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立国之基,到立身之本,涵盖了人生的全过程。学校是人生的摇篮,中学是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把诚信教育当作中学德育的基础,必将对全社会诚信观念的形成、诚信行为的建立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多年来.河南省郑州市第十八中学将固有的传统文化之特点深化发展为学校特色.即把原学校离休美术教师、著名书画家唐玉润为代表的美术教育文化进行积淀。开办高中美术班。学校结合普高,依据职普并存的综合高中办学体制。寻找到了一条适合学校长期发展的美术教育特色之路。  相似文献   

3.
南京市中华中学附属小学以"三化"措施探索出校园建设的新路径,一是传统文化的物化,二是传统文化的活化,三是传统文化的内化。将文化镶嵌在学校的一砖一瓦中,依主题设计成不同的连廊。同时,在课程中渗透文化因子,建设"武韵中华""墨香中华"等课程,并根据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选取了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文化元素,将传统文化融入各种活动,更好地发挥了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4.
彭钢 《江苏教育》2023,(45):48-50
江苏省南通中学已有百年办学历史,形成了三大文化传统:一是“领风气之先”的文化传统,二是“学术纯粹”的文化传统,三是“承担社会责任”的文化传统。在坚守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学校根据时代特点和要求,建构多元融合的育人模式,创新性地将创新教育、民族教育、国防教育、国际教育融为一体,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各类英才。学校以高度的实践自觉,系统化、结构化地推进学校高品质发展,形成高品质示范高中的创新实践和个性表达。  相似文献   

5.
传统文化教育模式建构,可以从挖掘属地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形塑良好校园传统文化环境、丰富课内外教育活动载体三个维度着手,使之形成内强研究、外塑行为、注重实践的强三角架构。姜屯中学的"善文化教育"与北辛中学的"文化底色;因材发展",为区域传统文化教育模式建构提供了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6.
正在壮族悠久而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创造灿烂的民族文化,涉及到了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天文、建筑、民俗民风等多个体系。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经过了一代代壮族人民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完整的民族文化传承序列,熏陶着一代代的壮族子孙,陶冶着他们的民族情感。近年来,笔者把壮族传统文化融入到壮族聚居地区的中职道德教育课程之中,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将从中职学校德育教学现状出发,就壮族传统文化对广西中职  相似文献   

7.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丽泽中学是北京市一所公办完全中学,现有48个教学班,近2000名学生。学校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以培养"道德日有所进,才能日有所长"的当代君子为目标,从校名入手,深入挖掘丽泽文化之"两泽相连、两水交  相似文献   

8.
学校教育是学生个体成长过程中的教育主形式,对于延续传统、传承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学科教学是整个学校教育的基础所在,研究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和贯彻传统文化具有实际意义。因此,笔者在我校的各个年级进行了相关的调查和研究,以期更好地在中学教育中传承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9.
教育的回归     
一、为教育寻根:西方文化与华夏文化出发点之异同当今中国教育,需要改造之处多多,无不涉及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论者意见纷纭。虽然形成共识很难,孔子的态度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要解开这个结,先贤的教导是"君子务本",考察西方教育与中国教育出发点的异同。梅贻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东城区府学小学兴建于1368年,至今已有640多年的历史,是集庙(大成殿)、堂(明伦堂)、阁(奎星阁)、祠(文天祥祠)等传统文化建筑于一体的现代学府,也是当今唯一存有孔庙的现代学校。府学与教育结缘源于孔子,构成了代代学子文化生成的起点,影响着一代代府学人的精神气概。中国传统文化是府学文化的奠基之根。学校坚守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9,(5):6-7
中华传统文化是创造和发展新时代的内涵基石。但多元化知识结构中,其他文化的冲击使得传统文化在中学教育中稍显"暗淡"。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中坚振兴力量,在中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必要的。本文对中学传统文化教育内涵及必要性、存在的问题深入探析,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中国画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美术之林中独具风格的民族绘画体系,它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和骄傲。重视通过教育培养出一代代民族文化继承者,使传统的文化永不“褪色”是很有必要的,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进行国画教学就是传播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很好的途径。我校近年来以国画教学作为学校特色,有效地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3.
学校是传递文化、创造文化的特定机构。一个没有独立品格的文化传统的学校,师生员工就如一盘散沙,缺乏努力的方向和动力。因此,学校的文化建设是学校应有之义,是学校必须承担的一项重要且富有全局性的工作。学校文化传统一旦建立起来,就具有指导学校办学方向、统一价值观念、引领师生教与学的行为的作用,就能凝聚全校力量,为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而努力。从文化的属性上来审视,  相似文献   

14.
传统文化为中学德育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对中学生的道德形成具有一定影响。中学德育的发展趋势表明,传统文化资源的运用与开发,日益受到重视。传统文化的德育资源表现出多种类型,学校个案的成功经验,为运用和开发传统文化的德育资源,提供了有借鉴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李冰中学自承“李冰”之名起,就以传承李冰精神为己任。学校抓住李冰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契机,组建管理体系、制定方案措施,积极探寻学校传承李冰精神的载体,塑造学校文化、构建课程体系、聚焦课堂改革、广泛开展艺体等活动。同时结合对外交流宣传李冰文化,让李冰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确保学校传承李冰精神的有效落实。  相似文献   

16.
学校是教育机构,也是文化发展的中心,引领文化是学校的重要功能。以"原生态"价值取向"再造"民族传统体育,是学校体育的责任,也是学校体育的优势,体现着学校引领文化的应有之义。"原生态"民族传统体育再造应重在文化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不力之社会学成因(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教育传统文化传承不力主要表现在受教育者对传统文化知识系统、行为系统、价值系统的内化不足上,其成因除教育系统内部诸如家庭、学校、大众传媒教育及国家宏观教育决策等教育者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有效的文化传承,教育影响没有提供足够的传统文化原料和养份之外,还有更为深层次的社会因素。于内而言,主要是国家实力之衰弱、中国传统文化本身之已有缺陷、他者思想在中国之结构性内化;于外而言,主要是:他者文化、教育及意识形态之渗透、现代性之全球自然拓张。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一个历史大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留下了种类繁多的传统文化,反映着中国人的思想精髓,需要经过一代代的传承与创新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语文是以我国母语教育为中心的学科,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是优化小学生思维品质,激发小学生对中华民族产生认同感与自豪感的重要保障,是新时代下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内容。本文将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借助语文实践组织传统文化体验、借助课外阅读渗透传统文化教学三个角度分析传统文化之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绽放异彩。  相似文献   

19.
李萍 《青海教育》2014,(11):52-52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能否肩负起时代重托,将传统文化渗透于幼儿教育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使之生生不息,发扬光大,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幼儿教师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中国画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美术之林中独具风格的民族绘画体系,它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和骄傲。重视通过教育培养出一代代民族文化继承者,使传统的文化永不“褪色”是很有必要的。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进行国画教学,就是传播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很好的途径。我校近年以国画教学作为学校特色,有效地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