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小学课程中.语文学科是最接近人的生命和灵魂的,它包含大量的情感、道德、意志教育的内容。语文教学的意义在于它一方面为生命个体的心灵奠基,让他变得更有教养,更富情趣,更具亲和力,更懂得生命的可贵和崇高。更能悲悯、宽容和善待他人、自我、自然和宇宙:另一方面.它又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提供人性的、精神的、审美的支持。传承民族文化香火,培育民族文化肌理.使得民族的生命在一种文明的层面上代代延续.  相似文献   

2.
一、从传统文化看语文的人文内涵之一:生命意识传统文化的起点就是重视生命的价值,鼓舞人们积极地探索宇宙奥秘,倡导一种自强不息的君子行健精神。这种思想在后来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依靠语文的传承,大众的共育,不断光大,形成一种独具民族特征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3.
人类语言学认为,任何一种语言文字都是在本民族特定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都体现着本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阅读教学的对象——汉语文也不例外,它总是充盈着强烈的生命意识,蕴含着深厚的生命底蕴。汉语文的这些特点决定了阅读教学应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语文素养的同时,以文中所蕴含的生命意识为诱因。以体验为主要方式,引发学生对人生、生命和自我生存状态、精神建构的思索,使其在民族精神的熏染下获得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乡土文化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特殊的地域文化的重要体现,具有独特性与丰富性。乡土文化是一种反映区域民族特质和地域风貌的民族文化。它既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特殊的情结。结合部编《道德与法治》学科教材的整体的教材立意,既关注初中学生青春期的身心变化,更注重"身体—心理—精神"的整体状态,来认识和看待初中生的生命成长,落实核心素养的同时渗透生命教育理念与思想,奠定生命教育的底色,为学生学会自主发展与终生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乡土,是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素质之根本。抓住了乡土,也就抓住了一种文化存在的根基。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乡土情结”不但作为一种个体生命的心理意识而存在,而且它更渗透进~种社会文化的内容,成为一个民族群体的历史潜意识的积淀。也就是说,它已经归结成为某种观念、某种情感和情绪的原型,在人类文化史上、文学史上的反复地显现和衍变。这些观念、情感、情绪皆可归结到绵绵不绝的乡愁和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的冲动,成为人类的一种灭性、一种生命本能。而寻找的办法,也就是寻找精神的乐土,寻找失去的家园,寻找遭受惩罚的原…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诗人的创作具有浓厚的乡土意识,诗人们以一种深沉的民族情感与博大的民族精神关注着故土与人民,并以一种不断走向成熟的自审意识,审视着民族的精神文化与生命形态。诗人们无论是以家园式意象的捕捉还是对民族文化记忆的传达,都是一种深刻的灵魂洗礼与一种强烈的精神寄托。  相似文献   

7.
西安,这座名闻遐迩的古城有一种磁力吸引着我,促使我向她走近。我想聆听高亢的西北民歌,渴望厚重的民族文化滋养,让我的生命变得厚实。于是,我从风光迤俪的海南热土来到寒风萧萧的西北高原,寻求生命的跨越。  相似文献   

8.
对本土民族文化的再现始终是画家杨斌所追求的不变主题,他把民族的欢乐,民族的美用独特的绘画语言展现在人们面前,这既表明了画家对待民族文化的一种立场,也多少改变了观者对待生命存在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民族精神的研究有2种不同的层次,一种把某种民族精神作为文化的历史事实来考察,另一种则探寻这种民族精神包蕴的价值意义。民族精神在本质上是符号化的意句价值建构活动,它在一个民族生命的当下历史时间的延续性中才能实现。民族精神是由文化传递下来的,文化符号作为媒介,使过去和现在融为一体。每一民族的民族精神都有起源的历史和发生的过程。民族精神是一个跨学科的范畴,可以从文化学、伦理学、历史学、哲学等学科的意义上理解它。  相似文献   

10.
岑努是一个多语制民族村寨,生活于岑努的各个族体,在掌握自己族体的母语外,同时掌握另外3种语言,并能自由交际,每一种语言都是交际的主流语言.岑努人的这种语言能力,是岑努的文化生境赋予的.他民族的文化,都属于自己民族的一种亚文化,因而母语对他民族的语言不产生排抗效应,岑努人接受第二种语言,就像他在生命存在和生命成长中必须和另一种文化发生联系一样,是极其自然的.  相似文献   

11.
牛打架是贵州尤其是黔东南少数民族特别是苗族的重要非物质文化活动.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现象,牛打架蕴含着丰富的生命审美情趣,奠基于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与西方式斗牛有根本区别.重新为“牛打架”正名,从生命审美角度探究其特有的民族文化情趣,对于保护和传承黔东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文化的学校教育传承,不仅是一种被长期忽视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和一种民族古老生命记忆的延续,同时也是一个对民族生存精神和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再认知过程以及一个更具人性发现和理性精神的民族文化整合过程.随着社会发展,学校教育尤其是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应肩负起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保存、传承和创新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不仅是一种被长期忽视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一种民族古老生命记忆的延续,同时,也是一个对民族生存精神和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认知过程,是一个更具人性发现和理性精神的民族文化整合过程。个人、家庭、社会和学校相互交融、重叠和互补,构成文化传承的教育主体,共同传承和创造着一个具有民族文化基因特色和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14.
建筑人类学是研究少数民族建筑的一种新方法。通过对侗族干阑建筑榫卯间架结构的研究,能找到一个民族的原思维方式、生命意识、生存法则、文化模式和民族精神。干阑建筑的鸳鸯榫、龙舌榫和狗鞭挂等连接体,通过"类比取象"思维,唤醒了人的"类生命意识",这种榫卯间架结构逻辑深度阐述了干阑建筑文化逻辑和人类生命逻辑,使干阑建筑榫卯间结构与文化功能完美地统一。"干阑式"既是一种"宇宙观范式",又是一种"本土认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民族文化原传介质与艺术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播作为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社会信息交往,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文化传播。民族文化本身通过一定的介质传播,而民族文化传播原传介质本身也就是一种文化,换句话说,民族文化原传介质本身就是民族文化存储器。文章通过云南少数民族留存下来的壁画、剪纸、乐舞等分析,指出其民族文化的艺术传播,以及艺术传播中对民族文化的保留,民族文化原传播介质以及“活形态”的存在,以及这些对研究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汉英两种语言中的对应词在民族文化语义的异同方面存在以下四种情况:民族文化语义基本相同,民族文化语义部分相同,民族文化语义不同和民族文化语义只在一种语言中存在。汉英对应词民族文化语义的对比研究,对跨文化交际和语言理解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黄芳 《华章》2013,(22)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民族之林自成一格,充分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民族性格。中国传统文化自身具有一种“生命意蕴”和“美感文化”。意境理论是诞生于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民族最高审美理想的体现,即在今天世界文化的范围内,它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应江 《教育现代化》2006,(11):83-83
“生”是一个灵动的字眼.它能让人联想到生命、生动、生成等一系列充满生命成长的词语。这与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着许多相通之处。语文。作为母语,它记录着一个民族生命发展的历程,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语文教学.就不应仅局限于“语文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培养学生语史能力的范畴.也应当成为一种“有文化的教学”.具有文化底蕴,应该是学生形成语文能力.提升生命质量,获得道德成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从文化的角度分析,道德生成的本源在于文化深层结构中对人生命价值的理解。藏区道德教育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厘清人为社会构成的基本元素的思想;启发人的平等意识。藏区道德教育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发挥促进中华民族文化和藏民族文化建设、发展的功用,遵循“民族独享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人类共享文化”的逻辑思路实施课程建设;促进文化交融,搭建藏、汉以及中华各民族相互理解各自生命价值的平台,建设中华民族共享的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如何将民族文化融于现代设计,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的结合起来,是现代设计的一大任务。现代设计之于民族文化,应该是一种工具与手段,一种充分艺术化了的方法。使民族文化现代化,赋予新时代的意义,这才是民族文化的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