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考试周刊》2021,(67):10-12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持续提高,社会各个层面对于青少年教育问题的关注重视程度也不断增强。"少年强则国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青少年是否常态化具有扎实过硬的综合素质及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到经济社会运行发展,而青少年自身综合素质及专业素养的培训养成,需要在针对性、适应性教育教学层面下足功夫、做足功课。在当今新时代新形势氛围之下,由于青少年的父母面临更多职业发展压力的挑战,隔代家庭逐渐成为普遍的家庭组成形态,而受到隔代家庭自身所存在的特殊属性的影响,青少年的教育教学往往面临不小的障碍,为此需要根据隔代家庭教育的客观实际及现实情况,有的放矢及因地制宜地进行青少年教育,为中国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做出积极贡献。该篇文章在对当前隔代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阐释的情况后,有针对性、适应性地提出相关优化措施建议,以谋求在全面周到有力加强促进新时代隔代家庭教育实际效果方面提供部分参考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2.
农村隔代教养对幼儿个性的发展既有不良影响,也有积极影响.改善农村隔代教养对幼儿个性发展的消极影响,建议祖辈要用正确的方式爱孩子、多学习育儿知识;幼儿园老师与家长常联系,给祖辈补充新时代观念;改变隔代教养模式,变为两代共同教育.  相似文献   

3.
李瑞  刘颖  刘超 《中学教育》2022,(5):89-101
由于育龄女性劳动参与率的提高以及社会幼托机构供给不足,隔代照料逐渐成为年轻父母兼顾家庭和工作的理性选择。儿童早期抚育过程中,照料方式对其非认知能力发展的作用不容小觑,并影响其不同发展阶段的非认知能力表现。文章通过对河北省邯郸市X县5所中小学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实证研究不同照料方式对青少年非认知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隔代照料对青少年非认知能力带来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隔代照料不利于青少年外向性、情绪稳定性和严谨性表示的非认知能力,且这种影响在男生、城镇户籍和初中生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进一步研究表明隔代照料下对青少年人力资本投入的数量减少、质量降低,进而影响青少年非认知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隔代教育是指家长由于工作或其他原因缺失孩子的教育而将孩子托付于父母的教育方式,然而,隔代家长们的素质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和孩子成长的要求。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的学生,对于世界有了一套自己的看法。为了克服缺少父母教育的隔代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教师应担负起学生教育中家长的角色,积极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5.
隔代监护是留守儿童监护类型中比较普遍且问题出现较多的监护类型。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来说,其身心发展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处于关键期,隔代监护对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全面分析隔代监护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应尽之责。  相似文献   

6.
积极老龄化旨在延长老年人的健康寿命,帮助老年人独立自主、持续参与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活动,实现"老有所为"。在积极老龄化的国际背景下,我国也提出了积极应对老龄化的战略目标,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构建老有所学的终身教育体系。老年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对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分析了我国老年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从学习理念、共同愿景、互动环境、制度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构建策略,促进老年学习共同体的良性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5年数据,研究了当前国家农村老人承担隔代抚养现状以及该经历对农村老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数据显示,当前农村家庭中老人夫妻双方共同参与为隔代抚养主要模式,女性在隔代抚养中参与较多;相当比例的农村老人在隔代抚养中完全承担了抚养人责任,甚至存在老人同时抚养多个孙子(女)的情况。研究发现,隔代抚养行为较普遍地对农村老人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但较高强度的抚养对老人心理健康有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张艳红 《考试周刊》2014,(78):193-193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给祖父母及为祖父母服务的专业人员开发了一系列基于网络的事实列表。该事实列表可以在威斯康星大学网站被免费阅读和下载。它提供了许多年幼儿童发展方面的知识。隔代教养在中国已经是一种非常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我国可以借鉴事实列表先进的经验,促进我国隔代教养老年人的身心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发展,隔代教养在中国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国外的隔代教养研究相对成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方面。近年来,国外隔代教养研究关注的焦点和角度随着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新的变化,关注隔代教养的各个主体、文化差异以及隔代教养的积极方面,并努力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邢宝平 《甘肃教育》2014,(12):20-20
正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年轻父母多数时间或经常性不在孩子身边,把孩子寄托给爷爷奶奶等祖辈照管,我们将这种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称之为"隔代教育"。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隔代教育的利与弊,扬长避短,使孩子得以健康、快乐地成长。一、隔代教育的合理性1.隔代教育为孩子提供了舒适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隔代教育已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隔代教育既有合理的一面,但是同时由于祖辈家长的价值观念、知识结构、教育观念和教养方式等方面与现代社会或多或少存在差别,也会给幼儿的健康发展带来隐患。因而强化父母责任、加强交流沟通、更新祖辈观念、丰富祖辈生活等方式成为打造新型隔代教育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隔代教育是祖辈对孙辈的看护和教育。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隔代教育呈增长趋势。隔代教育一方面帮助年轻父母解决了孩子的拖累;另一方面也为亲子教育留下空白,显现出隔代教育的诸多弊端。针对其弊端,积极寻找应对策略是我们努力探索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隔代抚养又叫祖辈抚养,在中国,隔代抚养现象普遍存在。幼儿时期是一个人良好社会性行为形成的奠基时期。在此种抚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方面容易产生一系列问题。隔代抚养人的重视、发挥学校的专业优势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加强探索研究,是促进隔代抚养下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4.
调查研究表明,现阶段,随着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我国城乡协调发展已取得显著成就,但从总体上看,城市发展水平仍然高于乡村发展水平。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为谋取更高收入、更优质的生活,大批涌入城市,导致农村地区监护和教育孩子的重担落在祖辈老人身上。截至目前,现代化教育教学在时代发展的推动下创造出更高的教育价值。但农村隔代教育仍然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社会各界人士对农村隔代教育各持己见,认为这种教育模式各有利弊。因此,为从根本上充分发挥农村隔代教育优势、促进农村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我们应站在新时代的角度进行思考,通过多元形式巩固义务教育,分析农村隔代教育问题困境,引导长辈强化自身综合素养,从而为农村儿童的后续学习及未来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近来在农村"隔代教育"现象非常普遍,特别是父母去城里打工,往往把孩子留在老人身边,于是祖辈就承担了教育孩子的任务。隔代教育有其优势,也存在弊端,因此,幼儿园应建立与家长之间的教育平台,加强家园合作,实施个性化沟通,发挥教育最大功效,促进隔代教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朱敏 《成人教育》2019,39(8):47-51
老年人参与隔代教育是我国社会"新常态",为祖辈提供隔代教育课程、提升他们的育儿素养成为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新课题。基于实验性课程开发实践,对老年大学开设隔代教育课程的意义、概念和流程进行了反思性阐述。研究发现,面向祖辈的隔代教育课程有较强的现实需求,对于提升祖辈的隔代教育素养有积极作用,但也需要在兼顾祖辈群体的多层次的隔代教育需求、活化内容模块等方面继续改进。  相似文献   

17.
对农村隔代教育的忧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时期,农村家庭出现了新变化,青壮年大量外出打工,家庭教育的责任落到了祖辈的身上,这将影响青少年的发展。许多人探讨了隔代教育的利弊,但他们主要着眼于城市的家庭教育,是在父母与祖辈共同参与的情况下。现在农村家庭的隔代教育大部分是父母空缺,这种教育是危险的,短期看有利有弊,长期看明显弊大于利,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十分不利。  相似文献   

18.
选取贵州和浙江部分县、市山区学生为调查对象,了解到留守学生"隔代教育"现象在山区中小学相当普遍,并对留守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学习、心理、生活等方面的问题突出,剖析了隔代教育的主客观原因,建议在政策、学校、家庭、村居等方面解决留守学生教育问题,营造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密切配合的关爱环境,使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农村单亲家庭隔代抚养的问题,指出隔代抚养产生的孩子健康问题、家庭问题、学校教育问题、社会风气问题等。最后提出了借助现代技术与学校沟通、家长注意个人情感管理、利用政府政策等发展策略。这对农村单亲家庭的子女抚养问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隔代抚养是我国当今家庭重要的抚养模式之一。幼儿期是儿童良好社会性行为形成的奠基时期。隔代抚养人的重视、发挥幼儿园的专业优势、构建社区机构立体网络等,是促进隔代抚养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