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成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将大学生的成长界定为大学生在生理、人格、社会化等方面有机结合的整体发展。文章还提示了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矛盾,并对大学生成长的阶段作了科学的区分,使学生成长的基础矛盾和阶段构成了学生成长规律的主要内容。文章在以上论述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大学生成长的可操作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双一流"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高质量人才。正确的择业观、合理的人生规划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是高质量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系统的职业发展教育则是培养这一系列能力的保障。从学校顶层设计角度出发,遵循"多方联动、精准指导"原则,构建"体验-测评-实践"三位一体的职业发展教育模式,并将其融入高校"双一流"建设方案,一方面可以帮助本科学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提高职业规划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推动课程体系重构、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最终实现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双一流”建设方案基于大学、学院、学科三重逻辑对构建我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作了宏观统筹,教师教育体系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要素。当前,我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教师教育体系构建面临着三重困境:大学层面,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举办教师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学院层面,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设立教师教育专业机构的数量薄弱;学科层面,教师教育的一流学科支撑力度不够。究其原因,大学原生职能中教师教育的空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对教师教育的束缚,以及优势学科评估对教师教育的冲击均对上述困境的产生造成影响。前瞻未来,“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教师教育体系构建,需要在制度层面确立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教师教育体系的机构和学科制度保障;在机构层面建设一轨多级的教师教育专业学院体系,探索教师教育多元模式;在学科层面,加强一流文理学科、教育学科和教师教育学科的耦合共生,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成长成才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90后”逐渐成为大学生的主力军。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他们的心理特点、思维认知和价值观念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关系到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如何认清和把握新形势下“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探索大学生有效教育的成长成才规律,有的放矢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摆在所有教育者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是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包括科学的教育理念、有效的治理形态和先进的教育制度等要素。实现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要构建以高校为主体,全社会共建共享的高校治理组织形态,完善协同发力的教育制度,推动高等教育治理理念、方式和制度的系统性变革。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近年来,高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双一流”建设目标,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业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出口,其质量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体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效。如何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成为当前各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任务。本研究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专业为例,通过分析2017-2021年5年间的地质学专业本科生就业情况,总结学生就业特点,探索聚焦学生行业就业能力提升、聚焦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聚焦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三聚焦”地质学专业本科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以期为其他高校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成长教育的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教育的本质在育人,育人理念的核心在成长,大学生成长教育实际上是高校践行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重要环节,也是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综合素质发展的现实需求。大学生成长教育的现实路径和具体建构,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载体来开展,可将之与学生工作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切实融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实践中。  相似文献   

8.
公安院校是公安教育的主要承载者,公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公安院校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和重要组成部分,从把握大学生成长规律入手,分析如何结合公安院校的大学生成长规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9.
从各地“双一流”建设的政策文本来看,“一流学科”建设目标体现出跟踪国内一流方向、面向区域需求、基于学科实力的特征,也暴露了过度追求层次化以及数量上的平均化、学科建设上重理工轻人文、学科特色重复建设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各地方政府应着力优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多元学科评估标准和办法、落实“扶优扶特扶需扶新”的建设原则,并弱化“双一流”建设的竞争效应,实现省级“一流学科”建设竞争合作与动态调整,促进“双一流”建设政策落实。  相似文献   

10.
11.
人才培养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基本内容。基于41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大学章程》的文本分析发现,"双一流"建设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共性特征在于坚持立德树人,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侧重综合能力与素养的养成;异质特征体现为高校类型之间的差异,凸显高校历史传统与区域特质和学科强项。在人才培养实践中,高校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加强人才培养的个性化,结合办学定位制定独特的人才培养目标,重视通识教育。  相似文献   

12.
用红色精神和红色文化育人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光荣传统。中国高等教育的红色育人之路经历了由初步探索到成熟发展的历程,呈现出高等教育红色育人精神永不褪色、使命担当一脉相传、前进步伐与时俱进的特征。在新时代,我国高校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红色育人道路。  相似文献   

13.
研究生教育对“双一流”大学建设具有高端引领和战略支撑作用,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突出特征。地方“双一流”高校以系统思维坚持追求卓越来构建一流研究生教育体系,在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和培养模式上,应借鉴地方标杆大学的成功经验,着力破解育人体系建设、资源优化配置、完善学科设置、创新培养模式、搭建创新平台等关键问题,提升研究生培养改革的整合和协同力度,打造支撑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相似文献   

14.
加快"双一流"建设,对北京市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北京市通过建立一流专业的建设与分析评价维度,差别化发展高精尖学科,搭建合作平台,促进共建共享等手段,促进地区"双一流"建设战略的推进。通过对美国加州地区以及上海、广州等城市高等教育统筹发展的实践经验的分析,认为北京市应在统筹高等教育资源、实施有效的动态评价体系、关注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四个方面持续加强改革,助推首都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具体含义需要从宏观层面的国家、中观层面的高等教育系统和微观层面的高校三个维度来认识。"双一流"建设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主要路径。为此,必须要坚持质量为根、坚持问题为要、坚持需求为先、坚持效率为重、坚持公平为本。  相似文献   

16.
陈娟 《江苏高教》2020,(10):77-81
文章以我国"双一流"学科数量排名最靠前的12所高校为样本,通过梳理和比较分析青年教师拔尖人才引进、评聘、培育、激励等方面的成长机制,提出应健全多样化的青年拔尖人才激励方式,发展包容性的青年拔尖人才考核流动方式,完善更具转化导向的学术成果评价指标体系,营造宽松、公益的学术科研氛围,以期完善青年教师拔尖人才的成长机制,促进"双一流"建设。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以来,重点建设一直是党和国家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战略。从全国重点高校到"211""985"工程建设,再从"211""985"工程建设等转向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需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中国道路,不能沿袭西方的建设标准,而要依据中国历史传统和现实情况,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新路。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既要居于国际学术前沿,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影响力的人才,又要立足国情,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为加快推进“双一流”高质量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要树立“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大教育观”,加快构建一流学科体系,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全力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推进“双一流”建设内涵发展、综合提质。  相似文献   

19.
“双一流”大学以知识生产撬动大学的四大基本功能,通过产教融合服务经济社会。新时代“双一流”大学知识生产转向了模式III,走出“象牙塔”进入产业界和公民社会,以自身的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全面发展,进而推动产教融合走向深化。但“双一流”大学在实现产教融合服务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辐射面积不够宽、互动机制不通畅、供给质量不匹配等现实问题。因此,面对产业发展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双一流”大学不仅需要优化知识生产机制、提升供给侧的质量,更需要内外联动、变革产教融合机制、强化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多维保障。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