与原文对话的互动过程中可以形成不同的视域融合,从而形成独特的译文文本.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译者也是译文文本的创造者.翻译的跨文化跨语际转换性质为译者风格的介入提供了空间,汉英语言文化的巨大差异使译者在转换原文时能将自己的风格从语言的各个层面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2.
林柯 《文教资料》2011,(22):35-37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具有不确定性,读者在对文本的诠释过程中起主体性作用。在此,接受美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从接受角度看,译者翻译的只是他头脑中的文本,即是译者和文本对话、达到视域融合的结果。译者对文本未定因素和空白的具体化,是语符—意象化中译者再创造的根源。另外,译者不同于普通读者,他必须向译文读者传达原文的意义,此时译语文本的隐含读者作用于译者语言符号的选择。意象—语符化过程实际上是译者创造性运用译语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对名著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复译的译者研究发现,原作观照和读者观照、新老译者之间的交流以及译者与原作者的对话等报道和研究,都为译者主体角色的正确认识提供了极好的例证。根据语言适应论意义观,文本意义动态生成,主体意图应与文本意义分离,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因而都应淡化各相关主体起作用的意图,避免译者主体性研究走向片面夸大译者主体性的极端。  相似文献   

4.
黄娟  周满平 《海外英语》2013,(7X):163-166
互文性理论是文学批评话语体系中一个较新的概念,它关注的是一个文本同他文本的相互指涉,在翻译研究中强调作品、语言、社会文化等与原文作者、译者、原文读者、译文读者等的对话与交流。钱锺书的著作《围城》充满了大量的互文性现象,这为读者带来丰富文化盛宴的同时,也为译者带来了重重的翻译困难,但妥善处理互文性可以有效地克服不同语言文化障碍,实现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反应趋于一致,从而使译文与原文获得最大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5.
翻译的实质是翻译主体之间的对话,即借助译者,读者和作者实现跨越时空的交流,而翻译主体之间对话的效果也决定了译作的成败.本文将通过比较张爱玲与李文俊两位译者对《老人与海》的翻译,从主题升华、情感表达与语言风格三个方面体会翻译主体间性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进而感受翻译这门艺术在实现跨时空交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来,主体间性已成为翻译研究中的热门话题,但大多数的研究都停留在理论表面,并未将此理论运用到翻译实践当中。论文从主体间性的理论出发,通过具体例子来探讨文本翻译过程中原文作者、译者和目的语读者三个主体间的关系。只有相互作用的主体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才会取得成功的翻译。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主体间性已成为翻译研究中的热门话题,但大多数的研究都停留在理论表面,并未将此理论运用到翻译实践当中。论文从主体间性的理论出发,通过具体例子来探讨文本翻译过程中原文作者、译者和目的语读者三个主体间的关系。只有相互作用的主体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才会取得成功的翻译。  相似文献   

8.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世界文学的瑰宝,在中国亦极受关注。接受美学理论强调文本的未定性和读者的能动作用,因此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需依据原语文本的和译语读者的期待视野来弥补原语文本的空白点,从而达到译语文本的最佳接受度。本文试图以接受美学理论为基础,选取莎士比亚第116首十四行诗的三个汉译本为语料,从主题、内容、形式及风格等方面来探讨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9.
译语文本的模拟类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原型-模型翻译理论是青年学者赵联斌首次提出来的翻译理论。原型-模型翻译理论是以"模拟"为翻译的本质特征,以译语文本的读者需求为目的导向,将"适合"与"忠实"作为译者行为的模拟标准。如果译者能紧紧围绕译语文本读者的需求去进行翻译,那么无论是何种类型的译语文本都会有相当数量的读者群的。  相似文献   

10.
原型-模型翻译理论是青年学者赵联斌首次提出来的翻译理论。原型-模型翻译理论是以"模拟"为翻译的本质特征,以译语文本的读者需求为目的导向,将"适合"与"忠实"作为译者行为的模拟标准。如果译者能紧紧围绕译语文本读者的需求去进行翻译,那么无论是何种类型的译语文本都会有相当数量的读者群的。  相似文献   

11.
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过程是一种为了获取成功交际而需要做出不断推理的过程。小说对话翻译过程可以看做是译者为了获取与读者的成功交际而不断做出推理的过程。在进行小说对话翻译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来自原语语境和译入语语境的双重影响,在进行小说对话翻译时,需要译者根据关联理论的要求不断的做出双重语境中的推理活动,从而获得很好的翻译效果。从语用学关联理论的视角出发,以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对话的两个译文文本进行对比,进一步分析关联理论在对话翻译中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孙琳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3):104-107,113
主体间性观照下的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与原作者及读者的沟通与对话中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在翻译审美和再现美的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与翻译活动其他主体如作者、读者、文本等进行平等对话中实现自我,译者主体性是具有主体间性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3.
对话理论是巴赫金思想的核心内容。巴赫金认为,对话性是文本产生和存在的基础。将对话理论带入翻译研究,从对话性角度审视翻译现象,可以更加全面地看待翻译中各主体间的复杂关系。以《节妇吟》的英译为例,分析翻译中各主体间的交流与对话的实现过程,以此揭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面临的多重困难。  相似文献   

14.
韩婧 《考试周刊》2012,(62):28-29
影视字幕英译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不仅需要考虑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还需要关注中文到英文的转换过程中文化词汇的翻译,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离不开平行文本的借鉴和使用。本文将讨论结合平行文本进行字幕英译的策略,说明平行文本对译者模仿目的语读者的语言风格及翻译文化词汇时运用平行文本提升译文质量起到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翻译理论观出发,探讨了女性主义翻译思想的起源及其对翻译、译者和译者风格地位的影响,认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肯定了译者风格的存在,并从三方面对译者风格进行着影响。作者认为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考量翻译中的译者及其风格将会给翻译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以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理论为依据,具体分析在交际翻译指导下,译者在广告文本翻译中实与虚处理、单位转化和译者主体性方面体现出的翻译策略。通过实例分析,指出译者在翻译广告文体时,应以译入语读者的反应为中心,以劝导广告译文读者购买产品、接受服务为目标,并将这一思想贯穿到以实与虚处理、单位转化和译者主体性体现为代表的一系列策略中,以期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7.
巴赫金所提出的诸多概念中最核心的莫过于对话理论了。从对话理论的角度分析翻译活动,翻译不再是独奏表演,更像是一首动人心弦的交响曲。其间文本的作者、译者与读者之间便可以看作为一种对话关系,而译文便是三者对话结果的有机呈现。文章旨在尝试以张谷若和孙法理先生的《苔丝》译本为研究案例,对比分析翻译“对话”产生的交流结果,深刻理解译作体现出的对话性,欣赏交响乐演奏出的“复调”之美。  相似文献   

18.
翟海霞 《文教资料》2012,(29):19-21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任何文学文本的意义都充满空白和不确定性;读者在阅读文本之前,都具有一定的期待视野;读者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确定文本意义未定点和填补空白的过程,是读者的期待视野和作者的创作文本不断融合的过程。接受关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引起了研究者对译者与译文读者的接受过程的关注,本文旨在从接受美学视角分析译者和译文读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山海经》英译为例,结合文本和副文本从译者态度、文本选择和翻译技巧三个方面分析比勒尔的翻译思想。研究发现,比勒尔采取注释式的厚重翻译技巧,体现了再现原文的翻译思想,即译者通过对神祗名称等专有名词的逐一翻译、对英语词汇而不是拉丁语词汇的选用和同词同译的翻译技巧以及丰富的序跋、插图等副文本向译入语读者再现了一幅幅中国古代先民奇异经历的画卷。  相似文献   

20.
和传统翻译理论相比,翻译目的论更注重文本的交际目的和功能。在目的论框架下,大学英语翻译选修课将重点集中在分析文本体裁、功能和风格上,避免单纯翻译技巧讲授。实验班和控制班成绩对比分析表明,目的论框架下的翻译教学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的交际功能。而对语言点和翻译技巧适当分析,则可有效避免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过份以译者和读者为主体而忽视原文文本的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