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祝英 《成才之路》2013,(8):49-49
引言"在艺术的世界里,细节就是上帝。"在尝试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运用到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同时,教学设计中的一些细节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只有将细节打磨好,才算是合格的教学设计。一"、是否"——看你是否忽视了细节1.是否符合学生客观实际在一次奥尔夫音乐研修班上,赖达富教授设计游戏,让课堂上扮演孩子的学员们躲起来,有的学员不知所措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教师对细节的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教学细节也开始被当作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去认识。教学细节是教学的闪光点,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是教学重难点的破解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起始点。因此音乐教师应关注细节,方能更好地提高课堂实效。成就音乐教育的精彩。  相似文献   

3.
音乐的审美过程,离不开欣赏者和演绎者对音乐作品形象的感悟与提炼。审美意识是人对审美对象的能动反映。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细节处拓展想象空间,在乐段中联系生活场景,从乐章中揭示音乐形象,让意象的音乐物象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4.
茅晔华 《教师》2013,(21):50-50
21世纪的中学音乐课堂需要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如何贯彻新课标的要求,使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更加有效是每个中学音乐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细节决定成败,在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要把握教学细节,善于发现教学过程中的精彩之处,并把这些闪光点发扬光大,从而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音乐教学情趣性,体现了教学美的属性。愉快而有益的音乐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愉悦,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音乐的更大兴趣和强烈的喜爱。所以,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趣氛围,以各种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使他们自觉地主动地参与音乐审美活动和音乐学习。如在上律动课《小鱼游呀游》时,我在学生将律动的基本动作——小碎步和手臂波浪学会之后,放着旋律优美的三拍子音乐《小鱼游呀游》时,  相似文献   

6.
“细节”在字典中的解释为: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课堂教学有很多环节,但是每个环节是由无数个细节组成的。细节虽小,但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促进学生个性成长中的价值和意义,举足轻重。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注重教学细节,应该成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一名普通的音乐教师,我觉得不一定非要成就什么,在我心里教育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教学中敏锐地捕捉教育细节,科学地处理教育细节,  相似文献   

7.
陈晓茵 《考试周刊》2013,(51):176-177
关注教学细节是一节音乐课成功的关键因素。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应重视音乐剪切的完整性,重视钢琴伴奏的形象性,重视钢琴伴奏的形象性,重视踏板应用的合理性,重视歌曲定调的实用性等细节处理,给人一种审美的满足感。  相似文献   

8.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尚美理念,运用达尔克罗兹所创的体态律动音乐教学理论,找寻尚美理念与音乐体态律动教学的契合点,从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深入音乐细节、多元创编三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表现体态律动的动作美,感知体态律动的节奏美,彰显体态律动的神韵美,开创具有特色的音乐教学新路。  相似文献   

9.
徐艳 《成才之路》2014,(34):58-59
小学音乐课与初中音乐课的衔接教学问题是学科发展中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这种问题的存在对基础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带来巨大阻碍。在我国基础教育音乐教学一体化的背景下,做好衔接教学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尤其在缩小不同学段音乐教育的差距、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方面意义重大。文章从宏观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中小学音乐知识的系统性以及微观的激发兴趣、克服障碍、关注衔接教学的细节等方面,试论中小学音乐课的衔接教学问题。  相似文献   

10.
对高中生音乐的教学不仅是理论的教学,还是启迪情感的、鉴赏性的教学。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思考如何让高中生具备音乐鉴赏力,而最好的情感启迪莫过于在互动细节中深化教学策略,所以,教师应该清晰把握互动性音乐鉴赏对于高中音乐教学的影响。文章从互动所带来的课堂气氛改善、学生位置转变、学情反馈获取几个方面探讨了相关教学影响。  相似文献   

11.
我们不难发现现行音乐教学中已出现了很多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如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综合性和选择性;书本知识内容的繁多,使教学脱离了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甚至注重选拔和淘汰的武断教学评价方式对教学本身都成了一种伤害。因此,如何加强音乐教学和自身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推进美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教师在教授小学生音乐知识时,需要重点培养学生对节奏的感知能力。同时教师的音乐教学需要结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将教学活动生活化,抓住学生的心理,从细节入手,为课堂效率的提升奠定基础。在音乐教学的课堂上,教师需要循序渐进,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对旋律的感知能力。学生在音乐课堂上能够感受到音乐所蕴含的巨大魅力,对音乐知识的学习保持永久的热情。  相似文献   

13.
新课改实施近一学期。在这一学期的教学实践中,本人感触最深的就是学会了换位思考,学会了用孩子们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教学方式与行为,在音乐教学中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创新。例如,在歌曲教学中,以往都是让学生先学歌谱,再学歌词,而现在,我却让学生在完整感受乐曲中先学歌词,然后再来学歌谱。又如,在一年级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本人力求从培养学生的兴  相似文献   

14.
邓燕萍 《广西教育》2004,(7B):74-75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日益成为音乐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是更好地进行音乐教学的手段之一。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促进教学内容、手段和力法的革新,使教学的效率得到提高,但同时也有不足之处,如运用不当,也会阻碍甚至束缚住师生的手脚。因此,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必须对多媒体技术进行深入地学习、探索、实践,以使自己能科学、正确地使用这一先进技术,搞好音乐教学。  相似文献   

15.
构成音乐的元素很多,如旋律、节奏、和声等。这些音乐元素对于未经过专业训练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学习的过程是枯燥的。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激发他们对音乐实践活动的热情,调动他们主动感受和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呢?笔者认为,作为音乐教师,必须寻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作为实际教学内容的“引子”,使音乐学习与熟知的生活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音乐来源于生活,寻找什么样与学生生活相近的音乐素材呢?电影音乐无疑是不错的选择。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使用电影音乐,使其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音乐欣赏课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的比重,它在培养学生音乐情感,提高学生音乐素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重视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谈如何教好音乐欣赏课。  相似文献   

17.
张艺 《儿童音乐》2010,(6):50-51
作为一名初中音乐教师,我对新课改是抱有很高的期待的,也以全部的热情参与其中。在感受和吸收其新的教学理念以促进自己教学的同时,也有一些困惑经常出现在课堂上,像对于教学目标的认识与制定。从教学目的到教学目标的转变,曾经是音乐新课改专家们谈得比较多的一个话题。比较有代表性的如金亚文老师主编的《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一书中谈到,音乐教育目标,指课堂音乐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与境界,特指音乐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所制定的既符合教学内容要求、又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最基本的标准与层面。  相似文献   

18.
胡怡 《儿童音乐》2014,(6):47-49
什么是快乐?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快乐”是感受良好时的情绪反应。音乐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产生美的共鸣。感受音乐就是感受美好的事情,在音乐课堂上做到“乐”尤为重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随着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课堂中的快乐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什么才是快乐教学呢?本人的理解就是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发展音乐方面的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也一步步深入到小学音乐的教学中间来。许多音乐教育学家都在致力于研究快乐教学,比德国的奥尔夫声势教学体系、匈牙利的柯达伊音乐教学体系和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教学体系,等等。在快乐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前提下,笔者也来谈一谈快乐教学在小学音乐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曾欣荣 《湖南教育》2002,(20):26-26
音乐教学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音乐想像力与创造力。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律动。律动是指用简单的形体动作来表现音乐的节奏与乐感。它对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和音乐素养起着举足轻重的启蒙作用。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听曲走步,如四分音符走步,八分音符跑步,休止符则停止不动;也可让学生听到高音就把手举起来,听到低音把手放在身体两侧;还可让学生听曲拍手、跺脚等。这样的练习,不但能使学生生动形象地感受音乐的韵律,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表演能力。其次,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歌表…  相似文献   

20.
音乐欣赏教学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新颖独特的教学手段和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带领学生在聆听、感受音乐的过程中,充分地体会、理解音乐所表现出来的丰富情感,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进而通过学生大胆的表现和创造音乐,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达到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