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获得感生成的考察,应从单一课程的视域转向课程链,以课程间的互动甚至课程与社会宏观系统的互动为视角。当前,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的衔接、大学课程的互嵌融通、思政课与社会德育延伸连接均得到有效优化,但仍有提升空间。课程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获得感,应通过在大中小学德育课程衔接互动中提升价值期待,在大学平行课程互嵌融通中强化价值体验,在后续课程优化检验中促进内化外显等路径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2.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需要处理好课程主体的转换、教学内容的转换、评价范式的转换,界定获得感的内涵变换;需要回答为谁建构、建构什么、如何建构以及用什么方式建构,明晰获得感的逻辑架构;需要教学对象分层化、教学内容精准化、教学方法创新化、教学载体多样化,创新获得感的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3.
4.
5.
《教师》2019,(8)
学生获得感是评价思政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核心指标。目前,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诸如学生学习动机欠缺、教学形式大于内容、教师教学能力参差不齐等问题影响学生获得感的提升。据此,作者认为要提升思政理论课的学生获得感,必须推进教学内容的供给侧改革,创新协调教学方法和形式,快速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应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三个维度透彻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当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信息获取不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动态过程考察不够、对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认知特点的把握不准等是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不足的主要原因。为此,应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模型”为参考,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认识效率;以“三全育人”理念为引导,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以学生主体性研究为抓手,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和认知特点;以获得感提升为核心,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大力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中的重要部分,不仅对学生性格发展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很深的影响。文章立足于此,阐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概念特征,分析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提升的因素,进一步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提升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8.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必须建立在全面准确把握和分析现状的基础上。通过调查问卷,课题组掌握了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宏观数据,如性别、政治面貌、学校类型、专业、年级、学校区域的差异。通过大夏学堂课程讨论板,了解了学生对获得感的具体想法。总体来说,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有所增强,但仍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持续努力。大学生对好的思政课是有期待的,他们希望从中获得知识、方法、理论和视野。  相似文献   

9.
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索,需要结合医学院校办学特色开展,立足解决医学生思想困惑,着眼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对医学生的价值观引领,切实增强医学院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提升医学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1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自身的教学特点与发展规律,需要教师做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并行,政治引导与理论学习相融,情感判断与认知判断同步,时政更新与学科积累互补。建设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系统工程,但必须抓住“教师建构学习体验”这一关键环节,通过经验分析与再造经验、创设场景化和社会化的体验环境等体验教学法,架起感知与领悟的桥梁,达到内化理论外化行动的目的,从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  相似文献   

11.
增强大学生获得感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现阶段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不强,主要原因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供需不平衡不充分,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吸引力不足,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单一、片面。新时代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要多措并举,开展系统的调查研究促进供求信息对称,推动更高层次思政课供需动态平衡;以现实问题为抓手,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建立健全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2.
增强大学生学习的获得感是贯彻学生主体的根本体现,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主要要求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做有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思政课需求是其对思政课产生获得感的逻辑前提。从总体上说,目前大学生对思政课的需求呈现出无需求、低需求、高需求三种状态。对于无需求状态,要将其转化为有需求;对于低需求状态,要将其转化为高层次需求;对于高需求状态,要厘清思政课满足需求的边界。唯有如此,才能准确把握大学生对思政课的需求并将其引导为合理性需求,让大学生产生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相似文献   

14.
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研究走向深入发展,需要构建一个具有理论支撑且相对统一的测量指标体系。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评价主体是全员大学生,评价内容包含“客观获得”与“主观感受”两个方面,而评价方式则可以采用多样化方法,从而构建立体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一直以来,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发挥着主阵地或说主渠道的重要作用。文章首先在引言部分对思想政治教育之于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而言的重大意义、当前存在于高职院校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困境以及"获得感"这一概念等分别进行了阐述;接着又陈列了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语言等四个方面的教学实效影响因素,并在具体的陈述过程中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最后,在结语部分中引入了市场经济思维,确切说是供给侧产品理论,点明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要以位于需求端的学生为根本,通过满足学生群体的切实需求来赋予他们获得感,从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改善和提升。  相似文献   

16.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教育者要掌握教育对象的心理需求和期待,要实现教育内容优质供给,要实现教育方法适时创新,要实现教育对象心理预期的自我调节。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生成是大学生在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之中接受特定思想信息的社会过程,这个过程借助多重社会场景相互作用而塑造出具有育人一致性的关联生态。只有以大学生为中心,基于思政课的社会性,并在课堂、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有机联动之中,才能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生成的社会逻辑。循此思路,可以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发生的社会场景区分为:“课堂社会”、“高校社会”、“总体社会”,大学生在“课堂社会”学习思政课的过程中,结合自己在“高校社会”中的体验,并受到来自“总体社会”的影响,只有当三者有效整合成层次分明且有机联动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才能生成真正意义上的“获得感”。在构建思政课依托的三重“社会”的一致性方面,需要重视“课堂社会”的基础性作用,利用“高校社会”的中介性作用,发挥“总体社会”的支持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是祖国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中华民族振兴的主力军,当前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增强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对社会主义认同感敢于担当有所作为,为正在崛起的中国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9.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的必然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生成,始终遵循着知情意行的发展规律,面对大学生"要"与"给"的学习差异性,"要"与"不要"的获得期待性,"要多"与"要少"的满足可能性等诸多挑战,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现知情相生,借助特定环境达到情意相融,借助学生工作落实知行合一,在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下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获得感。  相似文献   

20.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如何提升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增强教学实效性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重要问题。优化教学理论、激活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强化教学实践是提高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