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65页。【教学过程】前置活动:请你从1、2、5、8中选择两个或多个数编一道算式,每人写四道。一、经历分类,明确特征师:老师整理了几道大家编写的算式,一起来看一下。  相似文献   

2.
【案例1】师:10个小朋友打球,每2人一组,分成了儿组? 师:你能根据这个问题列出除法算式吗?  相似文献   

3.
<正>比较两个算式的大小,通常要把两个算式分别算出结果,再根据结果比较出大小。但有的算式不用计算,也能比较出大小。【例题】比较A和B的大小,大多少?A:2+4+6+8+10B:4+6+8+10+12【分析与解】像这样的两个算式,不用计算就能比较出大小。有两种思考方法: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组第20课。【教学过程】一、巧设悬念,揭示课题1.算式质疑。师:0>60,看到这个特殊的算式,你有什么疑问?2.揭示课题。师: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藏在课文里。只要你把课文读懂,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板书课题:《妈妈的账单》)【设计意图:设置矛盾冲突信号来揭示课题,为学生学习全文,理解小彼得开出账单以及对比账单、理解母爱的无价和无私埋下伏笔。】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明确要求。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谁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浙教版二年级上册第32页。【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布置任务。(出示课本玩具屋图片)师:今天我们要去玩具屋买两种不同的玩具,你想买哪两种?请把计算总价格的算式写在老师发的卡纸上。  相似文献   

6.
<正>你见过用图形表示数的算式吗?解答这类题目时,要运用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巧妙地安排每一个数,这样很快就能求出图形代表的数。最后还要把图形换成求出的数验算一下,看算式是否成立。【例题】  相似文献   

7.
<正>【题目】求出下面算式中的图形代表几。(1) 45+-38=32 (2) 86-(△+36)=20【分析与解】解答这道题,首先要搞懂算式的意思,明白图形在算式中作什么;然后根据算式的运算步骤和得数,推算出图形代表的数。第(1)个算式的运算是一步加一步减:先算45+,再用所得的“和”减去38,最后得32。可见: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33页。【教学过程】一、由点到面探索规律(一)同一乘法算式中因数与积的变化。1.导入:同学们,20×3的积是多少?(20×3=60)揭示:在20×3=60这个乘法算式中,20是一个因数,3是另一个因数,60是积。课件:提问:现在20和3这两个因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2,所得的积)所得的积等于多少?你能很快地算出来吗?汇报:你是怎么算的?方法一:20×(3×2)=120;方法二:60×2=120。补充课件:  相似文献   

9.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链接已有经验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师:顾老师今天带来28、12、213、5这四个数,请你从中任选两个,组成一个乘法算式。生:213×28,12×5,213×12,28×5,28×12,213×5。师:这样的乘法算式可以写很多,哪种类型已经学习过了?生: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  相似文献   

10.
【教学片断】课件出示一组算式:60/12=5,600/12=50,6000/12=500。师: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生:12不变,600比60后面多了一个"0",5的后面也多了一个"0"。师:600比60后面多了一个"0",其实就是——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青岛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谈话:鱼缸里有多少条鱼?该怎样列式?板书:15+28=谈话:都认为应该用加法,为什么用加法计算?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谈话:15+28到底等于多少呢?你能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相似文献   

12.
于春祥 《师道》2003,(6):16-18
【案例1】老师,你的条件弄错了一位数学老师,在讲二年级数学课《乘法的初步认识》时设计了下面一个问题:师:请将“7+7+7+7+4”改为乘法算式。生1:7×4+4①生2:7×5-3②生3:不对。这两个都不是完全乘法算式。生4:8×4③生5:老师,你的条件弄错了。如果是“改变为简便算式”就好了。师:还是同学们聪明。【评点】这个案例给我们三点启示。启示一:问题的设计要富有挑战性。“7+7+7+7+4”是一个设计奇妙的问题,妙就妙在第五项的“+4”。这一项的确算作神来之笔,学生的思维空间由此得以拓宽,而…  相似文献   

13.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过程】一、激活经验,引发探究1.复习引思。出示:12+15×4 120÷6×5(1)这两道算式是以前学习的什么算式?(板书:混合运算)会算吗?(2人板演,其他人写在本子上)(2)计算时应注意什么?(板书:运算顺序)师:说一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友情提示:先算的我们习惯在下面画上横线)  相似文献   

14.
<正>【课前分析】为了考查学生是否已经掌握平均分的两种情况,了解学生对于“包含除”和“等分除”两种除法模型的认知程度,我们对已学过除法的45名三年级学生进行后测,后测题目如下:请你用48÷6=8这个除法算式编2个数学故事。后测结果显示:67%的学生编出了两道等分除的故事,15%的学生编出了两道包含除的故事。  相似文献   

15.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过程】一、情境启动,揭示目标师:(出示长方形)同学们,这是一个长为a、宽为c的长方形。根据这些信息,还可以知道什么?生:我知道它的面积是a×c。生:它的周长是(a+c)×2。生:周长也可以是a×2+c×2。师:同学们用到了两个不同的算式计算周长。仔细观察,有什么发现?是的,这里面藏着我们刚刚学过的乘法分配律……你看,  相似文献   

16.
【题目】下面的除法算式,被除数是四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算式中没有重复的数字。被除数和除数各是多少?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总复习)。【教学过程】一、回顾直接板书:a÷b=c。师:你能说说算式中三个字母之间的关系吗?根据学生的回答,结合板书理解因数与倍数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并揭示课题。师:三个字母的取值有没有范围?揭示小学阶段是在"非零自然数"范围内研究因数与倍  相似文献   

18.
有幸参加"千课万人"小学数学研讨观摩会,吴正宪老师的"乘法分配律"一课,给我一种"拨云见日"的感受,原来数学建模也可以跟着"感觉"走。【片断一】初寻"感觉"背景:通过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两个数学问题之后,得到两组算式  相似文献   

19.
【教学片段】师:(板书12÷6=2)今天我们先来研究这道算式。如果我们只改变这道算式中的被除数或除数,商可能会怎样?  相似文献   

20.
【案例1】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列出相应的数学算式。然后单独提出算式"34 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