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慧雪 《英语广场》2023,(33):11-14
《中庸》是儒家经典,是被翻译和诠释最多的儒家典籍之一,对中国的思想史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天”是《中庸》中的核心概念词,也是中国哲学、宗教等领域非常重要的概念。本文在社会符号学翻译观的指导下,选取华人译者辜鸿铭的译本,从语言意义中的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等三个方面出发,研究其在《中庸》中的核心概念词“天”的英译,探索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对中国儒家经典翻译的指导作用,以丰富儒家经典的翻译研究,更好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
生态翻译学给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代表了翻译学科建设的新方向。本文主要以中国典籍中的《易经》翻译为例,论证了生态翻译学研究视角的可取性。同时生态翻译学也为典籍翻译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社会符号学翻译法涉及到与翻译紧密相关的所指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用这种翻译法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和文化传输方面对张亦文和Moss Roberts《三国演义》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就翻译文本内的研究而言,社会符号学翻译法最为全面,可作为翻译批评标准的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4.
文化自信在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升文化软实力落脚点在文化的一大载体——文化典籍。诸如《三字经》一类的优秀文化典籍将会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及其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因此,文化典籍的翻译在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文化自信视角下,对赵彦春在英译《三字经》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进行研究,旨在为中国文化典籍的英译提供新视角、新方法和新启示,从而助力中华文化的传播翻开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5.
英国著名传教士、翻译家、几十年研究中国典籍翻译的汉学家理雅各,基于多年文化典籍的阐译实践过程,以文化语境为核心将中国典籍进行深度翻译,为儒学的世界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新的历史时期,翻译过程依然面临着异质文化冲突、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符号学与诗学之争,理雅各中西合璧的“以意逆志”客观典籍翻译思想,在当代译学发展中既有实践翻译的人文价值,又有坚守翻译精神的历史传承价值。深刻理解并研究理雅各翻译实践的文化认知和翻译思想的历史人文价值,可以为翻译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带来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古典戏剧的英译是典籍英译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戏剧的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翻译的特殊性。图式理论为古典戏剧的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本文以图式理论为理论框架,分析了汪榕培在翻译《牡丹亭》的文化专有词语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论证了图式理论对典籍翻译研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圣经》既是一部基督教经典,也是一部文化宝典,堪称西方文化的摇篮,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强调翻译是一种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际过程,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功能相符,意义相似",使译文与原文达到意义与风格的对等。本文借助社会符号学的翻译理论,以《雅歌》的三种汉译本为例,对《圣经》的三种中文译本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豫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播和发展展现着我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和内涵。而电影作为推动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是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媒介。本文选取豫剧电影《清风亭》作为研究对象,翻译符号学为理论依据对其电影字幕的翻译进行研究和分析。分析得出以翻译符号学视角对文化产品翻译的推动作用,翻译符号学将中文作为符号,结合其传统文化背景以及文化内涵进行英译的过程使得译文能够更好地展现作品的丰富内涵,使得受众群体更能理解带有地区以及传统的文化作品。  相似文献   

9.
张文娜 《黑河学院学报》2023,(9):109-111+132
作为道家文化精华,《庄子》英译对传播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英文版蔡志忠漫画《庄子说》在海外的畅销为中华典籍对外传播提供了崭新的路径。学界对《庄子》的英译研究多以语言模态为主,而对其他模态构建英语语篇的研究尚不够充分。以英文版蔡志忠漫画为研究对象,基于多模态视角,结合文字和图像模态及图文关系探讨该译本的翻译策略,旨在分析该译本的成功之处,以期为其他中华典籍的译介提供借鉴,促进中华典籍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0.
钱晨  高秀 《海外英语》2022,(3):70-71
《天工开物》作为中国古代文献中第一部系统地研究中国古代科技的著作,有“工艺百科全书”之称,包含了大量的古代科技文化用语。此研究以翻译与叙事相结合为研究方法,借助蒙娜·贝克的翻译叙事理论,以《天工开物》及其大众化文库版英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建语料库,对其中的古科技文化内容英译进行了研究,在翻译叙事理论视角下,分析了译者英译的策略以及翻译取向以及译者如何运用框架策略进行再叙事重构,为中国古代科技典籍的外译策略及传播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翻译目的论是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兴起的翻译理论,它为翻译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而汉语典籍英译一直是中国文学翻译研究的重点。本文将以翻译目的论为依据,以理雅各和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本为例,解析汉语典籍英译的目的,进行以目的论为视角的汉语典籍英译方法初探。  相似文献   

12.
何超彤 《现代英语》2023,(12):106-109
在全球化浪潮下,中国典籍的外译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沈复的自传体小说《浮生六记》中融入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描绘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面貌。文章选取林语堂翻译的《浮生六记》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在字词、句式和文风等方面的运用,以期对提高中国典籍的英译质量产生启发性的意义,促进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典籍英译对弘扬中华文化意义重大,且任重道远。《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显示典籍英译要考虑到社会、历史、文化、译者翻译素养等各方面因素,采取适合的翻译策略。在全球化的今天,典籍英译应保留中国文化特色,采取以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4.
《西游记》是中国的四大经典名著之一,它是我国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高峰。在文学史上也是一部杰作。虽然对于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甚多,但是针对其翻译的研究还是不多,尤其是研究《西游记》翻译的就更少了。本文以詹纳尔的《西游记》英文版本为例,探讨了在翻译伦理的视角下其中人物名字及称谓的翻译得失。  相似文献   

15.
中国哲学典籍的翻译是传播中国文化、沟通中西文明的重要途径,撰写中国哲学典籍英译史对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树立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了中西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撰写《英国的中国哲学典籍英译史》的设想,以图丰富中国哲学典籍翻译史的研究并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汉语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在当前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对汉语典籍进行英译是翻译工作者面临的难题。胡庚申提出的生态翻译学为汉语典籍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本文以不同的汉语典籍翻译译文为分析文本,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探讨了汉语典籍英译的策略,以期能为汉语典籍译介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借鉴,从而减少文化沟通方面的失误和文化负迁移,实现不同文化之间信息的传递,使汉语参与世界性话语建构。  相似文献   

17.
贾宁波 《文教资料》2012,(33):89-91
《大话西游》与《悟空传》引领着解构与重塑经典的后现代主义潮流。这两个文本对《西游记》的文学性解读和行号化阐释,特别是紧箍儿(咒)的符号学阐释和孙悟空的死亡和再生的探讨,为我们研究《西游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角度.对之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对研究《西游记》很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少数民族典籍根植于少数民族文化中,其英译及外宣对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和传承民族经典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从文化翻译观视角,探讨广西壮族民族文化典籍《刘三姐歌谣》的英译及外宣路径,以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典籍对外传播,展现少数民族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19.
旅游文本英译质量的高低对于传播中国文化、提升中国国际形象具有重要意义。此前较少有人从社会符号学等语言学理论的视角探讨旅游文本的英译。笔者希望从该角度对旅游翻译进行分析,以发掘出符号学在旅游文本英译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符蓉  关昕 《现代语文》2014,(4):153-154
典籍翻译表现出明显的伦理特征。"道"是老子思想体系中最核心的概念,有着丰富深刻的哲学内涵。本文从翻译伦理视角研究《道德经》中"道"的翻译,发现译者的伦理取向对其翻译行为有重要影响。翻译伦理研究对提高典籍翻译质量和促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